□卞瑛琪,郭 媛,黃茲睿,馮雨欣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 北京 100086)
無論是農業產出規模,還是從事農業的人口數量,我國在世界上都是首屈一指,精耕細作、高效有機的農耕文化滋養著我國一代又一代人。近年來,受西方工業文明影響,傳統的有機肥逐漸被化肥、農藥取代,無節制的資源消耗和結構破壞導致農業資源浪費嚴重、環境污染問題頻出。直到20 世紀70 年代,生態問題才逐漸作為全球公認的普遍性問題被提出,實現農業產業綠色化迫在眉睫。與此同時,依據國家大力發展綠色農業的政策導向,我國農產品市場涌現出品種多樣的生態農產品,但目前大力發展的生態農產品在市場上整體競爭力不強,影響綠色生態農業進一步優化升級。
對上述問題溯源,一是因為我國農業企業仍然囿于單一的一體化模式,缺乏創新,無法實現上下游鏈條聯動,導致大量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現象。二是地方政府和涉農企業對生態農產品的概念、特征、標準模糊不清,導致生態農產品市場混亂、標準不一、缺乏識別度;對于共享區域標識品牌的生態農產品,政府、消費者、農民和企業等主體權責界定模糊,難以統籌實現生態農產品的生態價值、社會價值、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三是制約生態農產品替代傳統農產品的因素較多,生態農產品的市場占有率低,阻礙了其有效擴散和價值實現。消費者對生態農產品的偏好雖明顯,但消費意愿和能力不匹配,加之大部分企業對綠色創新認識不足,認為生態農產品只是在生產、加工、銷售等環節注意清潔生產、生態環保、資源節約,忽略了創新,回避了研發,生態農產品內涵價值難以真正提高。
目前,我國學者對于如何實現綠色發展和農業產業綠色化轉型的研究較多。實現綠色發展就是要減輕經濟社會發展對生態的過度依賴與破壞,解決農業產業發展與農業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對于我國農業產業綠色化轉型模式,國內學者先后從農業現代化、信息化,農業供給側改革等不同方向入手,提出多種實現路徑。尹昌斌等(2021)[1]對我國農業綠色發展的概念和內涵進行了界定,提出從農業布局、資源利用、生產手段、產業鏈接、農產品供給和消費6 個方面入手,逐步實現農業生產綠色化轉型,并關注農產品生產向高質量和綠色服務延伸。
在此基礎上,基于產業融合理論,將價值鏈研究融入綠色農業產業鏈的發展環節,以尋求一種開放融合的綠色產業價值鏈升級新路徑,實現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
構建綠色農業產業價值鏈,離不開一條完整的農業產業鏈。產業融合能夠將處于不同時間段、不同層次的不同產業進行滲透和融合發展,從而實現農業、工業、服務業、信息業、知識業等產業全方位升級,在提高運作效率、優化資源配置和提升企業競爭力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2]。
產業融合理論的代表性人物熊彼特早在1998 年便提出了技術融合、產品(服務)與管理融合、市場融合3 階段的產業融合實現途徑,穩定基礎產業、技術和服務以及市場需求是推動產業融合的重要因素[3]。基于傳統產業的優化升級,將新技術、新服務和新管理納入原產業,實現技術與市場的對接,達到產業間的協同發展。在推動產業融合所需的環境層面,溫興琦和David Brown(2016)[4]指出,開放、創新的環境更利于加速企業引進新人才和新技術,整合上下游資源,推動實現融合發展。
國外關于農業產業融合理論以“農業一體化”或“農業綜合經營”的概念提出。國內學者認為,農村產業融合是以市場為導向和提升效益為基礎,聯結廣大農民和企業,不斷將農業產業鏈拉長的過程。農村產業融合縱向一體化、橫向集約化發展,形成以專業化生產、商品化產品和社會化服務三位一體的經營格局。梁偉軍(2011)[5]通過剖析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實踐路徑,指出農業產業化理論和多功能農業發展論對于實現我國農業產業融合的必然性,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橫向拓寬、縱向拉長”的農業產業融合新框架。高新技術帶來的產業滲透性融合、子產業間的整合型融合、服務業與農業產業的交叉融合方式均在宏觀和微觀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不僅延續了產業融合在企
業層面的原有優勢,還推動了農業結構多元化,促進了農民增收,改善了農村生態環境。
綠色產業價值鏈是在產業融合的基礎上,將綠色創新的相關政策、知識成果和設計理念融會貫通,從而為產業運轉賦值,為價值鏈賦能。農業產業綠色化不僅能夠實現產品和服務生態價值的最大化,而且能夠提升產品和產業的核心競爭力。依據鉆石模型和產業價值鏈理論,提出綠色農業產業價值鏈的構建設想。
2.2.1 組成要素
綠色產業價值鏈的重構主要由企業戰略、生產要素、政策背景、支撐產業、市場需求和發展機遇組成。企業在了解政府政策與制度安排的基礎上,制定符合企業未來綠色發展的戰略方向,整合能夠利用的技術、人力、資金等生產要素,與上下游支撐產業合作,建立起綠色產業理念和實現機制。在此基礎上瞄準市場需求,尋找發展機遇,實現綠色生態產品的價值增值。具體的模式框架見圖1。
企業戰略在企業發展中發揮著核心的作用,影響企業未來的發展方向和發展重心,決定企業的興衰成敗。企業只有在全局層面確立構建綠色產業價值鏈的方向,各個部門才能圍繞這一方向制定階段性目標,使企業處于主動和優勢地位。
生產要素作為企業生存擴張的基礎要素,為產業發展提供土地、勞動力、資金等物質和技術支撐。技術進步在促進產業革新、推動生產力發展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在綠色產業價值鏈構建的過程中,更需要依托綠色技術的發展與支持。當前我國生態農產品的發展僅局限于在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等環節的簡單生態化,更需要關注如何真正實現綠色技術的研發和轉化。資金與人才作為技術進步的基本要素,需要給予同等重視。
支撐產業在實現綠色化生產、發展生態農業和綠色農產品的過程中發揮著橋梁作用。發展生態農業和綠色農產品,不僅需要在農牧業直接生產的過程中做到環保、綠色,更需要結合上下游的產業,從育種、養殖、食品深加工、物流、零售到餐桌的全產業鏈中貫徹環保綠色理念。
面對生態農產品“叫好不叫座”的現象,歸根結底是市場需求層面出現了脫節。生產端對于綠色產品缺乏普遍統一的標準,使生態農產品市場魚龍混雜;需求端由于信息不對稱而在高價綠色農產品面前止步不前。只有真正解決了消費者的顧慮,才能激發市場需求,從而推動綠色農業產業價值鏈重構和升級。
政府政策和發展機遇是構建綠色產業價值鏈的外部推動因素。隨著國家對環保、綠色、低碳、生態的重視,出臺了越來越多對環境保護和綠色企業的獎補政策,為綠色產業價值鏈構建提供了宏觀環境的支持,帶來了農業綠色化發展機遇。
2.2.2 實現路徑
中央和地方政府無論在推行還是規范市場操作層面都可以發揮重要的導向作用。通過建立農業生態系統的產權關系和具體標準,可以從源頭嚴格規范生態綠色農產品的生產和供給;通過定期舉辦技術推廣推動信息交流,可以有效推動技術的研發和傳播,打通技術“獲取、轉化、實現、擴散”的傳導渠道;在農產品市場發揮“有形的手”的作用,進行供需和價格調控,以保障市場的長期健康運行。
企業是綠色產業價值鏈上的主要發展力量,我國農業企業應當致力于將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中堅力量。企業可以從研發端入手,與高校科研院所實行“產學研”模式,同時可以通過樹立自主創新意識,培養獨特的創新力,打造新的核心競爭力。通過大力發展生態綠色農產品奪取新品類的新市場,攜手政府建立生態品牌、通過生態認證取得生態標識,刺激消費者的購買和消費行為。建立起全程可追溯的系統,減少企業與消費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現象,從而順利制定高于同類型一般商品價格的生態農產品和服務價格。
農民是踐行綠色產業價值鏈的主體。消費者的消費偏好和習慣也會為農業生產者提供參考。通過消費者的選擇和農民建立一種隱形的契約關系;通過消費者對真正綠色生態農產品的偏好倒逼農民農業生產綠色化。企業也可以通過承包的方式,雇傭農民進行流程式、規范化生產,發揮規模集約效應。
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帶來了對高端健康、綠色生態生活品質的追求,推動了綠色生產、綠色消費熱潮。通過探討綠色生態農產品面臨的現狀,結合波特價值鏈模型,在產業融合的基礎上構建綠色產業價值鏈,為推動農業企業綠色發展提供新方向。
對于綠色農業產業價值鏈的構建,需要將企業戰略、生產要素、政策背景、支撐產業、市場需求和發展機遇等要素整合起來。企業戰略提供方向、生產要素提供載體、市場需求提供動力,通過緊扣政策走向和發展機遇,加上與支撐產業的相互配合,才能實現綠色轉型。政府、企業和農民作為構建綠色產業價值鏈的3 股重要力量和實踐主體,更需要明確分工,共同推動產業價值鏈的升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