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
股骨轉子間骨折是臨床較為多見的骨科疾病,若患者未得到有效的處理或處理不當會造成骨折畸形愈合,對髖關節功能造成嚴重影響[1-3]。因此,對患者進行及時高效的治療具有積極的意義。由于大部分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合并心血管疾病,凝血功能異常,手術需要承擔較大的風險,術中出血量多,因此,需長時間給予抗凝藥物。為探討抗凝藥物對行PFNA 內固定術治療的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的效果,本文以2018 年8 月~2020 年3 月在本院接受治療98 例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為例,取得較不錯的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收集本院2018 年8 月~2020 年3 月接收的98 例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的臨床資料,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49 例。對照組中,男19 例,女30 例;年齡65~82 歲,平均年齡(72.42±10.56)歲;9 例合并腦梗死、25 例合并冠心病、15 例合并高血壓病。研究組中,男22 例,女27 例;年齡68~85 歲,平均年齡(73.16±10.43)歲;11 例合并腦梗死、24 例合并冠心病、14 例合并高血壓病。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年齡均≥65 周歲;均符合病情診斷標準;均認可和同意本次研究,并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近期用過免疫抑制劑或皮質激素者;陳舊性骨折者;年齡<65 周歲;精神或意識障礙合并者。本研究經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兩組均采用PFNA 固定,對照組術前停用抗凝藥物,研究組術前未停用抗凝藥物氯吡格雷,硫酸氫氯吡格雷片[賽諾菲(杭州)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180029,規格:75 mg×7 片]75 mg/d。PFNA 固定主要措施:兩組均應用全身麻醉(全麻)或硬腰聯合麻醉,協助患者在牽引床上進行平臥,采用牽引、內收及內旋的方式對骨折進行復位,個別患者可將軟墊置于其臀部下端以協助其進行復位。采用C 形臂X 線透視機對骨折位置進行確定后于大轉子處行一3 cm 左右的外側切口,將軟組織分離使更大的轉子頂點顯露出來后予以開孔,并將導針插入,進行位置確認;隨后將PFNA 釘插入,沿著股骨頸方向將導針置入,經透視將導針的位置確定后將其拔出,置入刀片并鎖定,對骨折端進行加壓后將遠端鎖釘和尾帽置入。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對比兩組臨床指標、術后Harris 評分、并發癥發生情況。臨床指標:記錄兩組的手術時間、出血量、重癥加強護理病房(ICU)停留時間及住院時間。臨床應用Harris 評分法評估兩組術后3 個月、6 個月的髖關節功能,含關節活動度、疼痛、畸形、功能4 個指標,分數越高表示髖關節功能改善得越好[4]。統計兩組的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肺部感染、褥瘡、骨水泥中毒反應、低蛋白血癥等指標。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指標對比 兩組手術時間、出血量、ICU 停留時間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住院時間(12.38±0.86)d 長于對照組的(10.39±1.26)d,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指標對比()

表1 兩組臨床指標對比()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1
2.2 兩組術后Harris 評分對比 研究組術后3 個月、6 個月的Harris 評分分別為(80.68±6.52)、(85.47±6.35)分,均高于對照組的(74.42±3.24)、(78.10±4.52)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Harris 評分對比(,分)

表2 兩組術后Harris 評分對比(,分)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2.3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 研究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6.12%低于對照組的28.57%,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n(%)]
隨著近年來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和社會老齡化的增加,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的發病例數呈持續升高的趨勢[5,6]。大部分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會存在凝血功能異常,手術承擔較大的風險,因此需給予抗凝藥物,但使用抗凝藥物會提高出血風險,而臨床對于患者圍術期是否暫停使用抗凝藥物或進行多長時間的停用尚無統一的認識和規定[7,8]。我國骨科指南指出,患者若應用硬膜外麻醉的方式進行麻醉,則需于術前7 d 停止使用抗凝藥物,避免出現硬膜外血腫,但未明確指出應用全麻患者是否停止使用抗凝藥物[9,10]。為進一步明確抗凝藥物對PFNA 內固定術治療效果,本研究主要對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本研究顯示結果:兩組手術時間、出血量、ICU停留時間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住院時間(12.38±0.86)d 長于對照組的(10.39±1.26)d,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研究組術后3 個月、6 個月的Harris 評分分別為(80.68±6.52)、(85.47±6.35)分,均高于對照組的(74.42±3.24)、(78.10±4.52)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行PFNA 內固定治療時應用抗凝藥物雖然會導致住院時間延長,但能有效改善髖關節功能,實現良好臨床治療和預后效果。考慮原因分析:老年人的骨質較為疏松,各項機能逐漸退化,極易產生不同的病理性骨折,而最為常見的是股骨轉子間骨折。股骨轉子間骨折在全身骨折中占1.4%左右,患者的臨床癥狀通常表現為腫脹疼痛、下肢活動受限等,致殘率和病死率較高,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質量,威脅其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11,12]。臨床對股骨轉子間骨折通常采用常規PFNA內固定術治療,其可以使患者的術中出血量降低,加快功能恢復,但極易誘發等壓瘡、深靜脈血栓、肺炎等嚴重并發癥,療效欠佳。而本研究組患者采用術中給予抗凝藥物服用處理,研究結果顯示中,研究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6.12%低于對照組的28.57%,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行PFNA 內固定術治療時應用抗凝藥物,能有效降低患者并發癥發生,利于患者預后快速康復。由于時間和樣本量等原因,兩組治療依從性等情況分析,有待臨床研究與證明。
綜上所述,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行PFNA 內固定術治療時給予抗凝藥物雖然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住院時長,但可以有效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提高髖關節功能,具有良好的臨床實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