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偉文 余長春 唐銀燕 陸嫦萍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及醫學技術水平不斷發展進步,醫學相關知識也在人們的生產生活中得到了大范圍的普及,人們對于自身健康以及用藥安全的意識隨之逐漸提高,藥物不良反應等醫療安全事件的日益發酵,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主要是由于藥品濫用、治療措施操作不當以及患者個體間存在差異等所導致,不僅影響了患者的日常生活,嚴重時還會威脅患者生命安全[1]。因此,了解藥物不良反應的具體影響因素及發展規律,在制定相應的預防以及解決措施中至關重要[2]。本文通過帕累托圖對本院藥物不良反應以及相關因素進行回顧性分析,為強化合理用藥提供臨床借鑒價值。
1.1 一般資料 擇取本院在2016 年1 月~2020 年12 月期間252 例藥物不良反應患者的病歷檔案作為研究對象,對患者在院的用藥情況進行回顧性分析調查。
1.2 方法 通過帕累托圖法進行分析,將影響因素分為3 類。A 類:為主要因素,是整個分析調查中的少數,其在整體影響因素中的占比在0~80%;B 類:為一般因素,其在整個影響因素中的占比在80%~90%;C 類:為次要因素,其在整個影響因素中的占比在90%~100%。其中B 類和C 類在整個分析調查中共同組成了次要的絕大多數。
1.3 觀察指標 分析藥物不良反應患者的給藥途徑、藥理作用、年齡分布情況及相關帕累托圖。
2.1 藥物不良反應患者的給藥途徑分析 252 例藥物不良反應患者中,靜脈滴注患者142 例(56.35%),口服患者58 例(23.02%),皮下注射患者22 例(8.73%),肌內注射患者19 例(7.54%),靜脈注射患者8 例(3.17%),其他途徑給藥患者3 例(1.19%);帕累托圖法影響因素:1~2 號為A 類,3 號為B 類,4~6 號為C 類。見表1,圖1。

表1 252 例藥物不良反應患者的給藥途徑分析(n,%)

圖1 藥物不良反應患者給藥途徑的帕累托圖
2.2 藥物不良反應患者的藥理作用分析 藥理作用:其他67 例(26.59%),抗菌藥物66 例(26.19%),中成藥40 例(15.87%),生物制品26 例(10.32%),解熱鎮痛藥17 例(6.75%),抗糖尿病藥9 例(3.57%),腎上腺皮質激素藥、抗酸及消化性潰瘍藥物、影響腦血管細胞調節藥各7 例(2.78%),調節血脂藥6 例(2.38%);帕累托圖法影響因素:1~4 號為A 類,5~6 號為B 類、7~10 號為C 類。見表2,圖2。

表2 252 例藥物不良反應患者的藥理作用分析(n,%)

圖2 藥物不良反應患者藥理作用的帕累托圖分析
2.3 藥物不良反應患者的年齡分布情況分析 年齡分布:51~60 歲患者43 例(17.06%),61~70 歲患者40 例(15.87%),71~80 歲患者38 例(15.08%),21~30 歲患者34 例(13.49%),31~40 歲和>80 歲患者各31 例(12.30%),41~50 歲患者26 例(10.32%),11~20 歲患者5 例(1.98%),0~10 歲患者4 例(1.59%)。帕累托圖法影響因素:1~5 號為A 類,6 號為B 類,7~9 號為C 類。見表3,圖3。

圖3 藥物不良反應患者年齡分布情況的帕累托圖分析

表3 252 例藥物不良反應患者的年齡分布情況分析(n,%)
3.1 靜脈滴注及老年患者是藥物不良反應的高危人群 經分析研究發現,有142 例靜脈滴注患者存在藥物不良反應,占比為56.35%;43 例51~60 歲患者發生藥物不良反應,占比為17.06%。主要是由于在靜脈滴注過程中,不同種類的藥物在輸液管中進行相互混合,容易產生藥物配伍禁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的幾率。同時由于老年患者自身年齡較大,自身對于外界不良因素的抵抗力及免疫能力相對較弱,在進行靜脈滴注藥物過程中,自身較為薄弱的血管在藥物的刺激下,容易造成局部皮膚發生紅腫、皰丘以及沿著經脈走向出現條索狀靜脈炎,嚴重時還會導致皮膚出現破損或滲漏性損傷、血管硬化、功能發生障礙以及局部發生缺血性壞死等并發癥狀,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命健康[3]。因此,在對于患者進行靜脈滴注時,要嚴格遵循藥物配伍禁忌,將藥物進行完全徹底的稀釋,以免出現藥物沉淀以及藥物濃度過高等現象。同時,還應提高護理人員靜脈穿刺技術,避免反復多次的穿刺,對患者皮膚造成損傷。在促進針孔快速康復的同時,還利于減少感染等不良事件的發生。
3.2 引發藥物不良反應的主要藥品種類 通過觀察對比發現,生物制品、中成藥、抗菌藥物以及其他等的累計結構落在了0~80%的區間范圍,成為主要因素;抗糖尿病藥以及解熱鎮痛藥的累計結構落在了80%~90%的區間范圍,成為次要因素;其余藥品成為一般因素。抗菌藥物因其自身價格相對較為平價、療效也較為明顯,在臨床治療中得以廣泛應用。但由于青霉素、頭孢等抗菌藥物,自身存在較為較強的過敏風險,嚴重時還會引發休克或窒息[4-6]。因此,在注射或應用抗菌藥物前,應對患者以往的過敏史及藥物治療史進行詳細詢問,嚴格進行藥物配比,并遵從醫囑對患者進行注射前的藥物試敏等操作,并詳細觀察試敏部位周圍皮膚的變化情況,確認無誤后再進行注射。同時,在輸注過程中也應對患者自身情況變化進行嚴密監控,一旦發生過敏反應,應立即停止注射,并通知醫生進行搶救,盡量降低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幾率。
綜上所述,通過應用帕累托圖對本院藥物不良反應的相關因素進行分析,可很好地總結出可能潛在或已經發生的風險因素,并制定針對性較強的預防措施。通過提高護理人員臨床操作技能、藥物配伍流程以及安全、規范性用藥的意識,從而促進患者能夠得以快速康復,發揮藥品的實際應用價值,促進醫院工作能夠得以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