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劍雄



摘要 :本文根據用戶體驗的方法論,從需求挖掘、需求篩選、需求結果驗證、認知連貫性以及感性意象評價等方面闡述在體驗經濟語境下,產品創新設計的方法。在新時代變革的訴求下探討產品創新設計方法論的革新方向,即 Kano模型分析法及感性意向評價研究法。以期為產品設計的創新提供一定的借鑒。
關鍵詞 :用戶體驗 ;產品創新設計 ;方法
中圖分類號 :TB47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碼 :1672-7053(2021)07-0073-02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ser experience, it elaborates the path of innovative design methods in the context of experience economy from the aspects of demand mining, demand screening, demand result verification, cognitive coherence and perceptual image evaluation. Discuss the innovation direction of product innovation design methodology under the demands of changes in the new era. That is, Kano model analysis and perceptual intention rating method. In order to provide a certain reference for the innovation of product design.
Key Words :User Experience; Product Innovation Design; Methods
21 世紀是信息的時代,是互聯網的時代,是體驗經濟的時代,全領域、全行業都隨著科技和業態的改變在短短的 20 年內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期間誕生了無數新行業、新領域、新商業模式以及與之對應的指導新實踐的方法論。當代設計屬性,除了社會屬性這一重要特征外,其服務于商業經濟的構成屬性也是設計的一大重要特征,我們從社會經濟形態入手探討用戶體驗設計的定義是一重要路徑。當然,新時代語境下的設計回應,并不是對過去、對傳統理論方法的全盤否定或是全部推翻,正確的方式應是在融合中匯聚,匯聚的結果會引起匯聚產生之前的每一個“實體”的變革,當匯聚完成之后能創造出新的“實體”。在用戶體驗語境下,研究互聯網時代下的產品創新方法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內容。
1 用戶體驗與用戶體驗設計的流程
1.1 用戶體驗
用戶體驗,是一種用戶在產品使用過程中產生的主觀的感受。用戶體驗可被廣泛地定義為人們針對使用或期望使用的產品、系統或者服務的認知印象和回應 ;通俗來講,就是一個產品或是一個服務流程在本能感知層面上是否被用戶判斷為好用。用戶體驗可具體地概括為 :用戶在使用一個產品或系統之前、使用期間和使用之后的全部感受,包括情感、信仰、喜好、認知印象、生理和心理反應、行為和成就等各個方面。
在現代設計領域,用戶體驗這一概念最早興起于人機交互設計這一設計范疇,宏觀上指用戶使用產品或享有服務的過程中建立起來的用戶心智,設計人對產品(硬件或者軟件)、流程或者系統交互過程中的所有方面。它以可用性和“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原則為基礎出發點 [1](如圖 1)。
1.2 用戶體驗設計的流程
用戶體驗設計的流程是指將用戶體驗概念應用在設計實踐中,作為一種評估標準和指導因素的設計路徑。用戶體驗設計的流程如下 :
1.2.1 理解并建立明確的用戶需求
我們必須了解誰是目標用戶、目標用戶的屬性以及目標用戶的訴求,才能設計出滿足用戶需求的產品。首先找到真正的典型用戶,然后從他們那里找到核心訴求。用戶和他們的需求是所有設計、開發工作的基礎。在“以用戶為中心”的方法中,這個內容是最基本的。
1.2.2 概念設計與物理設計
概念設計與物理設計是用戶體驗設計的核心部分。所謂概念設計就是用一種用戶能夠理解的方式去描述產品應該做些什么、如何運作、外觀如何 ;而物理設計考慮的則是產品的細節,包括要使用的色彩、聲音和圖像,還有交互載體設計和圖標設計。
1.2.3 制作設計方案的原型
評價一個設計的最佳方法,就是讓用戶去使用產品、與產品交互,讓他們去感受。這就要求我們要把設計方案轉化為可以交互的版本,或者說產品的原型。
1.2.4 用戶測試和評估
也許你和你的同事都能自如地瀏覽并使用自己開發的網站,或者能夠順利地通過產品或軟件完成某個任務。但是適應開發者和設計者的產品并不一定適合絕大多數普通用戶 。我們需要讓用戶自己來檢驗 [2]。
2 用戶體驗視角下的產品創新設計方法分析
用戶體驗可以分為三種類型 :感官體驗、交互用戶體驗、情感用戶體驗。現總結出兩個產品創新設計的方法 :Kano 模式分析法與感性意象評價研究法。
2.1 Kano 模型分析法
Kano 模型是對用戶需求分類和優先排序的工具,以分析用戶需求對用戶滿意度的影響為基礎,體現了產品性能和用戶滿意度之間的非線性關系。Kano 模型將需求分成五種類型 :必備型需求、期望型需求、魅力型需求、無差異需求和反向需求。必備型需求關心能不能用,期望型需求關心好不好用,魅力型需求關心是否驚艷,無差別需求用戶根本不關心,反向需求關心的是這功能什么時候能取消 [3]。
Kano 模型的應用目前最常見的是問卷調查法。通過問卷分別詢問用戶,提供某功能時用戶的感受,以及不提供某功能時用戶的感受。根據最終用戶的反饋比例,選出分數最高的一類,確定其需求類型。由于大部分產品提升用戶產品滿意度的目的是為了提升用戶的粘性。如果一個功能用戶感到滿意,那么這款功能的留存率必然會上升。通過留存率這個概念我們可以驗證設計過程中定義需求是否滿足用戶的真實需求。
Kano 模型分析法可以幫助設計師在設計之初,尋求更多的需求點以及機會點,在驗證需求點的合理性與分類優先級的同時,指導設計創新實踐。不過通過數據的方式進行 Kano 模型的思考也有不足之處,即數據只能分析當前存在的功能用戶是不是愛用,而不能發現用戶目前并不存在的需求。也就是說 Kano 模型中能驗證當前需求是否成立,但是并不能挖掘出更新、更有突破性的用戶需求(如圖 2)。
2.2 感性意象評價研究法
感性意象評價研究法是一種表達人的感性認知,是對事物進行主觀評價的方法。感性意象主要表示用戶對事物產生的一種主觀體驗或者感受,在情感化體驗維度屬于一種更深層次的心理感知活動,產品感性意象的形成源自于人們對產品的認知思維反饋。設計師主要結合用戶的需求進行設計,以此分析產品是否達到感性意象,明確與用戶需求的差異性,據此可以對產品或者服務進行優化 [4]。
2.2.1 感性意象的內涵
在古希臘人提出的“概念來自意象”中已經出現了“意象”的概念。有人將其總結為人腦中的特殊印象或者是對物化世界的抽象映像等。在認知心理學領域,將其認為是心象或者知識表征的方式,即事物在人腦中進行信息傳遞及理解吸收過程中的抽象載體形式。總得來說,意象是一種由內而外的抒發即表象,另外一種是由表及里的闡述即心象,二者其本質是相近的,只不過一種偏向于中國傳統文學藝術范疇,另外一種則是偏向于西方哲學心理范疇。
2.2.2 感性意象的應用
感性意象屬于人類的本能層面的感受體驗,是人們對具象或是抽象世界的主觀看法。在設計表現應用過程中,人類五官不同的感官特點對物理世界的感性認知也不同,要將情感化活動進行設計載體,如把聽覺的音樂信息視覺化成律動的線條元素,通過色相、飽和度的變化魅力表達味覺情感感知等。意象有諸多類型,當然其對人們體驗感受的影響往往會受到諸多屬性因素的限制。在各屬性內部或定義感知類型上起到的作用大小不一,并且各個屬性的影響是不同的,因此人們所感知到的是產品本身呈現出來的綜合印象。人類的情感具有共通性,具有相同意象的事物在外觀形態上也具有一定認知的連貫性,也就是說運用相同或相似的特征與要素往往能夠使產品營造出近似或一致的感性意象。這就可以啟示設計師通過對經典案例的研究分析,及意象感知方式、認知連續性,在產品外觀形式和用戶感性意象借助設計的手段產生情感鏈接。因此可以通過感性意象,可以創造用戶滿意度的情感鏈接 [5](如圖 3)。
3 結論
用戶體驗作為體驗經濟時代重要的設計理論,從挖掘需求到需求定義、機會識別、項目落地執行等全流程給出了具體的方法依據。本文以用戶體驗為切入點,通過對用戶需求以及認知心理學領域意象感知理論的解析,探討產品創新設計方法的應用路徑,給出新時代的設計回應。
參考文獻
[1] 左鐵峰.論體驗經濟條件下的產品體驗設計 [J].裝飾,2004(10):12-13.
[2] 龔艷燕.用戶體驗視角下的平面物料創新設計新趨勢 [J].湖南包裝,2018,33(06):45-49+53.
[3] 陳劍飛.基于 TRIZ 與功能拓展的產品創新方法研究與應用 [D].廣東工業大學,2017.
[4] 黃天昊.基于感性意象評價的礦用安全帽產品創新設計 [D].中國礦業大學,2020.
[5] 唐幫備.需求隱喻映射驅動的產品創新設計多覺表達用戶體驗愉悅測評方法研究 [D].重慶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