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芳 李夢媛 柳超
摘 要:近年來,由大學生不良心理問題導致的惡性事件頻發,本文通過蘇北高職院校多彩校園生活的心理需求調研,內容上以蘇北高職學生的心理現狀為研究視角,以中國新時代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為背景,探尋學生在新時期作為社會個體的心理狀態和心理需求,為國家的高職高專建設提供合理的建議。
關鍵詞:高職院校;心理健康;現狀;對策
中圖分類號:F24? ? ?文獻標識碼:A? ? ?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22.033
現在的學生被人們賦予“奔放”“大膽”“憤青”“沖動”等字眼,大學時期是大學生心理變化最為激烈,從不成熟向成熟轉變發展的階段。在這些人群中,有一類學生應該更加值得我們關注,那就是高等職業院校學生。高等職業院校的學生他們的生存壓力、生活壓力、就業壓力、心理壓力與普通高等院校的學生相比更大,根據2020年大學生就業報告所示,2019屆高職畢業生平均月收入為4295元,比本科生低一千元左右,除此以外,高職院校中9.9%的生源是來自于貧困地區的農村生源,這個數據高于地方本科院校(9.5%)和“雙一流”院校(6.1%)的基礎數據。因此關注高職生群體的人格健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目前,高職生身處復雜的社會關系網絡中,評價和生活的重點也逐漸發生了轉移,在未來的高等職業教育中,應用型本科是國家重點打造的教育類型。人才質量的要求更高,而心理素質是未來人才一項十分重要的內容。國家設定5月25日是全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日,2021年的主題是“關愛自己,陽光成長”。為引導大學生關注自身心理健康,可見,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問題,正確定位自己在校園中的社會角色,迫在眉睫。這是社會的內在需求,同時也是國家政策新時期、新形勢下的需要。
1 研究對象和方法
基于校園資源,我們針對蘇北地區徐州、連云港、淮安、鹽城、宿遷5個省轄市內高職院校進行問卷調查,針對對象為在校高職生。調查問卷共分為八個部分,涵蓋基本信息、學習、情感、人際交往、就業與提升、校園生活、校園消費、校園角色。通過樣本分析可以更直觀、全面的了解高職生對大學生活的態度。
調查計劃中,本次調查擬發放600份,通過送發、訪問和網絡的形式進行問卷收集,收回有效問卷596份。
2 蘇北高職生心理問題的具體表現
通過對相關蘇北學生心理需求調查問卷進行分析、統計、篩選。調研結果發現高職生心理問題具有明顯的層次性:高職一年級學生問題聚焦在對新環境的適應;二年級的學生對自己的人際交往、情感表達、學習狀態感到焦慮;三年級的學生更多關注就業、未來的發展等。
共性的是78%的高職大學生存在生活習慣不自覺、學習狀態低迷、未來就業迷茫等現象。樣本顯示69%的學生出現自我評價較低,自卑等心理現象,部分學生出現厭學情緒,面對大學生活70%的同學表示不知所措,有近半層的學生認為不能很好地適應大學生活,21%左右的學生明確表示無法適應。大多數學生都不能正確定位自己在校園中的社會角色,多數人無法獨自面對,顯得不知所措,都面臨著角色扮演的失調,進而影響他們的身心健康。
但是高職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又具有獵奇的本質,需求期望見識更多的經歷故事,但是在現實生活中由于種種原因,無法實現。另一方面,學生青春好動充滿想象,敢于嘗試樂于創新,趨于嘗試多種社會角色,這就更需要在解決學生的熱點需求和角色期待的同時對學生的行為進行有效引導,幫助其形成正確的角色定位。
3 蘇北高職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成因分析
3.1 學生自我認知存在偏差
根據調研結果可知幾乎所有學生都能夠意識到自己的學生角色,但是絕大部分學生還沒有完成中學到大學的角色轉變,自我認知存在明顯偏差,他們并不清楚作為高職生和普通高校大學生的區別,更不清楚畢業走上社會后所面臨的現狀,缺乏最起碼的職業規劃。對社會角色與大學所扮演角色之間的直接或間接聯系沒有概念。
蘇北高職生年齡一般處于16-22歲之間,處于“心理性斷乳”的最后時期,情緒起伏較大。由于高職生群體生源的特殊性,心理需求和發展方向呈現多樣化的特點。
大部分高職生在學業上,由于在早期沒有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自我控制能力弱、文化基礎差、對知識缺乏興趣,很多高職生找不到有效的學習方法,面對更加專業的高職課堂,獲取的知識不能有效消化吸收,容易產生畏難情緒,在課堂上遲到、早退、逃課層出不窮。在情感上,自我效能感和成就動機較低,在收到外界壓力后,更容易產生抵抗和逆反的情緒。高職生更渴望得到認可、贊同和關愛,對理想充滿了種種幻想,面對復雜的人際交往、激烈的就業更易遭遇挫折,繼而產生一種“破瓶子破摔的心理”,自暴自棄。
所以在現實學習生活中,由于社會環境、個人的思想意識和道德標準以及個人領悟能力的差異,致使社會期望與實際扮演中始終存在一定的差距,這些偏差對其身心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3.2 教師心理健康師資隊伍建設形式化
從事心理咨詢工作的人員是大多數學校的兼職教師。他們不是專業的心理咨詢人員,缺乏專業性。在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時,也不能發現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及時地進行干預。然而心理健康教師的專業水平、自身素質和工作經歷對心理健康教育影響巨大。很多的心理健康教師重視思想教育,而忽視了心理健康教育。多數教師進行心理健康的教育途徑為思政電影賞析、思政主體班會、心理測試,創建心理檔案,普遍的認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思政教育,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認識不足。當學生提出自己的心理困惑時,多數教師會針對學生提出的心理咨詢問題進行思想政治的說教,用一種說服性的語言進行心理輔導,心理教育附庸化。學生易產生一種抗拒心理,就算有需求也不敢接受心理咨詢,并沒有將問題落到實處,這不利于學生健全的人格和心理素質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