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昱含
摘 要:隨著中國市場經濟不斷發展,消費主義的盛行不容小覷。當代大學生作為社會中消費的關鍵主體,對社會經濟的發展與變革有預測作用,其消費結構的變遷值得重視。特別是在大學生戀愛中其消費結構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因此全面把握當前大學生戀愛消費結構變遷的特點及問題,探究其變遷的影響因素,引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戀愛消費觀,完善消費結構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是時代發展對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客觀要求。
關鍵詞:消費結構;大學生戀愛;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F23? ? ?文獻標識碼:A? ? ?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22.047
0 引言
消費結構主要指個體在進行消費行為中的消費內容、消費形式在消費總體中國的分配及相互關系。當代大學生的消費結構構成復雜,學界對其定義標準也眾說紛紜,從馬斯洛需求層次視角來看,可以大致分為三種消費結構:滿足基本生存的消費、滿足情感文化的消費、自我發展的消費。事實上,大學生的消費結構經歷了較大歷史變遷,20世紀90年代到21世紀初,改革開放的深度發展,大學生群體作為重要的消費主體,其消費結構受到經濟發展、社會變遷、文化傳輸等因素影響。消費結構出現從溫飽型消費結構向發展型消費結構發展趨勢,特別是90后學生在旅游消費、文化消費、符號消費等方面消費占比開始增多。
1 當代大學生戀愛消費結構變遷
1.1 消費結構多元化趨勢
當前的中國大學生生活在物質生活較好的時代,在戀愛消費過程中不局限于物質資源的消費品,文化消費、符號消費、娛樂消費等虛擬消費產品開始占據大學生的消費結構。在戀愛中,供于大學生消費的經費主要來源于父母,在戀愛中的經費通常支出占比較高的有餐飲、通訊、旅游、交通等娛樂性支出,也有觀影、看展等文化文藝類支出。
1.2 消費方式網絡化趨勢
網購消費方式日漸成為中國年輕人主流消費模式,據相關數據,在網絡消費行為花較多時間的主要為青年人。當前大學生日常生活與網絡密切相關,在消費行為上選擇網絡消費是大學生流行的消費手段,據調查只有14%的學生從不在網絡消費。網絡上的產品價格比實體店低廉迎合了大學生有限的購買力,并且數字化銷售方式也刺激大學生消費欲望和行為。
1.3 消費異化開始出現
消費異化現象伴隨著外界影響產生,消費行為上主要表現為主觀個體成為客觀商品的“奴隸”。大學生在消費商品的同時,其真實消費能力與虛假欲望的協調出現困境,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在大學生群體開始出現。符號消費的追求與自我認同的鏈接開始加強,在戀愛的激發下,容易產生沖動消費、過度消費等現象。出現消費行為異化的特征。
1.4 消費結構失衡
大學的重要目的之一在于進一步發展完善人格,自我發展消費通常包括用于學習資源、培訓學習、書本支出等消費。在消費總體有限的情況下,戀愛消費中娛樂性消費如占較大比例,是很難滿足自我發展的消費需求。如戀愛雙方沉溺在滿足娛樂性消費中,將自我滿足建立在感官快樂上,將不利于個體綜合素質發展,也不利于完成學業以及未來就業。
2 理論基礎
2.1 消費主義理論
消費主義作為一種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其產生伴隨資本主義工業化的發展。并通過大眾傳媒對個體進行社會化刺激,激發個體消費欲望,最終沉迷追求符號價值的個體被物欲控制。在消費主義視角里,重點凸顯商品的符號價值,消費主義認為這些符號價值可以反映消費個體的社會地位、品味、聲望等,這一理念直接與僅關注商品使用價值的消費模式區分開來。人在消費時不僅僅只追求商品的使用價值,更追求一種“虛假心理需求”,這種需求是無限度的。
2.2 理性人
理性人概念源自社會學理性選擇理論,科爾曼提出的理性人直接與帕森斯的社會人和韋伯的組織人或是經濟學的經紀人區分開來。從理性人角度來看,人的行動會產生不同的效益,這些效益不僅僅指經濟層面,還包括情感、精神、文化等非具象層面。將理性人引入大學生戀愛消費結構變遷,可以更客觀理性對大學生消費行為進行合理引導,培養大學生盡早樹立責任意識。同時引導大學生用理性人的視角來審視自己在戀愛中的消費結構。
3 大學生戀愛消費結構變遷的影響因素
3.1 后現代媒體的社會化
大眾傳媒對個體社會化影響方式是多渠道、多元化的,當前大學生雖未生活在后現代社會,但其身邊的媒體如微信、微博、抖音等平臺已成為影響大學生社會化的主要途徑,并且深深影響著大學生在消費行為領域的變遷,體現出后現代化媒體的影響力。主要表現為“去中心化、不確定性、多元化”特點,特別是后現代媒體的多種載體提供了一種雙向互動,個體在傳媒中不僅僅是接收信息的被動者,還可以是價值觀的傳播者、制造者、參與者。這樣消費價值觀的標準出現了多元化趨勢,隱形約束逐漸減弱。
3.2 超前消費經濟方式的流行
花唄、校園貸等超前消費的消費方式成為大學里流行的一種消費手段,這種方式在給學生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容易助長了一種不健康的消費心理,甚至引發社會問題。新聞中也報道過大學生欠債自殺的社會事件,借貸行為容易造成經濟負擔過重,產生精神壓力,導致無暇學業。
3.3 消費主義經濟理念的誤導
全球化背景下,消費主義作為其資本文化的開路先鋒,被強有力推廣流行。對消費主義經濟理念理解偏差表現在,認為過度消費推動國家經濟,混淆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的本質內涵。在大眾傳媒中為促進消費,經常以愛國作為賣點對大學生進行消費引導,成功賦予消費主義倫理道德和政治正確的“內涵”。這也導致在大學生戀愛中拜金主義、攀比風氣的盛行,大學是群體生活較集中的環境,消費觀、消費行為的傳播容易引發不當的從眾行為,時尚消費、炫耀性消費在大學生群體并不少見,這也是在群體中錯誤尋求認同感的表現形式,在追逐物質中,忽視了精神世界,最終精神匱乏內心空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