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朝 牛立蕊 朱思慧 茹鵬浩 劉瑋琦
摘 要: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給世界人民帶來了沉重的災難。我國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全國人民眾志成城、守望相助,共同筑起一道抗擊疫情的鋼鐵長城,淬煉出寶貴的抗疫精神。將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作為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內容,將在促進大學生成長成才、實現高校立德樹人方面發揮著極大的作用。
關鍵詞:抗疫精神;思政課;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4? ? ?文獻標識碼:A? ? ?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22.072
抗疫精神是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涌現出來的可貴的精神財富,以生命至上的仁愛精神、舍生忘死的犧牲精神、守望相助的團結精神、心懷天下的擔當精神為內核,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新時代的彰顯與體現。開辟抗疫精神進入高校思政課新路徑,讓大學生真正理解抗疫精神,傳承抗疫精神,有助于學生增強民族自信、樹立正確三觀、健康成長成才。
1 抗疫精神的形成與凝聚
庚子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爆發,我國在黨中央的領導下,全國人民眾志成城,在短時間內基本控制住了疫情,給世界的防疫提供了范本。在與病毒做斗爭時,形成并凝聚出了以生命至上、舍生忘死、守望相助、心懷天下為核心的抗疫精神。
(1)生命至上的仁愛精神。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深刻認識做好疫情防控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要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從國家層面,生命至上就是把疫情防控工作作為當前最重要的工作來抓,用大量措施保障民眾的安全;從社會層面,生命至上就是對有病癥的人及時治療,對于疑似及時隔離,社區、醫院、學校等部門聯合行動,倡導民眾做好防護,健康出行;從個人層面,生命至上就是無數醫護人員與志愿者日夜奮戰在抗擊疫情第一線,為別人的生命健康而默默付出。在抗擊疫情期間,我們與時間賽跑,堅持人的生命高于一切,不論年齡、性別、貧富,為挽救每一個生命傾盡全力,創造了無數生命奇跡。
(2)舍生忘死的犧牲精神。基辛格曾說:“中國總是被他們最勇敢的人保護得很好”。在抗擊疫情中,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指揮、親自部署;李克強總理親赴武漢考察指導疫情防控工作。以鐘南山、張伯禮、張定宇、陳薇等為代表的醫護人員,他們不顧個人安危,在最危險的時刻,奮戰在疫情一線,用自己的辛勤汗水甚至生命扭轉著疫情的走勢,保障全國人民的生命安全;還有更多在鏡頭背后的無名英雄,他們沖擊在疫情第一線,用自己的勞動創造著雷神山、火神山等“中國奇跡”,保障著醫療物資、生活物資的充足供應。這種舍生忘死的犧牲精神,集中體現了中國人民敢于戰勝一切困難的頑強意志。
(3)守望相助的團結精神。在整個疫情防控過程中,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社會各方力量都積極投入了這場戰役中。為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保障全國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社區、村莊群防群治,嚴格做好量體溫、測核酸、做登記,不漏一村(社區)、一戶、一人。以韓紅慈善愛心基金會為代表的慈善組織籌集善款、物資,第一時間馳援疫區;以馬云、馬化騰、雷軍等企業家,明星、網紅等都積極參與到抗疫中來,不僅捐款捐物,有的還親自前往疫區,或者通過參與公益活動來呼吁大家、傳播正能量;各省份源源不斷地將物資緊急運送至武漢,海外同胞則通過購買口罩等行為積極參與到抗疫中來。全國人民團結一致、守望相助,筑起一道抗擊疫情的鋼鐵長城。
(4)心懷天下的擔當精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今世界,各國相互依存、休戚與共。我們要繼承和弘揚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在面對疫情時,中國同樣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向其他國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疫情期間,我國開展援助,捐贈物資、派遣專家、分享經驗。2020年4月,我國積極向哈薩克斯坦、老撾、委內瑞拉等國家派遣抗疫專家,同時還積極援助抗疫物資,并通過視頻會議與孟加拉國、巴西、新加坡、德國、韓國等國家交流抗疫經驗。截至2020年10月20日,中國已向全球150個國家和7個國際組織提供抗疫援助,出口口罩1790多億只,防護服17.3億件,檢測試劑盒5.43億人份,充分展現了中國的擔當。
2 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的途徑
抗疫精神作為思政教育的鮮活素材,將其融入高校思政課,與思政教育關注社會、貼近實際的要求相耦合。抗疫精神的弘揚與高校思政課教學目標有同樣的方向,在具體知識點的結合上更是豐富多樣。
抗疫精神與黨的領導結合。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審議通過的憲法修正案,把“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載入憲法總綱。黨的領導是做好黨和國家各項工作的根本保證,是戰勝一切困難和風險的“定海神針”。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是黨和國家的根本所在、命脈所在,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在抗疫過程中,黨始終總攬全局協調各方,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發揮出來,通過事實來證明黨的領導是抗疫關鍵所在和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的正確性。
抗疫精神與以人為本結合。胡錦濤同志曾指出:“我們提出以人為人的根本含義,就是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始終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進入新時代,始終把以人民為中心作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立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必須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終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始終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奮斗。在疫情發生時,習近平主席親自指揮,親自部署,強調“深刻認識疫情防控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把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把疫情防控工作作為當前最重要的工作來抓”。整個抗疫過程以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為首要任務,真正做到了以人為本。
抗疫精神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結合。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要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在追求本國利益時兼顧他國合理關切,在謀求本國發展中促進各國共同發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發展伙伴關系,同舟共濟,權責共擔,增進人類利益共同體。”在面對疫情時,中國展現出了大國擔當,中國政府和各級組織與世界守望相助、同舟共濟,積極向全球疫情重災區伸出援手,并通過嚴防嚴控向世界提供了防疫的范本;山川異域,風月同天,中國從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高度,積極開展疫情防控國際合作,積極交流防控經驗,為全球疫情防控貢獻者積極的力量。總之,中國政府及人民的抗疫精神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鮮明體現。
3 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的作用
抗疫精神作為民族精神在新時代的體現,作為高校思政課的鮮活素材,對高校立德樹人任務的完成起著重要作用。講好抗疫故事,弘揚坑疫精神,促進大學生提升民族自信、樹立正確三觀、健康成長成才。
加強愛國教育,提升民族自信。《中國青年報》曾做過一項調查,一半以上的青年認為國人普遍崇洋媚外;面對西方發達國家公民時,近一半青年感到不自信。如何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有效開展愛國主義教育,一直都是思政工作者的重要課題。而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中國政府和人民所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以及展現出來的民族精神,作為鮮活的教材使大學生接受一場蕩氣回腸的愛國主義教育。當疫情來臨之際,全國人民萬眾一心,共同筑起了一座抗擊病毒疫情的鋼鐵長城;我國在抗疫過程中所取得的成就和作出的貢獻,讓全世界刮目相看。中國政治制度的優越性再次被證明,中國速度、中國力量、中國溫度,再一次震驚世界。將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讓當代大學生知道生于中國、長在黨旗下,是多么自豪、多么有安全感的一件事。
增進輿論引導,樹立正確三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世界蔓延后,部分西方政客和媒體對中國抗疫成果及貢獻視而不見,以“人權”“自由”為由對我國的防疫措施加以嘲諷,進而質疑我國的社會制度、意識形態等。當代大學生正處于三觀確立的階段,思想政治水平和分辨能力還不夠成熟,再加上國內部分知識分子不負責任的煽動和不良情緒的傳播,使得大學生容易被西方價值觀所迷惑、誤導,進而影響他們的價值觀、道德觀、倫理觀。所以,我們要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堅持正確的輿論引導,建設好網絡空間,用抗疫過程中體現出來的愛國精神、奮斗精神、擔當精神和涌現出來的英雄人物、事跡作為思政課的優質資源,及時對當代大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讓他們在中正確輿論的引導下,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和辨別事物的能力,進而樹立正確的三觀。
培養優良品德,促進健康成長。堅持立德樹人、促進大學生成長成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務,這關系到國家的發展和民族的未來。整體而言,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多元文化的交融,大學生獲取知識的豐富性、專業性、便利性普遍提升,他們的鑒別能力和獨立思考、判斷能力明顯增強,綜合素質普遍提升。但是受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等消極社會思潮影響,部分大學生存在理想信念模糊、社會責任感缺乏、集體意識淡薄等問題,對他們的健康成長造成影響。將抗疫過程中所展現出來的生命至上的仁愛精神、舍生忘死的犧牲精神、守望相助的團結精神、心懷天下的擔當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中,用真實感人的事件去教育他們、感染他們,培養他們的優良品德,為他們的成長成才注入動力,增強防范和抵制消極思潮和文化所帶來的不利影響,筑牢防護網,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人民日報記者.研究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N].人民日報,2020-01-26(1).
[2]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522.
[3]張一琪.中國積極支援多國抗疫[N].人民日報(海外版),2020-04-10(2).
[4]光明網.工信部:中國已向全球出口超1790多億只口罩[EB/OL].[2020-11-12].https://m.gmw.cn/2020-11/12/content_1301789324.htm.
[5]《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編寫組.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299.
[6]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黨的十七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107.
[7]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黨的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37.
基金項目:2019-2020年度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大思政育人視域下的思想政治理論課‘一體兩線多維綜合改革探究”(2019GJJG331)。
作者簡介:王朝朝(1993—),男,山西晉城人,河北建筑工程學院人事處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牛立蕊(1989—),女,河北唐山人,河北建筑工程學院高等教育研究所講師,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朱思慧 (1994—),女,河北張家口人,河北建筑工程學院社會科學部助教,研究方向:社會保障、公共管理;茹鵬浩(1993—),男,山西晉城人,河北建筑工程學院數理系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劉瑋琦(1993—),女,河北張家口人,河北建筑工程學院建筑與藝術學院助教,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