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亞楠 河南農業職業學院
高職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提供了大量的人才,隨著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的持續推進,“雙高”計劃也對高等教育的教學活動提出了更深層次的要求,尤其是思政教育,因此,在“雙高”背景下,如何通過思政課程教學改革而使得思政課程活起來,發揮思政課程教學應有的作用,成了高職院校及其思政教師應當重點考慮的問題。
在以往的高職院校教學工作中,思政課程由于其“實用性不強”“理論過多”等因素,導致高職院校的思政教學存在較為明顯的被邊緣化的情況,例如,在思政課堂上,教師在講臺上講課,而學生們則在臺下聊天、刷手機、刷視頻,而“雙高”計劃的提出要求學校必須重視思政課程教學,既要通過專業教學使得學生們掌握相應技術,又要通過思政教學提升學生的個人品質,形成“工匠精神”,對此,通過教學改革來打破思政教學被邊緣化的困境已經是大勢所趨,為了打造高水平高職院校,必須要推動思政教學改革的開展。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對于專業性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而專業性人才不僅需要掌握專業的知識和技能,更要有良好的品德,而通過思政教學,可以幫助學生在潛移默化的教學過程中養成愛崗敬業、勤勞能干的優秀品質,而培育專業人才也是打造高水平高職院校的目的之一,兩者在人才培育方面是相互契合的。此外,隨著現代網絡的發展,學生們能夠接觸到更多的信息,其中不乏一些反動、腐朽內容,容易對學生的心智造成不良影響,如果學生受到此類信息的影響而誤入歧途,那么自己的大好前途將毀于一旦,[1]對此,加強對學生的思政教學,提高學生的政治站位,對學生進行意識形態教育,使其堅定自己的政治立場,也是當前思政教學改革的重要意義的體現。
在部分高職院校內部,思政課程教學存在被邊緣化的問題,學生不重視思政課程的學習,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教學考核的時候也僅僅是通過簡單的論文進行考核,而且在許多學校之中,思政教育僅僅依靠課堂上的教學活動,無法對學生產生持久的影響,實際生活與思政教學的關系也不明顯,思政教學僅僅是“水過地皮濕”的效果,思政教學存在較為明顯的形式主義,缺乏常態化的教學活動。
在當前的思政教學之中,大多數學校的教學評價是不合理的,無法考核學生的政治站位、思想品質、價值觀等要素,而且通過試卷等客觀性題目無法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主觀內容進行考察,學生僅僅需要記住試卷答案即可獲得高分,卷面分數并不能反映學生的綜合素養。對此,僅憑考試以及分數為標準的教學評價模式需要改革。
在高職院校教學活動中,思政教學應當融入專業教學,從而發揮其應有的作用,讓學生在專業知識的學習過程中也能夠學習到思政知識,并且在專業知識的學習和實踐之中不斷培育自己的良好品質,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成為高素質的專業人才。然而從目前的教學情況來看,思政教學并未與專業教學融合到一起,缺乏能夠將思政知識與專業知識融合的高質量教師,也缺乏融合了思政知識的專業教材,導致兩種教學呈現出割裂的狀態。
針對思政教育存在的被邊緣化的情況,學校方面應當以專業教學為基礎,使得思政教育融入專業教學活動,并且對接學校本身的人才培養模式,推動專業教學與思政教學的有效聯動,實現共同育人。在“雙高”背景下,開展思政教學必須發揮學校黨委黨支部的領導作用,提高思政教學的政治站位,把思政教學擺在高職院校教學活動的重要位置[2],協調學校內部資源,打破思政教育邊緣化的格局,推動思政教學常態化、持續化開展。
學校方面需要推動專業教學與思政教學的融合,加強對專業科目教師的培訓,使其能夠將思政教學的內容融入專業教學中去,思政課教師要加強對理論知識的學習,推出精品思政課程,而專業課教師也需要主動精進自身,學習相應的思政理論,切實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和教學水平,加強自己對于專業課和思政課融合的政治認同、感情認同和心理認同。
此外,在全校范圍內要推動思政課程教學融入課堂氛圍、校園氛圍的建設,推動“三全”育人的實施,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校園氣氛,在潛移默化中熏陶學生,在深遠持久中塑造學生,使得思政教學不再停留于課堂,而是更加“接地氣”地融入學生們的校園生活中,在此期間,要鼓勵教師積極參與思政課程的建設,組成領導小組,主持思政教學的改革工作。
在“雙高”背景下推動思政課程建設需要打破傳統的以課堂為主要陣地的教學觀念,推動多樣化教學的開展,既要做好線下的課堂授課,又要打造線上精品課程,同時推動線上、線下相融合的思政課程,而且做好實踐課程的創新。
第一,加強課堂教學,在課堂教學之中,應當做到以學生發展為根本、以課堂雙向互動教學為主要方式,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發展需求,使得課堂教學深入學生內心,教師需要在基礎的政治理論方面下大功夫,吃透思政理論,并且能夠將思政理論用具體可感的語言講解出來,切實提升自身的教學能力。在課堂教學期間,教師應當改變傳統的單向式、講授式教學,而應該增加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鼓勵學生提問、教師回答,并且能夠結合社會上一些熱點話題來講解課堂知識。例如,山姆店、沃爾瑪等大型連鎖超市下架新疆產品,而我國民眾則紛紛選擇退款、退卡來抵制這類政治性商業行為,相較于百多年前的義和團運動中出現的盲目排外情況,可以看出我國社會文明的發展和進步,而社會文明的發展進步則得益于我國的經濟發展與政治上的獨立自主,這背后反映的就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原理。通過這一案例可以更為有效地幫助學生理解思政課上的理論知識。
第二,加強線上思政精品課程的研發,注重課程內容的建設,讓學生在課余時間可以進行自主學習,同時做好線上學習的考核,督促學生在無人監督的情況下也能進行認真學習。促使學生主動學習的根本還在于課程內容的研發,對此,學校方面要在課程內容的建設上猛下功夫,增強課程的吸引力和趣味性,可以借鑒一些學生喜歡的方式,將其融入思政課程之中,也可以借助學習強國、人民日報等APP,以及知乎、嗶哩嗶哩等軟件上的資料來進行課程研發。
第三,推動線上線下混合課程建設,借助互聯網技術和移動通信終端建設網絡化學習平臺,讓學生們可以通過平臺進行學習,例如,通過雨課堂平臺實現課堂簽到、課堂回答問題等等,同時教師也可以在課余時間向雨課堂平臺上傳相應的學習文件讓學生進行學習,推動線上學習和線下學習互補[3]。
第四,開展社會實踐課教學,在接下來的教學期間,需要形成以校外社會實踐基地為依托的實踐教學體系,組織學生參加公益活動,并且通過問卷調研、實地考察、實地訪談等形式獲取一手資料,與此同時,通過校外思政實踐教學,可以幫助學生了解新農村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三農問題、精準扶貧等熱點議題,同時讓學生在基層實踐中鍛煉自己的能力,思考“歷史和人民為什么選擇了中國共產黨”,獲得新的體驗和感悟。
在建設高水平高職院校的視角下,推動思政課程的教學改革還需要進行教學機制的構建和完善,其中就涉及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師隊伍等方面的改革,還涉及教學管理體制、教學評價機制方面的完善。
從教學管理體制角度來看,學校要成立以校黨委為領導的思政教學改革建設小組,全面主持學校內部的教學改革,加強思政課程改革的聯絡與執行,定期開展對思政課程教學改革的結果檢查,多頭并進,統籌協調教學改革中可能面臨的各項事宜,制定思政課程改革的相關計劃方案及管理方案,形成完善的教學管理體制。與此同時,考慮到思政課程改革的重要性,還需要與上級部門加強聯系,尋求上級部門的指導和幫助,從而進一步助推“雙高”院校建設與思政教學改革的融合。
從思政教學的評價與反饋機制角度來看,要重視學生評課,聽取學生對于思政教學改革的觀點和建議,關注學生的學習需求和學習滿意度,與此同時,通過教學督導評課對思政課程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效果進行綜合評價,從而為接下來的教學改革提供充足的數據支持。學校方面可以參考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公布的思政課程建設標準,推動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的變革與創新,同時優化針對學生的教學評價機制,重點關注學生的校園生活和日常表現,形成以考核為主、以綜合評測為輔的雙向評價機制,對學生進行更為科學、合理的評價,發揮評價機制的激勵和反饋作用。
“雙高”學校的建設與思政課程教學改革是可以有效融合的,對此,要認識到“雙高”背景下進行思政教學改革的必要性,進而從頂層設計、課程建設和教學管理機制等角度采取有效措施,推動思政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提高課程教學質量,培養德才兼備的專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