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多
儲望華是杰出的澳籍華裔作曲家,一生致力于創作具有民族特色的鋼琴作品,代表作有:《江南情景組曲》、《箏簫引》、《“茉莉花”幻想曲》等。他在創作中,選取民族曲調,融合西方作曲技法,使作品更具有中國民族化風格,推動了中國鋼琴音樂的發展。儲望華的一生創作了多首鋼琴改編曲,早期代表作如《翻身的日子》、《二泉映月》、《南海小哨兵》、《中國民歌八首》等,《茉莉花幻想曲》相比與其幾十年前所作的改編曲,更注入時代特色,織體和聲更為豐滿,曲式結構新穎獨特,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本文擇筆者以其創作的《“茉莉花”幻想曲》作為音樂文本,展開分析。
民歌往往是作曲家創作的重要素材,在中國的鋼琴作品中,常以傳唱度較高的民歌作為素材,以民族調式作為基礎,融合西方作曲技法創編而成。2003年,華裔青年鋼琴家陳巍嶺在墨爾本的演出對儲望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兩人隨后徹夜長談了這部具有著濃厚中國風格的作品,于是定下了新作品的主題《“茉莉花”幻想曲》,儲望華創作完成后,將樂譜傳送給演奏家陳巍嶺,由其在悉尼音樂學院進行首演,這部作品進入了大眾視野。
在《“茉莉花”幻想曲》這部作品中,儲望華運用多彩的和聲語言和細致獨特的樂曲結構,將西方作曲技法與中國五聲性音調結合,使作品具有濃厚的民族風格。
由于《“茉莉花”幻想曲》作品的體裁采用了西方體裁形式進行創作,因此筆者首先根據《新格羅夫音樂和音樂家詞典》對幻想曲這一體裁進行介紹。其次《茉莉花》這首中國民歌,在我國不同地區也有不同的版本,因此筆者也對其主題來源也進行簡要的分析。
“Fantasia,A term adopted in the Renaissance for an instrumental composition whoseform and invention spring ‘solely from the fantasy and skill of the authorwho created it’(Luis de Milán, 1535–6)……”①在《新格羅夫音樂與音樂家詞典》中,對解釋說明道:“這一體裁源于文藝復興時期,路易斯·德米蘭解釋為:指一種器樂作品的形式和創作,完全來源于創作它的作者的幻想和技巧。從16世紀至19世紀幻想曲的創作一直保留著作曲家的主觀想法,因此這種體裁作品的形式和風格特征會較為自由。”幻想曲的一個本質是它不受任何影響,音樂家可以自由地運用他所獲得的任何靈感。
16世紀晚期,幻想曲在意大利不斷發展,逐步成為對位技巧的試金石;一系列的賦格片段可以通過一個主題的重現而統一起來,或者一個完整的樂章可以從一個主題或主題情結中形成。17世紀的幻想曲多用復調模仿手法,自由發展主題。18世紀幻想曲的主要特征則是:節奏的自由,延伸到不使用小節線;調性有著豐富的色彩變化。與16世紀和17世紀一樣,18世紀的許多幻想曲很容易采用舞曲、前奏曲、隨想曲、發明、變奏曲、托卡塔、奏鳴曲的形式進行創作。19世紀作曲家對幻想曲這一體裁的創作,則開始自由發揮現成的主題;在幻想曲中綜合各種音樂曲式和體裁的因素,超越了鍵盤小品的維度。
由此筆者對幻想曲的特點進行總結:其具有即興性,曲式較為自由,可根據作曲家的意愿綜合各種曲式;其次是標題性,作曲家根據所選主題,再進行自由的發揮;最后是變奏性,根據主題的展開,進行不斷地想象、變化、發展。
《茉莉花》作為我國的一首民歌,產生于明末清初,最早用工尺譜來記載,又稱“雙疊翠”、“鮮花調”,后來由于每個地區的傳唱不同,在全國多個地區有著將近四五十種不一樣曲調的《茉莉花》,比較知名的有江蘇版、陜西版和東北版等。其中,江蘇民歌流傳最廣,是由國家一級作曲家何仿收集整理的。
而茉莉花的旋律傳入西方,則是記載于1793年,英國學者約翰·巴羅所著的《中國游記》(Travels in China)之中。書中第六章提及了茉莉花的旋律。
根據我國音樂理論家錢仁康先生考證,《茉莉花》是流傳到海外的第一首中國民歌。1926年米蘭斯卡拉劇院上演的歌劇《圖蘭朵》中,出現了這首中國民歌。歌劇《圖蘭朵》中《茉莉花》旋律的選用則是依據于巴羅的《中國游記》中記載的旋律(Moo-lee-wha)而寫成。
在儲望華的《“茉莉花”幻想曲》中,引子后出現的主題(9—16小節)是源于外國記載的《茉莉花》旋律,在左手聲部,為第一主題。第一主題共出現3次(包含再現),在曲中儲望華將江蘇版《茉莉花》作為第二主題進行了使用(57-60小節)。第二主題在全曲僅出現一次,保留了傳統風格。整體來看,儲望華《“茉莉花”幻想曲》在主題選擇上選用了流傳最廣的江蘇版《茉莉花》曲調,延續借鑒了外國記載并應用于意大利歌劇《圖蘭朵》中的《茉莉花》主題旋律,既保留了傳統的民族風格,又借鑒融合了西方元素。
儲望華在《談鋼琴獨奏曲〈茉莉花〉的改編》一文中提到:作品“在布局上,力克‘即興性’,力求‘邏輯性’,使樂曲在內容情緒的表達上,有一個始由、初呈、延續、進展、轉折、高潮、回落、再現、回味等段落的發展過程。筆者認為,這首作品不能以傳統的曲式類型加以概括和定性,具有自身結構的獨特性,作品綜合運用回旋、變奏、三部性的三個原則,帶有引子與尾聲,共形成六部分的結構,即引子—A—B—A1—C—A2—A—尾聲。
從曲式分析來談作品,共分三層,首先從宏觀上來看,作品的引子、主題A、連接段B部分構成了三部性原則的第一部分,變奏A1與華彩段和變奏A2構成中部,再現A段與尾聲構成了再現部,這體現作品運用的三部性原則;在微觀結構六個部分中,A、變奏A1、變奏A2體現出傳統曲式中的變奏性原則;A、插部B、A1、插部C、A2體現出作品的回旋性原則。
引子部分:在鋼琴的高音區表現出《萊莉花》的旋律主音,為后來的主題作出預示,前6個小節,保持著同樣的輪廓,第6—8小節大量了運用了表現中國傳統特色的二度音程。
主題A部分:在左手部分第一次呈示了作品主題,右手采用分解和弦的形式,以平穩、收攏的方式的講故事,主題并未進行變化。
插部B(連接段):是作品經過主題呈現后,稍有幻想氣質的體現,是前段主題情緒上的積累和延續。這一部分采用了復節奏“三對二”的演奏方式,左右手幾乎全部都采用反向形式的雙音進行,和聲以連續的四度疊置為主。
變奏A1部分:是主題的變奏,從小節一開始就恢復原有的速度,將旋律放在右手的高音聲部,以陳述性為主,旋律的線條逐漸明朗。
插部C(華彩段):是第二個具有幻想意義的段落,即興的演奏使這部分情緒得以釋放。這一部分由于形式更加復雜,采用了復節奏對位的形式,樂曲在這一部分,速度與力度得以變化,和聲以二、四、五度音程為主。
變奏A2段:這一部分使華彩段落得到進一步的升華,多層次的織體帶來了更廣闊的音樂空間,并在這部分使樂曲的出現的兩個主題進行融合。
再現A段是對主題A部分的完整重復,筆者就不再過多贅述。
尾聲部分:回歸了引子部分的旋律主音,使整首樂曲首尾呼應。從整個的構思布局,符合著起、承、轉、合的中國樂曲作曲布局。
在十二平均律中,二度是兩個音的最小距離,二度音程效果非常緊張,極不協和。在陳怡的論文《儲望華鋼琴獨奏<茉莉花>技法與演奏研究》中分析,該曲在引子部分主要模仿了古箏這一樂器的演奏,用二度音程亦能比較形象的表達其獨特的韻味。
作者大量運用二度音程來模仿中國的民族樂器所特有的音響效果,大大加強濃郁的民族特色。例如在第9小節—第12小節中,這些二度音程配以五連音的節奏在鋼琴的高音區進行演奏,來襯托左手的主題旋律,上下形成對比,凸顯了和聲色彩。
四度疊置的和弦,是在純四度和聲音程基礎上形成的,不同于省略三音的五聲性和弦,具有獨立的和弦意義。四度疊置結構是指把若干個純四度音程疊置在一起而形成的和弦結構,和弦的組成音一般不超過四個。這種四度結構的和弦在音響色彩上體現了中國民族傳統樂器琵琶、笙的音響特點,極具濃厚的民族韻味,應用較為廣泛。在儲望華的《“茉莉花”幻想曲》插部B段中就出現大量使用四度疊置的和聲手法,在樂曲23小節至28小節中,這一部分是作品第一次稍有幻想氣質的段落,以連續的四度疊置和弦加以少量的三度疊置和弦在高聲部配合使用,低聲部采用富有動力的三連音的節奏型,與高聲部的固定節奏形成對比,產生獨特的音響效果,用于描繪“花瓣飄落”的動態場景。
高疊和弦是指由五個不同音,按三度排列起來的九和弦及再往上疊置的和弦。這一和弦由其不協和性,多展現豐富的和聲色彩,因此多用于印象派作曲家使用。為使得西方調性體系與中國五聲性體系更好的融合,中國作曲家在創作過程中多主張在作品中運用高度疊置的和弦,這對于中國民族風格較濃的旋律,更容易于適應,且更能彌補旋律中存在的和聲力度不足的弱點。
作曲家儲望華在《“茉莉花”幻想曲》的華彩段落,第48小節開始,運用了這一手法,這段完全游離于《榮莉花》曲調的片段,也是作品第二個具有幻想意義的段落,凸顯幻想曲體裁作品的即興性。他將三度高疊的九和弦、十一和弦的轉位形式分解成單音,采取和弦分解的進行方式,以六連音、十一連音將音符串聯起來,高低起伏,加以左手七連音的復節奏對位,錯落有序,豐富了和聲的色彩性。
樂曲開頭的引子部分,左手大量使用波音,右手則是以裝飾音開頭,再奏出旋律主音構成的旋律線條,給聽眾一種拉開帷幕的感受。在主題A段中,第9小節至12小節,左手用于演奏《榮莉花》的主題旋律,依舊使用波音,右手則是連續的五連音,左手與右手旋律相互映襯。這里的五連音音區都比較高,給人以清新的感受,也凸顯了“榮莉花”清新淡雅的印象。
本文以儲望華于2003年所作的《“茉莉花”幻想曲》為音樂文本,主要通過分析作品的曲式結構,得出作品自身獨特的結構特點。作品帶有一定的變奏、回旋、三部性原則,并有引子與尾聲構成,首尾呼應。在作品的和聲分析上,發現作品大量使用二度音程、四度疊置和弦、三度高疊分解和弦與裝飾音,具有著中西合璧的和聲特色,這些和聲配置既體現了作品濃厚的民族風味,又凸顯了樂曲的主題內容。以上的作品分析還存在著不足之處,需要筆者不斷聆聽音樂,不斷加強和聲知識的學習,豐富對樂譜的認識,以便得出更多的感悟。■
注釋:
① 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 edited by Stanley Sadie;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