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海濤,蘇國成, ,熊曉菁
1.集美大學食品與生物工程學院(廈門 361021);2.廈門市食品科技研發檢測中心(廈門 361100)
芋子性平,味甘辛,歸于胃、大小腸經[1],100 g的芋子含9.0 g碳水化合物、2.2 g蛋白質、1.0 g粗纖維、0.378 g鉀、0.033 g鈉、0.055 g磷,少量的鎂、鈣、鋅、鐵、銅、氟元素和硫胺素、核黃素、尼克酸、維生素C等[2-3],主要產于我國福建、兩廣、浙江、江蘇、湖南、江西、四川、山東等地[4]。芋頭因富含蛋白質、礦物質、維生素和皂角苷等多種營養成分,故有潔齒防齲,增強人體免疫力,預防淋巴結核、高血壓、糖尿病、結腸癌和排毒等生理功效[5-9]。所以,芋子既可藥用,也可作菜肴食用,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青睞[10-11]。
研究包子和餃子的制作工藝文獻很多[12-16],但研究芋子包的制作工藝文獻極少。芋子包有其獨特的制作工藝,芋子包的皮是生的,但餡是熟的,而包子、餃子的皮和餡都是生的[17],芋子包的皮較厚,所以用熟的餡料可以避免皮熟餡不熟、餡熟而皮卻煮爛的情況。試驗用芋頭和木薯粉[18-20]制皮,豬肉、牛肉、香菇、魷魚以及冬筍作餡料,集芋的清香味、豬肉和牛肉的鮮香味、香菇的濃香味、魷魚的海鮮味、冬筍的嫩滑鮮美味構成特殊風味,使芋子包的口感有韌性,香而不膩。
為探索口感最好的配方,對芋子包制作工藝進行單因素試驗和正交試驗,并結合感官評價[21],探索芋子包的最佳工藝。
芋子、木薯粉[22]、豬肉(五花肉[23-24])、牛肉(里脊肉[25])、干香菇[26]、魷魚干[27]、冬筍[28]、蔥、食用油、食鹽、魚露、醬油(市售)。
FA1004電子天平(賽多利斯科學儀器(北京)有限公司);高壓鍋;電磁爐;木槌;平底大盆;菜刀;炒鍋。
1.3.1 芋子包制作的工藝流程
芋子→煮熟→去皮→搓泥→加薯粉→揉搓成團→冷藏
餡料→炒制→調味→勾芡→冷藏
1.3.2 原材料預處理
芋子:新鮮芋子去皮洗凈,煮熟,用木槌搗成芋泥,放涼待用。
餡料:五花肉洗凈,牛里脊肉洗凈,干香菇、小魷魚干洗凈后用水泡開,冬筍剝殼洗凈,然后切成小丁塊;蔥洗凈,將蔥頭和蔥葉分開切碎。
1.3.3 芋子包制作工藝
芋子皮的制作:芋子去皮煮爛后,搗成芋泥,加入木薯粉和食用水,反復揉搓至有韌性,既黏又不沾手,用冰箱冷藏,用時分割成大小適宜的芋團制成皮。
餡料的制作:炒鍋預熱,倒入食用油,油溫上升冒煙后放入蔥頭,翻炒至金黃色后加入香菇丁和魷魚丁,翻炒至香味溢出,加入肉末和冬筍,翻炒至快熟時,依次加入適量的鹽、魚露、醬油,煮熟要裝盤前,放入蔥末,用木薯粉勾芡,裝盆備用。
芋子包的制作:將芋團分割成能手握的小芋團,反復揉捏搓成橢圓形,用一只手掌握住,再用另一只手的拇指在芋團一端戳一個洞,其余四指旋轉芋團,揉捏成中間空而皮厚約2 mm的芋團,中空處放入九分滿的餡料,一邊旋轉一邊用開口處的芋皮將口封住。
制好的芋子包置沸水中煮熟或隔水蒸熟,裝盤后淋上香油,撒上蔥花即可食用。
1.3.4 制作芋子包單因素試驗
確定芋子包的感官評分標準,以芋頭與木薯粉的比例,芋團在冰箱內放置的時間,每個芋子包的芋團大小,芋子包熱燙的時間,五花肉與牛里脊肉的比例以及干香菇,魷魚干,冬筍等為單因素進行分析,以獲得制作芋子包的單因素最佳配比。
1.3.5 制作芋子包正交試驗
考慮到芋子包的特色風味,選擇影響芋子包品質的4個因素:芋子與木薯粉的比例(A)、芋團冷藏時間(B)、芋團大小(C)、芋子包熱燙時間(D),設計成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試驗,確定芋子包的最佳配方。
2.1.1 芋子包感官評分標準
芋子包品質分析的質量評分標準見表1。感官評價芋子包時,3個項目加起來共30分,質量好21~30分,一般11~20分,差0~10分。
表1 芋子包質量評分標準
2.1.2 芋子與木薯粉的比例對芋子包皮品質的影響
芋子與木薯粉的比例對芋子包的風味影響很大,芋泥中加入木薯粉,要不斷揉搓,至芋團成型,既能凹入裝餡,又不會裂開。
在500 g芋泥中分別加入不同質量(225,250,275,300和325 g)的木薯粉,即芋子與木薯粉的比例分別為20∶9,20∶10,20∶11,20∶12和20∶13(g∶g),制成芋子包,通過感官評價對產品品質進行評定,結果見表2。當芋子于木薯粉的比例為20∶10(g∶g)時,芋子包皮品質最好,故選取芋子與木薯粉比例50∶24,50∶25和50∶26(g∶g)作為正交因素水平。
表2 芋子與木薯粉的比例對芋子包皮品質的影響
2.1.3 芋團冷藏時間對芋子包皮品質的影響
包芋子包前,若把芋團放入冰箱內冷藏一段時間,會使芋團更加筋道、更有嚼勁。芋團冷藏時間對芋子包皮品質的影響如表3所示。當芋團冷藏時間為2 h時,芋子包皮品質最好,因此選擇冷藏時間1.5,2和2.5 h作為正交試驗的因素水平。
表3 芋團冷藏時間對芋子包皮品質的影響
2.1.4 芋團質量對芋子包品質的影響
由表4可知,當芋團質量為40 g時,芋子包品質最好,因此選擇芋團質量35,40和45 g作為正交試驗的因素水平。
表4 芋團大小對芋子包品質的影響
2.1.5 熱燙時間對芋子包品質的影響
芋子包的烹飪方式一般有熱燙、蒸制、油炸三種,熱燙后的芋子包最大程度地保留了所有品質和營養成分,品質最佳。蒸制后的芋子包水分有所流失,芋子包易塌癟,芋皮易粘在籠屜上;油炸后的芋子包的品質變差,營養成分流失[29]。因此,試驗選用熱燙方式。熱燙時間太短,芋子包不熟;熱燙時間太長,則彈性與筋道變弱甚至完全喪失,所以熱燙時間很關鍵,因餡料是熟的,所以芋子包的煮熟與否可看皮的切面,皮的切面是白的則沒熟,沒有白心則已煮熟[23]。
由表5可知,當芋子包熱燙時間為8 min時,芋子包品質最好,因此選擇熱燙時間7.5,8和8.5 min作為正交試驗的因素水平。
表5 熱燙時間對芋子包品質的影響
2.1.6 豬肉占餡料中肉類比例對芋子包品質的影響
在餡料中,肉類有豬肉和牛肉,當豬肉占比不同時,其風味也不同。由表6可知,當餡料中豬肉占肉類的50%,即豬肉和牛肉各一半時,芋子包品質最好。
表6 豬肉占肉類比例對芋子包品質的影響
2.1.7 魷魚對芋子包品質的影響
由表7可知,當餡料中魷魚質量為30 g時,芋子包品質最好。
表7 魷魚對芋子包品質的影響
2.1.8 香菇對芋子包品質的影響
由表8可知,當餡料中香菇質量為30 g時,芋子包品質最好。
表8 香菇對芋子包品質的影響
2.1.9 冬筍對產品品質的影響
冬筍嫩脆,味道鮮美,使芋子包在風味中多了一份清脆爽口。由表9可知,當餡料中冬筍質量為100 g時,芋子包風味濃郁,口感最佳,品質最好。
表9 冬筍對芋子包品質的影響
單因素試驗表明,芋子、木薯粉、蒸煮時間是芋子包風味的重要因素,因此選取影響較大的四個因素,即芋子與木薯粉的比例、芋團冷藏時間、芋團質量、蒸煮時間,進行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試驗,其因素與水平見表10,正交試驗結果見表11。
表10 正交試驗因素水平表
表11 正交試驗
由正交試驗結果可知,四因素影響大小依次是芋團質量>芋團冷藏時間>熱燙時間>芋子和木薯粉的比例,當芋團質量為40 g,芋團冷藏時間為2 h,熱燙時間為8 min,芋子與木薯粉比例為50∶25時,芋子包品質最好,口感最佳。
芋子包風味獨特,通過試驗,確定其最佳制作工藝:芋子與木薯粉的質量比為50∶25,芋團最佳冷藏時間2 h,芋團質量40 g,熱燙時間8 min,餡料中豬肉150 g,牛肉150 g,干香菇30 g,小魷魚干30 g,冬筍100 g,蔥40 g。因芋子包制法獨特,現今研究的人又較少,若將此配方繼續研究,可制成不同品味的芋子包,將其大規模生產,將會產生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