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玉林 季彪俊
【摘要】結合大學生暑期“三下鄉”支教活動,采用實地調研法和訪談法,以福建省三明市泰寧縣大源村農戶家庭子女為研究對象,認為造成大源村留守兒童的主要原因:(1)地理局限;(2)產業貧乏;(3)興業艱難;并對如何改善農村留守兒童的情況提出了解決方法:(1)尋找適宜的農村產業;(2)開發提升鄉土文化,深耕農村文化,促進產業興旺、人口回流。
【關鍵詞】留守兒童;原因;產業;文化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城市的擴容,農村人口大量進入城市。當成年人進入城市后,留守兒童成為近幾年來一個突出的社會問題。研究表明,留守兒童在心理和性格方面存在缺陷,在教育方面也缺少監督[1]。目前我國還有大量的人口在農村,如果不重視農村的兒童教育,就會極大地限制了我國本世紀內重大發展目標的實現。
本文結合大學生暑假“三下鄉”支教活動,以福建省三明市泰寧縣大源村留守兒童為研究對象,采用實地調研法和訪談法,研究了農村留守兒童形成的主要原因,并對如何改善農村兒童留守情況提出了想法。
一、福建省泰寧縣大源村
該村地處閩贛交界,位于新橋鄉東北部。大源村可分為上大源(嚴氏宗祠為中心的嚴村)、下大源(以戴氏宗祠為中心的戴村)、和距離水源較遠的林氏村落。上、下大源由一條溪流連接而成,而這條溪流連接水埠水庫,也是泰寧境內北溪最大源頭,故稱大源村。
大源村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大概南唐時期,北方的嚴氏家族便來到大源定居,保留了從中原帶來的傳統文化習俗,如大源儺舞、赤膊龍燈等。村中近千年歷史的嚴氏宗祠與戴氏宗祠,是大源村的歷史見證;還有許多明清古建筑群20余處,如上大源村的南溪廟、文昌閣、三圣廟等建筑群;下大源村的隆興廟、永安殿、奎星閣等建筑群。大源村的儺舞、赤膊龍燈、大源唱曲兒等都已成為福建省級或三明市級非文化物質遺產。2019年該村入選第二批國家森林鄉村名單[2]。
大源村還有豐富的紅色文化。有紅軍第四次反圍剿戰爭中,作為新橋戰役紅軍指揮所的戴氏宗祠及周邊建筑,是大源村乃至新橋鄉著名的紅色文化遺址群,紅軍時期,陳毅、聶榮臻、劉伯均等將領曾在此生活與戰斗。
二、大源村兒童留守原因分析
(一)地理局限
地理條件上,大源村地處兩省交界,北邊高高的武夷山脈阻礙了大源村通往江西;往南,只有一條縣級公路通往新橋鄉政府所在地,極大地限制了該村與外界的交流。由于山路的阻隔,交通落后,大源村早期沒有第二、第三產業,人們生活水平普遍不高,直到2007年,政府開始修建對外的公路,才讓村里的人走出去大山。由于當地的特色和紅色旅游資源與的豐富,政府開始扶持大源村的旅游產業,大源村才開始走上脫貧致富之路,但疫情的原因,有些貧困戶有重新致貧的可能。
(二)產業貧乏
隨著公路的修通,大源村開始走出貧困。長期以來,人們主要以第一產業為生,自給自足,隨著經濟發展,在農業收益降低,甚至負收益的情況下,明顯支撐不了村民的經濟需要,出外成了村民唯一的選擇。由于青壯年的外出,村里出現大量的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大源村也逐漸呈現出“空心村”的現象。
(三)興業艱難
近年來,隨著國家的重視,農村環境得到極大改善。但像大源村這樣(可能大部分福建鄉村也這樣)到處山地、土地較少(耕地:山地=2:25),交通不便(全村僅只有一條通往鄉里的山路,蜿蜒漫長),附近沒有產業集群,山區除了山林外也沒有什么新資源的鄉村,要發展工業不太現實,只能利用這里良好的自然資源樹立旅游品牌,構建民宿鄉村。因此大源村自2010年開始打造“儺大源”的鄉村旅游。
大源屬于泰寧縣,離泰寧的大金湖太近,大量游客被吸引到大金湖,嚴重影響了大源村的鄉村旅游;同時,大源村缺乏游樂設施,僅有的“儺舞”等表演節目,雖然有“自然鄉村”“紅色文化歷史村”這些形象支撐,但只能吸引部分有興趣的和下鄉體驗生活的游客,受眾面不大,沒有優勢,難以撐起村里人在鄉就業。因此借助(大金湖的)人氣,尋找大源村的新產業,創造更大的就業是福建山區解決留守兒童、產業興旺面臨的重要問題。
三、解決山區留守兒童問題的對策
(一)尋找適宜的鄉村產業,提高鄉村的就業是解決問題的首要手段。
“誰說農民只能搞農業?”溫鐵軍教授認為農村本身就是多元化的產業。他認為80年代“放開農村搞百業,于是乎農民就變成了離土不離鄉的小型經濟從業者,農村因百業興旺而出現的產業都被稱為鄉鎮企業,導致農村工業占全國工業增加值的54%。當然農民收入增幅也由此顯著增快。”溫鐵軍教授認為這是當時中國農村改革的一大壯舉[3]。說明農村要發展,應該多元化發展,才能百業興旺,才能拉動內需,促進經濟增長。
大源村外出打拼后的富裕者也不少,但由于村里產業不興,這些人員大多定居在了外地;應結合大源村的資源,給予相應的政策,鼓勵這些人回鄉創業,可以促進該村發展的。如該村田少但多山,適合發展果樹、經濟樹木等。當地有輸送毛竹到海邊生產海帶的利用市場,但只是小量進行,應該還有更大的空間。此外,如能促進山地的種植與特種養殖,則適宜的產業,可以留住人,創造就業崗位,也促進當地的經濟發展。
(二)開發提升鄉土文化,實現農村的文化深耕,促進產業興旺、人口回流。
大源村目前主打鄉村旅游,但僅是開發不徹底的一些小景區,以及特色的儺舞表演,但對于一眾的紅色歷史文化建筑群,則重視不夠,如能開發一些紅色游樂活動如游擊隊活動等,則可在鄉村旅游上錦上添花,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
只有當農村的就業創業題得到解決,村民們再也不用留下子女,外出打拼就能養活家庭時,留守兒童問題才會得到真正解決。
參考文獻
[1]郭娜娜.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分析[J].中國果樹,2021(09):116.
[2]百度.泰寧縣新橋鄉大源村https://baike.baidu.com/item/%E5%A4%A7%E6%BA%90%E6%9D%91/20272943
[3]溫鐵軍.,談農村發展,2018.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Xy4y1C7Vo?p=1&share_medium=android&share_plat=android&share_session_id=bca4518e-6b3f-4242-b3b9-d4603f1e38d1&s)
基金項目: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202101331010,202101247014);福建農林大學校級重點教學改革項目(111421003)一般教學改革項目(YB2020001)
謝玉林(2002.08-),福建沙縣人,在校本科生,通訊作者
billjj@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