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論述在初中班級建設中開展“立德樹人”實踐的做法:創建精神文化,體現班級風貌;改進物質文化,營造積極環境;完善班級制度,共建發展目標。
【關鍵詞】初中 班級建設 “立德樹人”理念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17-0082-02
在教育教學中,立德樹人的實施可分為兩個部分:一是“立德”,堅持以德育為先,利用正面教育去引導、感化和激勵學生;二是“樹人”,堅持以人為本,采用科學合理的教育手段推動學生發展。班主任是一個班級的領航人,負責著班級文化建設、日常管理等重任,其管理觀念、所用策略等,與班級建設有直接的關系。隨著教育改革不斷深入,班主任要與時俱進地改變班級管理觀念,注重德育工作的開展,以“立德”為根本,以“樹人”為核心,創建良好的班級精神文化,努力改善物質環境,并制訂科學合理的班級制度,讓學生在良好的條件下,逐漸成長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一、創建班級精神文化,體現班級風貌
在班級建設中,精神文化是班級的靈魂所在,最能體現一個班級的精神風貌和個性特點。班級精神文化可以為學生提供共同的內在激勵,提高班級凝聚力和向心力,滲透立德樹人理念,讓學生能夠更自覺地端正思想、約束行為,避免做出有損班級利益、有違班級文化的行為。
首先,一個師生共同的奮斗目標是體現班級精神文化的重要因素。筆者在擔任班主任期間,為班級制訂了“一切為最棒”的目標,要求學生和教師共同努力,將任何事情都做到“最棒”。對學生而言,該目標既包括考試爭取“最棒”的成績,也包括在課堂紀律、教室衛生、文體活動等方面爭取做到“最棒”,鼓勵學生與自己競賽、與同學競賽;對教師而言,則要在課堂教學效果、課程設計、教學受歡迎程度等方面爭取做到“最棒”。基于師生共同的奮斗目標,學生產生“班級共同體”的概念,班主任(與任課教師)也不再是單純的“監督者”,而是與學生互相尊重、互相配合、共同努力的“戰友”。融洽的師生關系,更有利于班主任在班級建設中發揮引導和激勵的作用,進而為學生道德品質的塑造提供更大的推動力。
其次,豐富多彩的班級活動也是班級精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筆者抓住初中生敏感而熱血的個性特點,模仿《士兵突擊》《亮劍》等影視劇中的情節,制作了班徽和班旗,在七年級新生入學時舉辦一次“榮譽交接”儀式,會上由筆者致歡迎詞,上一屆學生代表向本屆學生代表鄭重交接班徽和班旗,并詳細介紹班級的優良傳統,以及班級以往獲得的榮譽。通過這樣的交接儀式,使學生在建班伊始便感受強烈的精神激勵和強大的班級凝聚力,從而形成更強的歸屬感、責任心和使命感。此外,筆者還經常組織學生為校廣播站、公眾號撰稿,積極發現和討論身邊發生的德育故事,如在公交地鐵為老弱病殘乘客提供幫助、對校園不文明行為的抵制態度、在公共場合講究文明禮貌等,讓他們在觀察和討論的過程中逐漸明辨是非、提高思想境界,由此達成“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
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學生在班級精神文化的熏陶下普遍提高了對自身的要求,積極追求良好品德,遵守道德規范。可見,班級精神文化的建設能夠營造一個更自然、更濃郁的教育氛圍,使學生樂于接受、易于接受、便于接受,避免了“立德樹人”實施過程中過于說教、枯燥乏味的弊端。
二、改進物質文化,營造積極環境
精神文化對人具有明顯的教育感召作用,物質文化對人的影響也同樣重要。學校和教室是學生日常所處的重要場所,舒適整潔、內容豐富的校園環境與教室環境可以作為滲透“立德樹人”理念的重要媒介。因此,班主任可以從改善教室的環境入手,對教室周圍的空間,如墻壁、黑板、走廊等,加以利用,使之成為班級中的獨特景觀。
例如,筆者在教室門邊的墻上開辟出“月冠軍榜”,當月學習進步最大、表現最突出、成績最優異的學生都將作為月冠軍上榜展示。對初中生而言,被公開表揚是最好的嘉獎,能為他們帶來極大的成就感和自豪感,激勵他們繼續努力、不斷進步。同時,上榜學生也能成為全班學生的表率,激勵著其他學生以上榜學生為榜樣,不斷向更高更好的目標看齊,在班級中形成積極向上的班風;教室兩側的墻壁則作為“才藝展示天地”,專門展示學生親手完成的繪畫、手工、書法、習作、攝影等作品,營造出濃厚的文化氛圍,促使學生在耳濡目染中不斷進取,取得更多的創作成果,不斷提升文化和藝術修養;教室后側的墻壁則作為“班級榮譽殿堂”,專門用來展覽班級所獲得的各種獎狀、證書,讓學生隨時看到班集體的榮耀,逐漸形成集體責任感;教室的四角是經常被忽略的地方,筆者要求學生將垃圾桶和清潔用品集中存放在教室的右前角,這樣每個角落都變得更加整潔干凈。此外,筆者在征求學生意見后,購買了一些盆栽和兩個報刊架來美化教室角落,使教室的角落更具實用性。盆栽的引入,讓角落變成了富有活力的小小植物園,學生身處其中,不僅能獲得美的享受,同時也因親手照顧這些植物,逐漸養成觀察自然、了解自然的習慣,以及形成保護自然的良好品德。報刊架的設置(以師生捐贈和班費購買的形式添置了學生喜歡的各類書籍、雜志和報刊等),則為學生提供更多的閱讀機會,不僅能擴大學生的知識面,也能培養學生熱愛閱讀、積極探索、自主學習的精神。
通過對教室的物質文化進行改善,創設了一個積極向上、干凈美觀的教室環境,讓學生能夠身心愉悅地投入學習之中,并能夠時時感受到榜樣的力量、集體的激勵和美的感染,從而激發學生更加積極地追求自身的完善,在潛移默化中達到立德樹人的高度。
三、完善班級制度,共建發展目標
俗話說“不以規矩不成方圓”,良好的班級制度是學生評價自身思想行為的標準尺度,能夠引導學生自覺遵守一定的行為準則,不斷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質,也能夠促使整個班級向共同的目標靠近。初中生正處于成長的關鍵時期,隨著思維的日益成熟和自我意識的逐漸覺醒,其思想的獨立性和批判性有了顯著發展,已不再滿足于現成的結論和簡單的說教,他們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行動來獲得成人對自己的尊重,如果沒有得到應有的認可和尊重,則易出現逆反心理。因此,班主任在引領班級制度建設時,需更加謹慎,要先研究透徹學生的階段需求與心理特點。
例如,在制訂班級制度時,筆者將主動權交給學生。先由全班學生共同確定班級管理的核心目標為“事在人為,共建共贏”,然后由小組分別擬定班級管理制度的草案,再組織全班學生逐條分析討論,將達成共識的條款確定為最終的班級制度。這些由學生親自制訂的班規充分反映了他們的實際需求和共同愿望,因此更能得到他們的普遍認可和自覺遵守,更易達到以班級制度規范學生思想、提高學生品德的目的。同時,通過親自參與班規的制訂,學生體驗到了在班級管理中的主體地位,有助于他們形成主人翁意識,提高責任心與道德感。
班會是重要的主題教育時間,但部分班主任將班會片面地理解為班務會或學生評價會,不僅班會效果不佳,還容易引起學生厭煩,無法起到教育效果。對此,筆者根據班級情況和學習進度對班會進行了系統設計,每次班會只安排一個主題,確保會議期間能夠充分討論這一主題,發揮班會的真正作用。例如,針對學生存在不文明用語、不文明行為的情況,展開“講文明、懂禮貌”主題班會,幫助學生認識文明用語的重要性,戒除不文明的言行,提高個人綜合素養;為培養學生形成誠信品德,從考試的誠信入手,組織學生討論考試作弊、冒名等不誠信行為的危害,由此引申到工作生活中的各種不誠信行為,引導學生理解實事求是、誠信做人的重要性等。如此實施,主題班會便能切實成為滲透立德樹人教育理念的重要陣地。
總而言之,班主任更新觀念、注重德育,從班級精神文化建設、物質文化改善和班級制度完善等多方面滲透“立德樹人”理念,為學生營造一個健康、積極、愉快、平等的班級環境,能夠更好地完成“培養有品德的人才”這一教育任務。
【作者簡介】梁茂東(1976— ),廣西玉林人,大學本科學歷,一級教師,現就職于玉林市福綿區福綿鎮第二初級中學,主要從事初中數學教學與初中德育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