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可 陳鶯
[摘 要]社區治理作為目前社會治理工作中的基礎部分,在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文章從社區治理和社區教育概念入手,找出兩者之間存在的聯系,分析目前利用社區教育解決社區治理過程中存在的不足,提出社區教育推動社區治理的發展模式。
[關鍵詞]社區教育;社區治理;推動;創新
[中圖分類號]G7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7656(2021)02-0062-03
現代社會不斷發展,給社會治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區治理作為社會治理中的關鍵環節,是新時期共建共治共享背景下的重要選擇。社區居民作為社區的主體,在社區治理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通過有效的社區教育工作,豐富社區建設內容,對于提升社區治理工作成效具有重要意義。
一、社區教育與社區治理概念
(一)社區教育
社區的概念在1887年由德國學者滕尼斯提出,盡管當前對社區的定義有很多,但對于社區基本要素的認同基本一致,即地域性、人群、公共性、互動性、設施、組織機構、制度等基本要素。在此基礎上,可以將其概括為:社區指的是能夠聚集在一定地域內,根據相關制度規范而形成的共同意識的組織群體。從這一概念上,可以將我國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等都稱之為社區。
社區教育指的是為社區居民考慮,充分應用社區各類教育資源,組織開展豐富的教育活動,以促進社區居民發展為目的,提高社區成員整體素質和生活質量,維護社區安定團結,服務區域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為社會和諧出力的教育活動。
(二)社區治理
治理理論的提出由來已久,治理的定義較多,但普遍認為治理是機構和個人在管理相同事務采取多種方式的集合,是為了解決沖突與不同利益,通過調和、聯合行動持續的過程。而社區治理工作,指的是在社區范圍內,政府或非政府組織,根據有關法律法規,或者一些約定俗成的規范,通過民主協商的方式,對社區公共事務進行處理,這一過程就是社區治理。
二、社區教育和社區治理的關系
我國很多學者對社區教育和社區治理的關系進行了探討。高志敏認為,社區教育要勃興,必須與社會治理相融合[1]。楊淑珺分析了社區教育融入社區治理的路徑[2]。程仙平提出,社區教育融入社區治理是當代社區教育的新使命,二者在不少方面是相通的,提出了社區教育融入社區治理的策略[3]。楊智認為,社區教育與社區治理之間存在邏輯上的服務關系,社區教育對社區治理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4]。張瑾認為,社區治理功能是社區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和現實社區治理的迫切要求[5]。
(一)地域具有一致性
無論是社區教育,還是社區治理工作,都需要立足于社區實際,都是為了滿足社區居民各類需求,幫助民眾解決相關問題,確保社區居民公共利益得到保障。社區教育工作以社區居民作為服務對象,需要從社區特點出發,開展各項教育服務;社區治理以社區內的公共事務作為對象,通過各類有效的途徑,為社區居民參與社區事務搭建平臺,激發居民參與社區工作的積極性,增加社區居民的歸屬感、榮譽感。
(二)目標具有相似性
社區教育將社區和教育有效聯合起來,與普通教育相同,社區教育也以培養人為目標,但接受教育對象為社區居民,教育內容包括工作教育、生存教育、創新創業教育、職業技能教育等,滿足各類人員受教育的需求,提升社區居民的整體素質;而社區治理是為了實現公共服務、公共利益,處理公共事務。在社區治理工作的參與主體包括社會組織、政府部門、社區居民,各主體之間互動協作,推動社區經濟、文化的和諧發展。可以看出,社區教育和社區治理之間有著共同的目標,社區教育為推動社區治理工作的開展提供基礎。
(三)以“人”為工作對象
社區工作期望提升社區居民的幸福指數,而提升社區居民幸福指數需要政府、社會組織、社區居民多方面協同互動,圍繞社區中“人”這一核心內容展開;社區教育是為了促進社區中各類“人”的發展目標而開展的相關教育活動,兩者都是為了“人”而開展具體工作,工作對象具有一致性。
(四)公共性價值
社區教育工作主要是面向社區居民開展的具有公共性的教育活動,對社區資源進行有效整合,進而提升居民素質,推動社區健康發展。在多元化社會發展過程中,社區治理逐漸納入到公共管理范疇當中,日益發展成為一種動態化的過程。通過對話、協商等方式,對公共資源進行有效分配。社區教育、社區治理都具有明顯的公共屬性特征,兩者都與社區發展相關聯。從性質上來說,社區教育和社區治理都提供公共產品,具有共享性、非競爭性的特點。
三、社區教育推動社區治理過程中存在的不足
2014年8月,我國教育部等七部委共同印發《關于推進學習型城市建設的意見》,提出要 “廣泛開展城鄉社區教育,推動社會治理創新”。社區教育要快速發展,必須與社會治理相聯接、與社區治理相融合[1]。人們已經逐漸意識到社區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但當前還存在一些不足,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居民參與的積極性不足
社區教育和社區治理工作開展中,多數事務由街道居委會承擔,由于居委會組織結構以及傳統體制特點,具體開展工作依賴于政府部門,居民的自覺參與性不夠。盡管社區教育在促進社區居民發展等方面具有積極作用,但在教育資源、辦學理念、教育活動方式等方面還需提升。
(二)社區組織工作力量有待提升
社區組織在解決社區居民公共事務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以社區公共利益為目標開展各項工作,非官方、非盈利、自組織為其突出的特點。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社區組織為了提升服務能力,提供更多社會公共產品或服務,在社區教育、社區治理工作開展中,主要依靠政府行政資源為社區組織輸送資源,自身工作力量有待提升。
(三)社區教育制度不夠完善
社區教育的開展需要有相應的法律法規作為依據。當前,關于社區教育、治理等法律法規不夠完善,對于社區教育工作的對象、主體、模式、內容、資源等沒有形成細致化的規范體系。結合當前社區發展現狀,利用社區教育推動社區治理工作,應當完善社區教育的制度建設,促進社區教育工作順利開展。
四、社區教育推動社區治理工作開展的重要途徑
(一)找準定位
在實現社會治理過程中,應該將重心放在社區。基于全面社區治理視角,社區教育作為當前社會治理的關鍵內容,除了發揮基本的教育功能,還需要充分了解社區居民的實際需求,以需求為出發點,根據社會發展形勢變化,找準自身工作定位,對社區教育職責、功能進一步明確,對社區教育進一步發展有更深的認識和更詳細的規劃,為社區教育發展指明方向,通過社區教育找到社區治理發展的切入點、發力點。具體來說,在社區教育過程中,應該有意識地通過組織教育等方式,提升居民參與社區工作的積極性,幫助其樹立社區居民的責任感,引導居民更加積極地參與到社區建設中。同時,深入挖掘教育資源,構建社區公共學習空間,提升其學習能力、服務意識、整體素養。同時,在社區教育發展中,更好發揮各參與主體在社區治理中的作用,實現和社區公共服務的精準對接,充實社區治理力量,保證各項機制有序運行。
(二)不斷提升社區居民參與程度
居民是社區治理的重要力量,居民的參與度關系到社區治理的效果。因此,在社區治理工作開展中,應該積極搭建公共參與的平臺,對居民參與社區治理工作的方式進行拓展,營造社區文化,增強居民的社區認同感、歸屬感,提升居民參與到社區工作中的積極性,要堅持以人為本的思想,不斷增強居民自我服務、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思想,提升社區治理的效果。另外,還需要利用社區公共服務活動,以興趣為基本引導,調動居民參與性,讓居民主動參與到社區活動當中。通過社區教育活動,引領居民參與到社區治理活動:一方面,對社區各項教育資源進行整合,讓各級各類社區教育有機結合、相互補充;另一方面,提升居民主體參與感,培育學習組織與團體,搭建居民協商管理平臺,實現社區各部門職能轉變,保障社區教育工作推動社區治理進程。
(三)通過社區教育實現社區治理方式的優化轉變
社區教育在提升社區居民整體生活品質方面具有重要意義,也承擔起推動社區治理模式創新的重擔。社區治理和社會發展目標一致,都是為了促進社會發展,促進“人”更好地發展。社區教育實施中,采取有效方式利用各類資源,讓社區成員不斷學習,滿足相關學習需求,提升居民的幸福指數。這就需要將社區治理中的關鍵因素融入到社區教育過程中。例如,在社區教育內容上,增加法治教育、科普教育、環保教育等,更好地讓居民了解社區治理功能,也為其參與社區治理工作奠定基礎;在教育形式上,從被動學習逐漸向主動學習轉變,引導居民在社區經濟、社區文化、社區安全等方面發揮作用。
(四)進一步明確社區主體地位
政府部門要加強引導,幫助社區治理機制的創新與完善,對社區治理流程進行優化,明確社區治理中各個參與主體之間的權利與責任等。為了創新社區治理機制,政府部門幫助社區轉變治理觀念,給予針對性引導,明確物業公司、居民委員會、業主委員會各個參與主體之間的關系,居民委員會對物業公司進行監督指導,對居民自治組織給予適當扶持,發揮居民在社區治理中的作用。
(五)創新社區教育推動社區治理的工作方式
在現代社會發展中,科技對人們生活帶來了諸多變化,尤其是互聯網信息技術,改變了傳統的教育理念。社區教育工作要逐漸與互聯網技術結合起來。一方面,可以借助各類媒體平臺,包括微信、微博、抖音短視頻等,開展更多創新形式的社區教育學習活動;另一方面,利用“互聯網+”不斷拓展社區教育服務的范圍,針對居民需求實現教育項目精準推送,利用信息技術可移動、多端點優勢,形成一個全方位、交互性強的社區教育環境,提升社區教育工作的實效性。
五、總結
在社區建設大環境下,積極開展社區治理工作,為社區居民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通過社區教育推動社區治理工作,優化社區治理工作制度,創新社區治理服務模式,并將其融入到社會治理工作大環境中,提升社會治理整體水平,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高志敏.邁向交集:論社區治理與社區教育[J].教育發展研究,2015(23):67-76.
[2]楊淑珺.路徑如何選擇:社區教育融入社區治理的發展分析——基于杭州多案例研究[J].職教論壇,2017(33):53-59.
[3]程仙平.社區教育融入社區治理的機理與策略[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7(3):67-71.
[4]楊智.農村社區教育的社區治理及運行機理探析[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7(5):62-65.
[5]張瑾.社區教育的社區治理功能透析[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6):6-11.
[作者簡介]陳可,常州開放大學人文與經濟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英語教學、社區教育;陳鶯,常州開放大學終身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法學、終身教育。
[責任編輯 王 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