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網絡交易蓬勃發(fā)展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法律問題,通過分析司法機關2019年以《電子商務法》第三十八條為審判依據的案例,發(fā)現司法實踐中存在法院幾乎不會認定電子商務平臺侵害消費者的安全保障義務的現象,那么有必要去明晰其原因。具體來說,一是法律對安全保障義務定義不明;二是司法機關將舉證責任推給消費者;三是法律對相應責任認定不明。針對這些原因,本文提出應督促電子平臺履行安全保障義務,適用舉證責任倒置制度,認為承擔連帶還是補充責任應按照是否侵害消費者人身安全的標準。
關鍵詞:安全保障義務;電子商務平臺;相應責任;消費者;電子商務法
本文索引:鄭爽爽.<變量 2>[J].中國商論,2021(13):-042.
中圖分類號:F72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1)07(a)--03
1 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安全保障義務的立法現狀
《電子商務法》第三十八條明確規(guī)定了對于關系消費者生命健康的商品或者服務,電子商務經營平臺經營者負有安全保障義務。其合理性主要在于:首先,電子商務平臺掌握平臺技術,與經營者簽訂服務合同,制定平臺交易規(guī)則,相對于消費者而言,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更有能力識別經營者侵害消費者權益的行為,并且更有能力控制危險;其次,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從事的是經營性行為,即便其不直接向經營者和消費者收費,也能夠通過廣告業(yè)務營利。
2 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的案例實證研究
在司法實踐中,消費者與賣方交易產生沖突而訴諸于法院后,通常會將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追加為被告或者直接起訴電子商務平臺。但由于電子商務平臺并不直接參與電子商務交易,所以司法實踐中難以定責。本文中,筆者在中國裁判文書網上以《電子商務法》第三十八條為法律依據,并對其中有關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侵犯了消費者安全保障義務的情況進行歸納、處理和認識并分析比較,得出了以下結論。
在大多數平臺內經營者銷售的產品侵犯消費者合法權益,而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也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的案件中,消費者都會訴稱電子商務平臺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放任商家在電子商務平臺上銷售,但對于諸如淘寶、京東等電子商務交易平臺,法院會判定消費者舉證,但消費者由于舉證困難而導致難以追責的現象。例如在北京互聯網法院判決的案號為(2019)京0491民初3578號案例中,原告在京東購買了“日本JYOO女王物語緊致超聲刀液體線雕彈力膠原口服液”3個,訂單總價款10530元。原告的愛人按商品網頁介紹服用了2支,感覺口味發(fā)酸、發(fā)腥,服用不久感到胃部灼熱、惡心。翌日,原告對涉案商品仔細研究,發(fā)現該商品沒有中文標簽說明書、沒有生產日期、沒有經過進口檢驗檢疫,添加了非食品原料“透明質酸”(俗稱玻尿酸),該物質系我國禁止添加到食品中的原料。被告作為電子商務經營者及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未盡到審查、披露義務,故原告訴至法院。法院認為涉案商品系平臺內經營者經營,原告未舉證證明京東公司作為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知道或者應該知道涉案商品的相關情況,故對原告要求京東公司承擔相應責任的訴訟請求,本院不予支持。
本案中涉案產品為關系消費者生命健康的產品,且很明顯存在質量問題,并對消費者造成損害,但法院駁回原告的全部訴求,實是令人費解。探討為何實務中無法有效地運用《電子商務法》第三十八條第二款,本文認為是因為該法律條文在司法適用中出現了問題。
3 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安全保障責任規(guī)則在司法適用中的困境
3.1 對安全保障義務認定不明
由于司法實踐中存在只要消費者能夠通過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提供的平臺內經營者的聯系方式獲得平臺內經營者賠償的現象,所以消費者主張交易平臺因未盡安全保障義務而賠償的請求就基本無法得到支持。本文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一是為避免由于過分增加電子商務平臺的運營成本而導致電子商務難以發(fā)展的情況;二是對安全保障義務認定的不明確。本文發(fā)現安全保障義務更像是一個兜底條款,從性質上來講,安全保障義務是一種事前審查的作為義務,這是一條非常寬泛的規(guī)定,只要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沒有對消費者的人身和財產安全進行保障,并造成損害的,就應承擔責任,其實任何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的侵權行為都可以適用該款規(guī)定。由此就導致了對于電子商務平臺違反安全保障義務的單獨賠償責任,法院不予支持。
3.2 司法中存在消費者舉證難的問題
網絡交易的方式即使發(fā)展到今天,仍存在相當多不成熟的地方,由此導致的后果使當前網絡交易中糾紛頻發(fā)。由于消費者在交易過程中總歸處于弱勢地位,這就導致消費者提起訴訟時難以舉證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存在過錯。但眾所周知的是《民事訴訟法》規(guī)定了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如果消費者無法證明在交易過程中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存在過錯,那么《電子商務法》第三十七條規(guī)定的法律責任根本無法在司法實踐中適用。
3.3 司法中難以認定相應責任為何種責任
司法實踐中,將相應責任認定為何種責任,一直是飽受爭議的話題。由此導致的問題使之前的相關立法與司法實踐活動都偏向于將電子商務平臺責任認定為連帶責任,而處在立法前沿的《電子商務法》規(guī)定為相應的責任,就會體現出立法的不周全,但若將相應責任規(guī)定為連帶責任,對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的責任又會過重,規(guī)定為補充責任又會過輕。在如此重要的問題上,立法不應當認定的如此模糊,因為這很容易導致消費者維權困難的后果。
4 對司法機關適用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責任承擔規(guī)則的建議
4.1 督促電子平臺履行安全保障義務
通說對消費者的安全保障義務是指提供必要措施,在合理范圍和限度內對其在平臺內進行交易的消費者的人身和財產安全進行保障的義務。這個概念過于寬泛,我們也無法對其有一個合理的解釋,而若想要具體規(guī)定司法實踐中哪些具體的情形違反了安全保障義務也不現實。筆者認為更好的做法是依據《電子商務法》第八十三條的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的行政處罰制度,政府給電子商務平臺施加壓力,也可依據《電子商務法》第七十六條規(guī)定的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違反信息公示,以及用戶信息管理的相關規(guī)定進行行政處罰,促使電子商務平臺自身作出改變。例如,淘寶網可以設置當用戶發(fā)現平臺內經營者銷售不符合法律規(guī)定的產品時向客服舉報等。
4.2 適用舉證責任倒置制度
參考淘寶網于2008年6月為保障買家利益提出的新的服務制度,即舉證責任倒置制度,也就是買家申訴,賣家舉證。但其實法律早有類似規(guī)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二十三條第三款:經營者提供的機動車、計算機、電視機、電冰箱、空調器、洗衣機等耐用商品或者裝飾裝修等服務,消費者自接受商品或者服務之日起6個月內發(fā)現瑕疵、發(fā)生爭議的,由經營者承擔有關瑕疵的舉證責任。經營者如果無法證明自己沒有過錯,則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本文認為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也應當適用這種舉證制度,司法實踐中由消費者承擔舉證責任根本不現實,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往往知悉案件所涉的相關法律知識,而消費者則無從獲知;而倒逼電子商務平臺證明自己無錯,這種做法不僅能夠保障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更能促使電子商務平臺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促使電子商務經濟更好更快的發(fā)展。
4.3 將相應責任于實踐中分情況具體化
當消費者與平臺內經營者發(fā)生爭議時,如果消費者想要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通常只有提起訴訟才能獲得合法賠償。但是民事責任的追究不僅是一個復雜、漫長的訴訟過程,尤其是一些損害金額不大的爭議案件,過程中復雜的程序、較高的訴訟成本和各種瑣碎很容易使消費者望而卻步,放棄責任的追究。因此,對于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應當承擔何種責任,勢必是要站在消費者的角度上。
本文認為司法中可以如此適用:當平臺內經營者侵害消費者的利益只有財產損失時,電子商務平臺承擔補充責任;當平臺內經營者不僅侵害了消費者的財產利益,還對人身安全造成損害,電子商務平臺則應承擔連帶責任。因為當平臺內經營者侵害消費者的利益達到人身安全的地步時,電子商務平臺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放任這種行為發(fā)生的因素存在。舉例來說,之前進行大整改的滴滴公司順風車業(yè)務,如果乘客僅僅因為司機繞遠路導致財產受到損失,那么滴滴公司只需承擔補充責任;但是在造成嚴重人身安全損害的樂清滴滴女孩遇害、濟南空姐遇害案中,順風車司機不僅實施了搶劫財產的行為,還實行了強奸并殺害等嚴重危害乘客人身安全的行為,滴滴公司理應承擔連帶責任。不僅是因為滴滴公司明知該司機實施了嚴重危及人身、財產安全的行為(該司機在被害者遇害前一天就試圖實施違法行為但被乘客逃脫,乘客舉報至平臺后平臺不作為),并且繼續(xù)讓該司機提供服務極有可能侵犯消費者合法權益,而且滴滴公司未采取必要措施,例如封鎖該司機賬號,所以理應與該司機承擔連帶責任。
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的連帶責任承擔規(guī)則是反映立法對于消費者合法權益,尤其是生命健康權保護的高度重視,也反映出《電子商務法》作為對電子商務活動參與各方法律關系的調整性作用,要力求做到與相關法規(guī)相銜接,適應當前社會需求。
5 結語
新出臺的《電子商務法》呼應當前電子商務最熱的問題,其中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對消費者的連帶責任和相關責任制度熱度最高,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四十四條不再適應當前社會實踐發(fā)展時,《電子商務法》第三十八條應運而生。本文通過分析近幾年平臺內經營者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后,消費者將平臺內經營者和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共同起訴的案件,總結了司法實踐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并結合相關文獻給出自己的建議。雖然司法中存在無視平臺資質審查漏洞的現象已由《電子商務法》第二十七、四十二條解決,但另一部分問題仍需司法部門出臺相應司法解釋或在實務中形成慣例解決:比如應當適用舉證責任倒置制度來解決消費者舉證困難的問題,具體化知道和應當知道以及安全保障義務的含義。其中對爭議較大的相應責任應當為何種責任的問題進行具體分析,認為承擔連帶還是補充責任應按照是否侵害消費者人身安全的標準。可以預見《電子商務法》第三十八條在后續(xù)必然會發(fā)展得更加適應社會需要,必將更好地規(guī)范網絡交易行為。
參考文獻
謝愛梅,李東旭.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對消費者的侵權責任[J].人民司法,2019(01):9-12.
湛栩鵬.電商平臺經營者侵犯消費者人身權益的法律責任[J].法制與經濟,2018(12):76-78.
楊祎.解析《電子商務法》平臺經營者信息核驗義務相關條款[J].中國市場監(jiān)管報,2019(02):03-12.
張茜.網絡交易平臺審查義務比較研究[J].鐵道警察學院學報,2018(09):10-20.
劉金瑞.合理設定電子商務平臺責任保障電子商務健康有序發(fā)展[J].中國信息安全,2018(08):96-98.
王藝繁.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的民事責任分析[J].法制博覽,2018(12):85-86.
齊愛民,陳琛.論網絡交易平臺提供商之交易安全保障義務[J].法律科學,2011(05).
陳現杰.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條文精義與案例解析[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0:130.
A Brief Discussion on the Application of Law of the Safety Guarantee Obligation of E-commerce? Platform Operators
China Jiliang University? ZHENG Shuangshuang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etwork transactions, new legal issues have emerge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judicial cases based on Article 38 of the E-commerce Law this year, it is found that in judicial practice, the court will hardly determine that the e-commerce platform infringes on the consumers security obligations, so it is necessary to clarify the reasons. Specifically, the first is that the legal definition of security obligations is not clear; the second is that the judicial authorities shift the burden of proof to consumers; the third is that the law does not recognize the corresponding responsibility. In view of these reasons, it is proposed that the electronic platform should be urged to fulfill the security obligations, and the inversion system of burden of proof should be applied.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jointliability or supplementary liability should b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tandard of whether the personal safety of consumers is infringed.
Keywords: security obligations; e-commerce platform; corresponding responsibility; consumers; e-commerce la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