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麗艷·艾尼瓦
【摘要】? ? 網絡社會環境深刻改變了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線下生活向線上生活遷移、衍生的范圍越廣,互聯網對線下生活的滲透程度越深。隨著在線教育等互聯網應用加速發展,智能手機等便攜上網設備日益普及,接觸互聯網的學生群體年齡越來越小。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時代掀起創業潮,在校高校學生逐漸成為創業潮的生力軍?;ヂ摼W時代的高校學生群體在其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形塑過程中帶有網絡原住民基因,培養其網絡應用能力是適應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核心技術人才培養的基礎,面對網絡空間中存在的網絡安全、網絡詐騙、網絡色情等各類網絡亂象,通過有針對性地培養和教育,提升高校學生在網絡應用過程中的自我保護能力、信息甄別能力、自我約束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 ? 高校學生? ? 網絡安全意識? ? 培養研究
引言:
伴隨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和廣泛普及,互聯網已經成為高校學生獲取信息、接受課程教育、社交、休閑娛樂的重要平臺,也成為高校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活動的重要途徑。據CNNIC統計數據顯示,在我國網民群體中,學生最多,占比為21.0%,這一群體既享受著網絡帶來的機遇,同樣也面臨著網絡雙刃劍帶來的風險隱患。建立網絡安全意識,既是做好高校學生上網保護的重要舉措,也是引導高校學生適應信息化時代發展的需要。
一、培養高校學生網絡安全意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互聯網的虛擬性、大眾性、開放性、多元性等特點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ヂ摼W時代、移動互聯網時代,功能多樣化的眾多新媒體網絡平臺和應用對高校學生的學習方式、生活習慣、社交方式等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
從正面影響來講,互聯網、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新應用為高校學生打造了了解世界、認識社會的多種渠道,豐富了接受教育的多元方式;從負面影響來講,互聯網上的不健康信息在不同程度、不同層面影響和扭曲高校學生的思想、行為,或存在高校學生成為受害對象的情況,也存在使高校學生成為施害主體的情況。
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發展趨勢不可逆,高校學生對互聯網的需求呈上升趨勢,如何更好地適應互聯網、運用互聯網,培養網絡安全意識成為高校學生的必修課。
1.1網絡空間自身存在的安全風險
信息技術高速發展,催生了顛覆傳統產業的新產業形態、新經濟模式,信息技術發展提升傳統產業效率和質量的同時,其帶來的信息安全、技術安全問題也成為不同領域學者專家關注的重點。
伴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網絡信息技術廣泛應用于各行各業,各行各業的生產運行模式均發生了不同程度的變化,尤其是媒體行業,改變了傳統媒體信息生產方式,高校學生不僅僅能夠從電臺、電視機、報紙等傳統媒體獲取信息,也能夠從論壇、BBS、新聞網站、公眾號等多種互聯網傳統媒體、新媒體、自媒體等獲取信息,不僅僅是信息獲取者,還可以是信息傳播者、生產者。
通過互聯網獲取信息渠道之廣、參與信息生產途徑之多,帶來的不僅僅是以文字、圖片、視頻等多種形態呈現的海量信息,幫助高校學生開拓視野、增長見識,不可忽略的是,互聯網接入、使用的低門檻性、開放性,所包含的海量信息及信息的生產者、傳播者也會紛繁多樣,帶來的還有無效信息、虛假信息、不良信息及其生產者的泛濫。
互聯網的虛擬性、公開性、互動性和隱蔽性特征,使得使用主體擺脫了現實社會身份束縛、擺脫了傳統媒體巨大壓力,幾乎可以毫無保留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態度,網絡空間成為網民表達自己的自由空間,網絡無邊界性使得碎片化個人意見觀點經由發布、評論、轉發等過程匯集成網絡輿論被反復討論,互聯網成為不良信息滋生的搖籃。
近些年,高校學生遭遇網絡詐騙、勒索、誘騙、網絡暴力等事件頻發,甚至存在高校學生實施網絡詐騙、網絡暴力等現象。
1.2高校學生網絡安全意識培養的必要性
隨著信息技術快速發展和移動智能終端設備的廣泛普及,互聯網給高校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提供了很多可能性。目前,電子技術、程序編碼、計算機網絡、數據庫系統、軟件工程、人工智能、數字圖像處理、計算機通訊原理、多媒體信息處理技術等高校課程更多的是培養學生應用、操作互聯網的技能,網絡安全意識培養還未形成一體化、標準化、規范化的必修課程教育。
信息技術日趨發展,各類網絡應用愈加豐富,互聯網兼具學習工具性、生活娛樂性,高校學生線上生活與線下生活的交融性愈加明顯,網絡社會生活愈加成為現實社會生活本身,對高校學生身心發展產生影響。高校學生“學網、懂網、用網”的網絡安全意識,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其網絡社會行為,也關系著心理發展、價值觀養成等各方面發展進步。值得考慮的是,整體網民經濟收入差距在高校學生群體中也有體現,諸如地域經濟、家庭收入、教育條件等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不同學生接入互聯網的起始時間、認知水平等,網絡安全意識培養環境也有所不同,近些年也出現過校園欺凌延伸至網絡欺凌的現象。
高校學生生理和心理特征較為特殊,在群居性住宿環境中,很容易受到彼此的影響,這種影響既有正向方面也有消極方面,電腦、手機等上網設備更多地成為沉迷游戲、音視頻的娛樂工具,而不是學習工具。高校學生在校期間缺乏父母的監督和指引,對外界的認知大多基于個人接觸到的信息,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因此,增強高校學生合法、安全、科學、文明使用互聯網的意識和能力,既是順應數字時代互聯網發展趨勢和規律的需要,也是高校學生上網保護的必要舉措。
二、高校學生網絡安全意識培養和發展路徑研究
近些年,國家高度重視未成年網絡保護,修訂后的《未成年人保護法》增設“網絡保護”專章,為我國未成年網絡保護提供了堅實的法律保障。
高校學生網絡安全意識培養教育,也成為社會各界高度關注的話題。尤其是隨著教育信息化、數字化發展,高校學生網絡安全意識培養愈加重要。
2.1建立健全網絡安全意識教育體制機制
第一,建立健全制度規范,將科學用網、文明用網納入高校師生行為規范,明確網絡安全是每個人的責任,敦促高校學生養成良好的上網習慣,在教室、圖書館、宿舍等區域上網時,自覺規范個人用網行為,共同維護健康文明的校園上網環境,積極創建法治校園,提高網絡安全防范意識。
第二,加大網絡安防投入力度,推進學校內部各部門之間協作與配合,積極構建高校區域范圍內網絡安全防護系統,完善網絡安防預警系統,有效防范各類有害信息侵入高校網絡。
第三,充分發揮校媒體宣傳作用,加強校報、???、校廣播、校內網、公眾號等高校自有媒體的優化建設,開設網絡安全意識教育專欄,在校內網等線上媒體的顯著位置增加網絡安全風險防范提示標識,在潛移默化中逐漸強化高校學生網絡安全意識。
2.2完善高校學生網絡安全意識培養課程
第一,將網絡安全意識教育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結合不同年級特點,探索建立具有普遍適用性、機動靈活性的網絡安全意識教育培養課程。
第二,鼓勵不同學院、不同專業結合自身特點,開展有特色、有創新、有實效的系列活動,調動師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推動網絡安全教育形式多樣化、內容多元化、成效落地化。
第三,借助校內學生社團的先頭兵作用,組織開展健康有益的校園文化活動,鼓勵師生以組團、個人等形式積極參與有獎答題、演講、技能競技等實踐活動,積極培育良好的校園環境。
2.3探索走出去與請進來相結合的模式
第一,法律法規進校園,邀請網絡安全法律法規立法機構專業人士,舉辦解讀關于個人信息安全、網絡直播、網絡音視頻、網絡信息服務等規范性文件的報告會,豐富高校學生有關網絡法治的綜合性知識,教育引導高校學生增強學法、懂法的意識,切實提高高校學生對網絡安全的重視程度。
第二,專業技術進校園,邀請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領域專家,舉辦前沿技術知識普及專題講座,增進高校學生對信息技術新發展趨勢的認知與了解。
第三,警示教育走出去,組織高校學生前往安全警示教育基地接受教育,通過違紀違法反面警示教育案例,增強高校學生抵抗網絡詐騙、網絡中獎信息、網絡色情等網絡安全風險的能力,教育引導高校學生提高個人信息安全保護的意識和能力。
第四,行業實踐走出去,積極打造高校、科研機構、互聯網企業產學研共建合作機制,組織高校學生開展實地參觀、定期實習見習等活動,教育引導高校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增長網絡安全知識,精進專業技術特長。
三、結束語
伴隨信息技術日益發展,互聯網對高校學生學習、生活的滲透范圍將愈來愈廣、滲透程度將愈來愈深,加強高校學生網絡安全意識培養,既是正確教育引導高校學生適應數字化、信息化時代發展的思想政治要求,也是增強高校學生正確運用互聯網專業技能的大勢所趨,更是培養數字化、信息化專業技術型人才的重要根基。可以說,高校是高校學生步入社會前的預備期,高校承擔著為全社會各個行業、各個工作崗位輸送人才的重任,不僅僅是專業課程的教育培養,也涵蓋思想意識的教育培養。建設好、維護好高校學生網絡安全意識培養這一重要關卡,是促進高校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重中之重。
參? 考? 文? 獻
[1]鄒佳蘊,魯寒.互聯網大數據背景下西藏高校學生網絡安全意識初探——以西藏大學為例[J].法制博覽,2019(31):40-41.
[2]黃瑋,潘愛婷.新形勢下高校網絡意識形態安全對策研究[J].散文百家, 2019(07):176-177.
[3]李智, 岳銳潔, 張兆平. 新時代大學生網絡安全法制意識研究[J]. 法制與社會, 2019, 000(027):156-157.
[4]魯硯青, 張鑫. 大學生網絡安全責任意識的研究[C]// 2019教育信息化與教育技術創新學術研討會(貴陽會場)論文集. 2019.
[5]曾小燕,周統鋼.高校開展網絡安全意識教育的一些思考[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4(12):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