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陶金沙 馮亞新 陳華
據有關數據,2021年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將達909萬人,再創歷史新高。加上國內外經濟形勢的發展變化,尤其是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對全球經濟的破壞,就業形勢更加嚴峻。當前,人才是企業發展的重要資源,在新的市場經濟模式下,在各企事業單位的人力資源管理制度不斷變革的背景下,市場人才的供應關系面臨調整。而畢業生作為勞動力市場的供給方,其就業能力的高低、是否具備企業所需要的就業能力是影響畢業生能否成功就業的關鍵因素[1]。學者喬志宏指出,就業能力是影響大學生就業的重要因素,有助于學生找到滿意的工作。學者曾湘泉、牛玲指出,受全球化與知識經濟的沖擊,以及勞動力市場急劇變化的影響,大學生就業時必須具備能滿足新經濟要求的核心就業能力才能獲得職業的成功發展[2]。學者王新俊、孫百才指出,從大學生個體角度而言,提高就業能力是解決就業問題的根本舉措[3]。
就業能力是一個具有綜合性、發展性的概念。就業能力的內涵十分豐富,既包含個人品德,又包含個人技能;既包含個體素質,又包含外部因素;既包含家庭因素,又包含社會因素。學者馬永霞和梁金輝認為,就業能力分為就業硬能力和就業軟能力兩方面,即知識技能(知識面、學習成績、計算機操作能力等)、自我管理能力(情緒的自我認知和調整、對事物的客觀認識等)、勝任能力(信息分析加工、問題解決、創新能力等)、領導能力(決策能力、事業心、組織協調能力等)、職業規劃能力(了解自我性格興趣和專業、主動搜集行業信息、為職業發展做準備等)和社會適應能力(溝通、接納包容、終身學習等)等六個因素的40個要素。學者屠辛霞認為,大學生的就業能力的度量指標包括專業就業能力、就業人格取向、社會應對能力及就業發展能力等四個維度。總之,就業能力是一個很廣泛的概念,決定著大學生能否勝任未來職業。
本研究綜合多方學者觀點以及根據就業工作實際,認為就業能力包括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思想道德修養、自主學習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創新與創業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動手實踐能力、解決問題能力、規劃(包括職業)組織能力等要素。
揚州大學制定《揚州大學關于加強第二課堂建設的實施意見》和《揚州大學“第二課堂”學分管理辦法》,注重第二課堂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與課堂教學相結合、與人才培養目標相結合、與社會需求相結合,將第二課堂體系設置為思想成長與身心發展、社會實踐與志愿服務、學術科技與創新創業、藝體素質與技能特長四個模塊。
本次調查問卷面向揚州大學全體本科生,以線上問卷調查的方式,收到有效問卷共計4513份。其中男性1792人,約占39.71%;女性2721人,約占60.29%。大一年級學生1510人,約占33.46%;大二年級學生1247人,約占27.36%;大三年級學生1127人,約占24.97%;大四年級學生629人,約占13.94%。其中理科類學生1685人,約占37.34%;工科類學生1365人,約占30.25%;文科類學生366人,約占8.11%;藝術類學生518人,約占11.48%;其他579人,約占12.83%。
1.大學畢業生在求職就業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
通過對問卷數據的統計:75%的學生認為畢業生缺乏工作經驗,同時就業能力較低,競爭力弱;60%的學生認為畢業生的就業定位不合理,期望值高,擇業過于挑剔;36%的學生認為用人單位選聘方式(筆試、面試)較單一,就業滿意度不高。
2.用人單位在招聘時比較看重畢業生的哪些就業能力
有超過一半的學生認為用人單位在招聘時比較看重規劃(包括職業)組織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動手實踐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創新與創業能力、自主學習能力、思想道德修養、人際交往能力、專業知識與專業技能。近87%的學生認為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是用人單位最看重的,其次是團隊合作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
圖1 用人單位在選人用人時比較看重畢業生的哪些就業能力(多選)/%
3.大學生參加第二課堂活動情況
數據顯示,超過50%的學生經常參加第二課堂的活動,40%的學生有時參加,不足10%的學生較少參加。
通過對參加第二課堂活動類別的調查,可清晰發現,思想成長與身心發展類和藝體素質與技能特長類活動學生參與最多,學術科技與創新創業類和社會實踐與志愿服務類活動學生參與相對較少。
出現以上現象的主要原因是:思想成長與身心發展類和藝體素質與技能特長類活動形式簡單、活動流程不復雜。如參加一個講座、聽一場報告即可獲得相應的積分。而學術科技與創新創業類和社會實踐與志愿服務類活動,活動形式較復雜,往往需要參與者有較高的專業能力或者技能,或者付出較多的體力或者精力。活動舉辦方往往要花較多精力策劃、組織、安排整個活動流程,且有時需要較高的活動經費。
揚州大學“第二課堂”學分管理制度規定,大學生在校期間借助PU口袋校園(PU平臺)獲得第二課堂積分24積分以上方可畢業,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大學生除了第一課堂學習知識外的其他能力,比如動手實踐能力、與人溝通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組織領導能力等,這些能力有利于畢業生更好地就業,增強學生的就業能力。
4.第二課堂體系對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情況
有將近4000名學生認為,第二課堂體系可以提升人際交往能力,有超過2000名學生認可第二課堂體系能夠提升就業能力。綜合分析,近80%的學生認為參加“第二課堂”活動對自身綜合能力提升有較大幫助,10%的學生認為參加“第二課堂”活動對自身綜合能力提升影響不明顯。
綜合數據分析,近80%的學生認為參加“第二課堂”活動對自身綜合能力提升有較大幫助,10%的學生認為參加“第二課堂”活動對自身綜合能力提升影響不明顯。
第一,在新發展階段,高校要及時轉變人才培養模式,要實現從重視第一課堂,到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并重。在教授學生專業知識的同時,提升就業能力,使畢業生能夠具備全方位的能力與市場需求相對接。
第二,優化第二課堂體系,在第二課堂的框架下構建科學有效的就業能力提升體系,可引導舉辦更多以就業能力提升為主題的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活動。
第三,加強第二課堂活動開展的指導及條件支持。比如:硬件支持、活動經費支持、配備專門的指導教師、在學生組織內成立專門的就業輔助部門、將就業指導課納入到必修學分等。
第四,與用人單位或企業需求做好銜接。根據市場導向和人才需求,與企業做好前置性對接,同時對已就業的畢業生做好反饋調查,以此作為學生第二課堂就業能力提升的方向,對已有的就業能力提升體系形成動態補充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