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亞偉,朱 繼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神經外科,重慶 400042)
顱內微小破裂動脈瘤為臨床常見腦血管病,是引起蛛網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開顱夾閉術為顱內微小破裂動脈瘤傳統手術方案,效果確切,但對患者損傷較大,術后恢復時間長[1]。早期介入治療僅適用于動脈瘤形態和部位,不適合手術夾閉或臨床狀態較差的患者,隨著導管技術和栓塞材料的不斷改進,介入技術逐漸成熟,現已成為治療顱內動脈瘤的有效方法。血管內介入治療顱內微小破裂動脈瘤,通過改善患者腦組織血供,緩解神經功能障礙,從而提高患者生活質量[2]。本研究旨在探究顱內微小破裂動脈瘤血管內介入的治療效果,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2012年12月至2020年8月收治的62例顱內微小破裂動脈瘤患者,通過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31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17例,女性14例;年齡28~74歲,平均(57.21±4.23)歲;發病部位:前交通10例,中動脈7例,后動脈9例,后循環5例。觀察組患者中男性18例,女性13例;年齡31~77歲,平均(56.98±4.15)歲;發病部位:前交通10例,中動脈9例,后動脈8例,后循環4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組間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符合《腦血管病的分類與診斷標準》[3]中關于顱內微小破裂動脈瘤的診斷標準者;經影像學檢測確診為單發顱內破裂小動脈瘤,直徑< 3 cm者;發病3 d內行手術治療者等。排除標準:合并其他惡性腫瘤者;嚴重精神障礙、肝腎疾病者;凝血與造血功能異常者等。本研究經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并批準,且患者及家屬對本研究知情同意。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接受開顱手術夾閉治療,患者取仰臥位,全身麻醉,固定患者頭部,根據動脈瘤位置選擇手術入路,術中開放側裂池、頸動脈池,將腦脊液釋放,分離載瘤動脈,鈍性分離動脈瘤頸,然后將其夾閉。觀察組患者接受血管內介入治療,患者取仰臥位,全身麻醉,采用Seldinger技術進行股動脈穿刺,插入引導管、微導管,將微導管送入動脈瘤,選擇與動脈瘤大小匹配的彈簧圈栓塞治療窄頸動脈瘤,選擇支架、球囊輔助栓塞寬頸動脈瘤。兩組患者術后均監測生命體征、給予甘露醇脫水降壓、預防腦血管痙攣、應用抗生素預防感染。兩組患者均于術后隨訪6個月。
1.3 觀察指標 ①手術相關指標。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時間、住院時間以及住院費用等手術相關指標。②動脈瘤閉塞程度和預后情況。根據術后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技術結果判斷患者動脈瘤閉塞程度,分為致密閉塞、完全閉塞、次全閉塞;術后6個月,根據格拉斯哥預后評分量表(GOS)[4]評分評價兩組患者預后情況,得分1~5分,分數越高患者預后越好。③神經功能。分別于術前、術后1 d采集兩組患者空腹靜脈血5 mL,離心(轉速3 500 r/min,時間10 min),取血清,采用化學發光法檢測血清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NSE)、S100B蛋白水平;④并發癥。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隨訪期間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再出血、腦積水、腦血管痙攣、感染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 例(%)]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手術相關指標 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手術費用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比較(?±s)
組別 例數 手術時間(h) 住院時間(d) 手術費用(萬元)對照組 31 2.83±0.59 14.95±1.37 3.81±0.82觀察組 31 2.12±0.57 10.63±1.46 6.24±1.35 t值 4.819 12.014 8.566 P值 < 0.05 < 0.05 < 0.05
2.2 動脈瘤閉塞程度與預后情況 觀察組患者致密閉塞占比顯著高于對照組;術后6個月,觀察組患者GOS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動脈瘤閉塞程度與預后情況比較
2.3 神經功能指標 與術前比,兩組患者術后1 d血清NSE、S100B蛋白水平均顯著升高,但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神經功能指標比較(?±s, pg/mL)
注:與術前比較,*P < 0.05。NSE: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
組別 例數NSE S100B蛋白術前 術后1 d 術前 術后1 d對照組 31 3.52±0.67 6.83±0.59* 11.46±3.58 20.23±3.56*觀察組 31 3.42±0.63 6.72±0.57* 11.31±2.42 19.63±1.46*t值 0.605 0.747 0.193 0.868 P值 > 0.05 > 0.05 > 0.05 > 0.05
2.4 并發癥 隨訪期間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總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例(%)]
近年來,顱內微小破裂動脈瘤發病率呈持續上升趨勢,且由于其體積較小,為臨床診斷與治療增加了難度,開顱夾閉術視野開闊,但對機體可能造成的創傷較大,且對瘤體所處位置較淺、直徑較小的顱內微小破裂動脈瘤操作難度較大[5]。
血管內介入作為新型的微創術式,可在創傷較低的基礎上,對微小動脈瘤進行填塞,通過塑性合理的微導管與物理性質合理的彈簧圈,可有效加強瘤壁的牢固性,無需開顱操作,縮短手術時間,減少張力、延時解脫,促進動脈瘤關閉[6-7]。本研究結果中,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手術費用及致密閉塞占比顯著高于對照組;術后6個月,觀察組患者GOS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提示血管內介入可改善顱內微小破裂動脈瘤患者手術相關指標,提高動脈瘤閉塞情況,促進患者康復,但價格相對昂貴,這是因為該術式所采用的器械更為精密,操作難度更大,使得治療費用提高。
NSE、S100B蛋白均為神經因子,神經細胞受損可導致其大量釋放入血,促進病情的發展和惡化。血管內介入治療對損傷腦組織與血管的損傷較小,保護神經因子,同時可降低并發癥發生率,促進患者術后康復[8]。本研究結果中,術后1 d,觀察組患者血清NSE、S100B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但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總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提示血管內介入治療顱內微小破裂動脈瘤患者,可有效降低患者神經損傷,同時降低并發癥發生率,進而改善患者預后。
綜上,血管內介入治療顱內微小破裂動脈瘤患者,可縮短患者手術、住院時間,降低神經損傷,改善動脈瘤閉塞情況,降低并發癥發生率,進而改善患者預后,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