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向東,馬發旺
(1.隴西縣中西醫結合醫院藥械科;2.隴西縣中西醫結合醫院內科,甘肅 隴西 748100)
急性胰腺炎屬于消化系統中常見的病癥之一,具有起病急、病情復雜等特點,嚴重影響患者身體健康。目前臨床治療急性胰腺炎多以藥物治療為主,其中生長抑素可促進患者胃腸道功能恢復,控制病情發展,但該藥單用對部分病情嚴重患者療效不明顯[1]。雙歧桿菌三聯活菌膠囊作為一種微生態制劑,不僅可增強患者腸道免疫功能,還能有效調節機體腸道菌群平衡[2]。但目前關于微生態制劑聯合生長抑素對急性胰腺炎患者腸黏膜屏障功能的影響尚需進一步探究,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雙歧桿菌三聯活菌聯合生長抑素對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清D- 乳酸、內毒素、白介素 -6(IL-6)水平的影響,現作如下報道。
1.1 一般資料 選取隴西縣中西醫結合醫院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10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50例)和觀察組(50例)。對照組中男、女患者分別為27、23例;年齡27~69歲,平均(46.81±6.23)歲;病程3~17 h,平均(9.45±2.19) h;體質量指數(BMI)19~23 kg/m2,平均(20.60±0.48) kg/m2。觀察組中男、女患者分別為26、24例;年齡26~68歲,平均(46.77±6.20)歲;病程 3~15 h,平均(9.41±2.15) h;BMI 19~22 kg/m2,平均(20.55±0.45) kg/m2。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組間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符合《急性胰腺炎診治指南(2014)》[3]中的相關診斷標準者;急性上腹痛或血、尿淀粉酶及脂肪酶升高者;無認知和語言障礙者;精神、意識清晰者等。排除標準:伴有腸道動力障礙性疾病、血液系統疾病及自身免疫性疾病者;合并嚴重惡性腫瘤者;凝血功能異常者;重要器官損傷者;對微生態制劑、生長抑素無過敏反應者等。本研究已經隴西縣中西醫結合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且患者對本研究知情同意。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靜脈滴注注射用生長抑素(海南中和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34150,規格:3 mg)治療,首次靜脈推注0.1 mg,而后以0.25 mg/h勻速泵入,2次/d。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的治療基礎上口服雙歧桿菌三聯活菌腸溶膠囊(晉城海斯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S19993065,規格:0.21 g/粒)治療,0.84 g/次,2次/d。兩組患者均不間斷治療14 d。
1.3 觀察指標 ① 臨床療效。參照《急性胰腺炎診治指南(2014)》[3]將兩組患者治療后的療效分為顯效、有效、無效,其中顯效:腹脹、腹痛等癥狀基本消失,血尿淀粉酶恢復至正常水平;有效:腹脹、腹痛等癥狀基本改善,血尿淀粉酶有所恢復,但未至正常范圍;無效:腹脹、腹痛、血尿淀粉酶等無改善或惡化。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②胃腸功能恢復時間。比較兩組患者排氣功能恢復、腹脹消失及腹痛消失時間。③ 腸黏膜屏障功能。分別于治療前后兩組患者清晨空腹狀態下抽取空腹靜脈血5 mL,離心(轉速設置為3 500 r/min,離心時間為10 min),取血清,采用酶聯免疫吸附實驗法檢測血清D- 乳酸、內毒素、IL-6水平。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排氣功能恢復、腹脹消失、腹痛消失時間及血清D- 乳酸、內毒素、IL-6水平)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臨床總有效率)用[ 例(%)]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為96.00%,高于對照組的78.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 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胃腸功能恢復時間 觀察組患者排氣功能恢復、腹脹消失及腹痛消失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胃腸功能恢復時間比較(?±s, d)

表2 兩組患者胃腸功能恢復時間比較(?±s, d)
組別 例數 排氣功能恢復時間 腹脹消失時間 腹痛消失時間對照組 50 3.55±0.72 4.12±0.77 3.33±0.42觀察組 50 2.43±0.44 3.58±0.55 2.12±0.20 t值 9.386 4.035 18.393 P值 <0.05 <0.05 <0.05
2.3 腸黏膜屏障功能 治療后,兩組患者血清D- 乳酸、內毒素、IL-6水平較治療前均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腸黏膜屏障功能水平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腸黏膜屏障功能水平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P < 0.05。IL-6:白介素 -6。
組別 例數 D- 乳酸(mg/L) 內毒素(ng/L) IL-6(ng/m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50 12.01±1.42 8.65±0.69* 2.04±0.43 1.31±0.12* 45.73±8.45 21.11±6.40*觀察組 50 11.56±1.38 4.76±0.48* 2.06±0.45 0.55±0.11* 45.67±8.41 13.38±5.35*t值 1.607 32.725 0.227 33.012 0.036 6.553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近年來,急性胰腺炎的發病率呈逐漸升高的趨勢。目前,臨床采用生長抑素治療急性胰腺炎雖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患者腹痛、腹脹癥狀,但其單獨使用對患者腸黏膜屏障功能的改善效果不理想[4-5]。因此,進一步探討聯合方案對急性胰腺炎患者的治療尤為關鍵。
雙歧桿菌三聯活菌腸溶膠囊作為微生態制劑,其口服進入患者機體后,能夠對糖類發酵形成促進作用,同時激發吞噬細胞活性,有效促進生物酶與各種維生素的合成,從而促使患者胃腸功能恢復,改善胃腸道功能,療效明確[6]。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排氣功能恢復、腹脹消失及腹痛消失時間均短于對照組,提示雙歧桿菌三聯活菌腸溶聯合生長抑素可明顯促進急性胰腺炎患者胃腸功能恢復,進而有助于提高療效,與邱兆磊等[7]研究結果相符。
急性胰腺炎的發生、發展過程中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腸黏膜屏障功能紊亂,其中D- 乳酸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腸黏膜通透性,但高水平的D- 乳酸可加重腸黏膜屏障功能受損,使病情惡化;內毒素是革蘭氏陰性細菌細胞壁的成分之一,其水平升高可加重腸黏膜受損,加重病情;IL-6可反映腸道炎性病變程度,其高表達可加重腸道炎癥,從而嚴重損害腸黏膜功能。雙歧桿菌三聯活菌腸溶膠囊口服進入機體后可迅速到達腸道,并在腸黏膜表面形成菌膜,從而可有效抑制致病菌的侵入、繁殖,發揮改善患者腸黏膜屏障功能的作用[8]。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患者血清D- 乳酸、內毒素、IL-6水平均低于對照組,提示采用雙歧桿菌三聯活菌腸溶聯合生長抑素對急性胰腺炎患者實施治療,可明顯改善患者腸黏膜屏障功能,控制病情發展。
綜上,雙歧桿菌三聯活菌腸溶聯合生長抑素可明顯改善急性胰腺炎患者腸黏膜屏障功能,促進胃腸功能恢復,進而有助于提高療效,值得臨床進一步研究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