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碩榮
(玉林桂南醫院內二科,廣西 玉林 537005)
腦卒中有缺血性腦卒中和出血性腦卒中之分,是大腦細胞和組織壞死的一種疾病,好發于中老年人,因患者中樞神經系統損傷,可引起肌力與肌張力的異常,從而導致偏側肢體癱瘓,進而出現機體平衡功能障礙。近年來,隨著人們的生活飲食、作息規律的變化,腦卒中的發病率呈上升趨勢,且逐漸趨于年輕化,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與工作。現代醫學提出,針對性康復運動訓練或儀器輔助訓練可根據患者不同癱瘓程度給予不同體位下的平衡運動療法,同時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逐漸增加訓練難度來改善偏癱患者臨床癥狀[1]。中醫認為,太極拳、針灸、推拿等方式可由內到外來改善氣虛阻絡型腦卒中后偏癱患者的肢體運動功能[2]。本研究總結分析了腦卒中偏癱患者平衡功能障礙的多種康復治療方式,以期為腦卒中偏癱患者的預后恢復提供參考,現綜述如下。
從力學角度講,平衡是指物體所受到來自各個方向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相等,從而使物體保持一種穩定的狀態;與自然界物體的平衡相比,人體平衡更為復雜,平衡是指身體在不同環境中所維持的一種直立姿勢狀態,并能在運動或受到外力作用時自動調整且維持的一種能力,包括平衡、保護性伸展、跨步及跳躍等反應[3]。人體日常生活、動作及各項工作均依賴于良好的平衡功能,而人體維持平衡主要受到前庭系統、本體感覺、視覺,以及大腦平衡反射調節和肌群力量的影響。腦卒中偏癱患者多由于高位神經中樞不能有效支配低位神經系統,從而出現肌緊張、肌群間互相協調能力和平衡反射能力減弱,使健側肢體承擔起軀體的重心,導致身體失衡,平衡功能受損。
2.1.1 運動再學習訓練法 運動再學習訓練法是將中樞神經系統損傷后恢復運動功能的訓練視作一種再訓練或重新學習的治療方法,即有針對性鍛煉并引導患者主動練習運動缺失成分與功能性活動,從而加速患者腦功能的重建,以幫助其最大程度恢復至正常的運動功能。王榮麗等[4]研究中指出,運動再學習是神經康復技術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主要以主動訓練、反復強化原則,任務特異性原則,目標導向性原則,豐富環境、難度遞增原則,重視反饋原則,早期介入原則等進行神經康復,此方法可根據腦卒中患者存在的主要問題與客觀條件,有針對性地選擇恰當的原則與技術,從而制定出個體化的康復方案。運動再學習訓練法旨在增強患者的主動參與感,以功能為導向,根據科學的運動指導來對患者予以再訓練,從而幫助患者恢復運動功能。鄧瑞燕等[5]研究中以腦卒中患者為例,將核心穩定性訓練與運動再學習法結合,結果顯示,聯合運動再學習法能夠有效促使腦卒中患者恢復下肢運動能力,促進平衡功能的恢復。
2.1.2 本體感覺神經肌肉促進療法 本體感覺神經肌肉促進療法(PNF)能夠對人體的本體感受器產生刺激,激活運動肌纖維,起到促進相應肌肉收縮的作用,還可緩解肌肉異常張力,促進機體以正常的運動方式進行活動。由于腦卒中偏癱患者中樞神經系統受到損傷,可引發身體各系統功能變化,產生平衡功能障礙,辛玉甫等[6]將PNF應用于腦卒中患者常規康復訓練之中,觀察治療后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平衡功能與步行能力,其結果顯示,PNF可有效激活患者感受器,引起肌肉牽張反射,擴大關節的活動范圍,改善患者的平衡功能。腦卒中患者的平衡能力與軀干的功能具有密切聯系,穩定的軀干狀態,能保持身體在抗重力的情況下形成平穩的運動中心,便于肢體各項功能活動和身體變換協調姿勢。石杰等[7]研究中將針刺與PNF有效結合,應用于腦卒中后上肢痙攣性偏癱患者的治療中,認為針刺可改善患者血液循環、刺激大腦皮層,在此基礎上聯合PNF可有效加快神經通路的建立,促進平衡功能的恢復。
2.2.1 太極拳的應用效果 中醫理論中,人體在維持“陰平陽秘”平衡的狀態下,才能保持身體健康。太極拳將緩慢的舞蹈樣動作和肌肉運動、呼吸、冥想集于一體,在腦卒中后平衡功能訓練中逐漸得到應用[8]。太極拳作為我國傳統健身項目之一,講究動靜結合,所有動作均基于松腰、落跨及屈膝等姿勢下進行,身體重心可于各個方向得到有效鍛煉,利于平衡能力的提高,同時此方式注重調動訓練者的積極性,挖掘其身體內部潛能,利用人體感知覺進行訓練,從而增強肌肉協調、神經控制力度等,以最大程度恢復訓練者的平衡功能狀態。楊慧馨等[9]研究中通過在現代康復治療手段的基礎上進行為期2個月的太極拳干預,結果發現,引入太極拳鍛煉有助于腦卒中患者根據自身肢體活動狀態掌握正確的練習方法,改善肢體運動功能。在付常喜等[10]的研究中,以60例腦卒中患者為例,將常規運動療法、作業療法、物理因子療法與太極拳訓練法有機結合,結果亦顯示,其可有效改善患者平衡能力、步行能力,證明了太極拳可有效輔助腦卒中偏癱患者平衡功能的改善。
2.2.2 八段錦、五禽戲應用效果 八段錦與五禽戲亦是我國傳統健身項目,其中八段錦由八節動作組成,是一種將呼吸和身體運動相結合的健身方法,動作講究輕緩柔和,練習以腰為軸,以身體重心的轉移為重點,可有效鍛煉全身各個關節、韌帶、肌肉,以增強身體的靈活性;此外,身體重心的練習將動與靜、虛與實有效結合,促進了交互神經的支配作用。姚志萍等[11]的研究指出,強化平衡訓練與八段錦聯合,可有效改善老年腦卒中患者平衡功能、下肢功能,降低跌倒的發生率。五禽戲主要通過對虎、鹿、熊、猿、鳥動物形體的模仿,誘發訓練者有意識地控制機體,增強其本體感,鹿的形體模仿主要在于練習腰部的轉動,以帶動軀體的旋轉和屈伸,提高腰部肌肉力量和軀干的穩定性;猿的模仿則有效提高膝關節的穩定性;鳥戲則通過練習下肢單腿支撐與膝關節的屈曲伸展,來提高膝關節穩定性,并增強股四頭肌的肌力;虎撲動作的練習,使身體重心得到了大范圍活動,有效改善平衡功能;熊戲可對脾經、胃經形成刺激,充實四肢、強身壯體。湯林俠等[12]研究中,以腦卒中偏癱患者為例,將五禽戲聯合常規康復訓練應用于該類患者的康復治療中,結果顯示,五禽戲可明顯提高患者的平衡功能與日常活動能力,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
2.2.3 針灸、推拿等手段的應用效果 中醫認為,患者發生腦卒中后氣血虧虛、運化無力,進一步出現經脈瘀阻、氣血不暢所致筋骨失去濡養而肢體廢用[13]。機體中樞神經存在極強的再生性、可塑性,針灸治療以疏通經絡、健腦寧神為治療原則,可激發正氣,祛除邪氣,當腦卒中發作后,可通過針刺相關穴位來刺激周圍神經,從而提高神經傳導速度,改善周圍神經血氧飽和度,促進病變部位神經功能恢復。陳瑜等[14]的研究中,針對腦卒中偏癱患者使用針灸進行康復治療,結果顯示,針灸可有效疏通患者經絡、調和氣血,提高治療效果,降低患者病殘率。
推拿作為中國古老醫治傷病方法中一種非藥物自然物理療法,主要通過推、拿、按、揉、捏、點、拍等多種形式手法和力道直接作用于患者體表的不同穴位,以達到疏通經絡、推行氣血、祛邪扶正、調和陰陽的功效。伴隨中醫的發展,推拿作為一種操作簡易且安全有效的治療手段逐漸受到廣大患者的青睞,并逐漸應用于腦卒中康復治療中,且表現出良好的輔助療效。曾誠誠[15]的研究中,將推拿與現代康復運動療法有效結合,應用于老年腦卒中患者康復中,結果顯示,其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痙攣狀態,提高患者肢體平衡功能。周亞等[16]的研究中亦證實,推拿可有效緩解腦卒中偏癱患者的肩痛,并改善其上肢運動功能。
2.3.1 虛擬現實康復鍛煉法應用效果 虛擬現實技術主要采用綜合技術以形成逼真的三維觸、聽、視一體化的一種虛擬環境,再利用相關儀器設備以自然的方向與虛擬世界中的物體交互,從而產生置身其中的真實體驗感。張爾珈等[17]的研究中,將虛擬現實康復鍛煉與常規康復訓練相結合,結果顯示,其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肢體功能、神經功能及平衡功能,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虛擬現實技術主要融合了感覺干擾訓練與雙重任務訓練兩種元素,通過增加虛擬現實技術平衡訓練來增強腦卒中偏癱患者前庭覺信息的整合能力和中樞組織能力,從而促進患者姿勢穩定。
2.3.2 重復經顱磁刺激應用效果 重復經顱磁刺激是一種常見的神經電生理刺激技術,具有高效、安全且無創、無痛的優勢,已被廣泛應用于偏癱患者的臨床干預中。重復經顱磁刺激治療可通過局部刺激重建大腦皮質功能,并在刺激停止后保持短期生物學效應;同時,經脈沖磁場刺激腦組織可形成相應的感應電流,經神經細胞去極化誘發形成電位,從而促進興奮性突觸后電位的形成和神經元興奮,起到逆轉皮質興奮抑制作用。陳爭一等[18]研究發現,重復經顱磁刺激可通過促進運動中樞神經興奮,提高肌肉群的肌張力,還可通過拮抗本體感受器的刺激,改善平衡功能。王麗[19]的研究中,以偏癱患者為例,分別對其進行康復訓練、重復經顱磁刺激治療聯合康復訓練,結果顯示,重復經顱磁刺激治療聯合康復訓練對偏癱患者的治療效果更顯著,患者運動功能與日常生活能力更佳。
2.3.3 平衡儀訓練法應用效果 隨著信息化技術的快速發展,計算機技術得以廣泛應用,且逐漸涉獵于醫學領域。平衡儀作為偏癱患者平衡功能測定和訓練的一種新途徑,是通過視覺反饋對人體平衡的各個組成部分予以綜合訓練的一種方式。迪曉霞等[20]研究指出,與傳統平衡訓練法相比,平衡儀訓練可為不同患者提供循序漸進、豐富多彩的訓練方法,使早期平衡訓練更容易、有效。平衡訓練儀可通過視覺生物反饋系統,利用空間測位儀,將患者運動過程中所發生的體位改變,通過專業軟件顯示,并進行反饋;同時在訓練過程中總結患者的跌倒風險指數,后根據患者的評定結果進行對應的視覺反饋訓練。董新春等[21]的試驗研究中,以60例腦卒中偏癱患者為例,將常規康復訓練法與聯合平衡訓練儀康復訓練進行對比,結果顯示,聯合平衡訓練儀對改善患者的平衡能力和下肢運動功能具有積極作用,可提高腦卒中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伴隨醫療技術的進步和針對腦卒中偏癱患者的深入研究,平衡功能障礙康復治療手段日益增多,在降低患者傷殘率的同時,也改善了患者的平衡功能、行走功能,提高了其日常生活質量。目前,臨床常用的康復手段包括常規神經生理療法、中國傳統康復療法、器械輔助康復等手段,雖然虛擬現實訓練法更為有趣,訓練任務更貼近生活,但造價較為昂貴,軟硬件要求較高,推廣較為有限;針灸、推拿、太極拳、八段錦、五禽戲等傳統康復手段,方法簡易,安全有效,且經濟實惠,不受場地、時間限制,具有較好的推廣價值。將傳統康復療法與現代訓練相結合,可形成優勢互補,達到最佳的綜合康復訓練效果,但無論是何種康復治療手段,都需根據患者自身病情給予合理的康復方案,以最大程度改善患者平衡功能和日常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