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芳,顏 堅,聶愛芹
(1.深圳市龍崗中心醫院眼科,廣東 深圳 518116;2.深圳市人民醫院眼科,廣東 深圳 518020)
病毒性角膜病是眼科常見的一種疾病,可誘發患者視力減退,常見癥狀表現有畏光、流淚、眼瞼痙攣等。隨疾病進展可出現角膜上皮病變、角膜潰瘍、結膜囊等,若未及時治療可導致基質膿腫或角膜穿孔,嚴重者可繼發青光眼、白內障。阿昔洛韋滴眼液為臨床治療病毒性角膜病的常用藥物,其可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但治療后病情常易復發,不利于改善預后[1]。貝復舒滴眼液的主要成分為重組牛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可促進角膜上皮細胞的生長和修復,常用于輕中度化學燒傷、角膜手術及術后愈合不良等治療中,可修復角膜病患者角膜上皮損傷部位,且安全性良好[2]。故本研究旨在探究貝復舒滴眼液對病毒性角膜病患者眼壓及房水白介素 -6(IL-6)、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水平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深圳市龍崗中心醫院于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60例病毒性角膜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30例)與研究組(30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20例,女性10例;年齡28~65歲,平均(43.50±1.55)歲;病程3~7個月,平均(5.21±1.01)個月。研究組患者中男性22例,女性8例;年齡30~66歲,平均(43.00±1.50)歲;病程2.5~7個月,平均(5.25±1.04)個月。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組間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符合《眼科疾病診療指南》[3]中關于病毒性角膜病的診斷標準者;經視力、眼壓、實驗室及病原菌培養等相關檢查確診為病毒性角膜病者;具備非手術治療條件者;參與前1周未接受抗病毒治療者等。排除標準:合并眼部其他疾病者;妊娠期、哺乳期女性;對該研究藥物存在禁忌證者;具有眼科手術史者等。本研究已經獲得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且患者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常規消炎止痛、維生素等藥物對癥治療。對照組患者在此基礎上予以阿昔洛韋滴眼液(武漢五景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2021090,規格:8 mL∶8 mg)進行治療,1滴/次,1次/2 h。研究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貝復舒滴眼液(珠海億勝生物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S19991022,規格:5 mL/瓶)治療,1滴/次,4~5次/d。兩組患者均以15 d為1個療程,持續治療3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眼壓水平、淚腺分泌量、淚膜破裂時間、角膜熒光染色積分,眼壓采用非接觸式眼壓計測定,淚腺分泌量、淚膜破裂時間利用Schfrmer氏試驗測定,角膜熒光染色積分利用角膜熒光素染色觀察法[4]測定,將角膜分為4個象限,總分為0~12分,分值越高表示角膜染色越嚴重。②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房水細胞因子水平,分別于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前房穿刺,抽取0.2 mL房水,利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測定房水中的IL-6、VEGF水平。③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期間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包括眼瞼水腫、結膜充血、疼痛、燒灼感等。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 例(%)]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 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眼壓、淚腺分泌量、淚膜破裂時間、角膜熒光染色積分 治療后兩組患者的眼壓、角膜熒光染色積分均較治療前顯著降低,且研究組顯著低于對照組;淚腺分泌量較治療前顯著升高,且研究組顯著高于對照組;淚膜破裂時間較治療前顯著延長,且研究組顯著長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眼壓、淚腺分泌量、淚膜破裂時間、角膜熒光染色積分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眼壓、淚腺分泌量、淚膜破裂時間、角膜熒光染色積分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P < 0.05。1 mm Hg = 0.133 kPa。
組別 例數 眼壓(mm Hg) 淚腺分泌量(L/min) 淚膜破裂時間(s) 角膜熒光染色積分(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30 33.33±2.36 17.48±2.12* 2.37±1.01 5.67±1.03* 3.95±0.35 11.02±0.47* 7.40±0.20 2.85±0.15*研究組 30 33.35±2.31 15.35±2.08* 2.40±1.00 6.95±1.05* 3.98±0.32 12.82±0.51* 7.38±0.22 1.17±0.13*t值 0.033 3.928 0.116 4.767 0.346 14.215 0.368 46.358 P值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2.2 房水中的細胞因子 治療后兩組患者房水中IL-6、VEGF水平均較治療前顯著降低,且研究組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房水中細胞因子比較(?±s, pg/mL)
表2 兩組患者房水中細胞因子比較(?±s, pg/mL)
注:與治療前比,*P < 0.05。IL-6:白介素 -6;VEGF:血管內皮生長因子。
組別 例數IL-6 VEGF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30 678.98±20.23 478.57±22.53* 333.24±30.59 224.20±15.85*研究組 30 679.11±21.54 414.99±25.10* 332.98±31.46 187.69±12.41*t值 0.024 10.325 0.032 9.934 P值 > 0.05 < 0.05 > 0.05 < 0.05
2.3 不良反應 研究組患者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總發生率為13.33%,低于對照組的10.00%,但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例(%)]
角膜病是由于角膜防御能力下降,多由病毒、細菌等微生物入侵或鄰近組織的感染性病灶蔓延所導致,其治愈的關鍵在于發病早期給予有效的治療方案。阿昔洛韋滴眼液為病毒性角膜病的首選治療藥物,其具有較好的保濕、潤滑效果,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患者癥狀,但長期使用可產生耐藥性,難以獲得理想效果[5]。
貝復舒滴眼液中含有重組牛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能夠刺激角膜上皮細胞的增殖,快速修復角膜病患者角膜上皮損傷部位,從而促進角膜組織的修復[6]。黃瑾[7]在其研究中證實,加用貝復舒滴眼液可有效緩解角膜病患者眼部癥狀,改善視功能。本次研究中,治療后研究組患者的眼壓、角膜熒光染色積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淚腺分泌量顯著高于對照組,淚膜破裂時間顯著長于對照組,但兩組患者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總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提示貝復舒滴眼液可有效降低病毒性角膜病患者眼壓,改善患者臨床癥狀,且未增加不良反應,安全性良好。
IL-6是一種多效性細胞因子,可加重角膜病患者機體炎癥反應,參與角膜新生血管的形成,從而加重病情;而VEGF作為一種促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其水平升高可誘導患者眼部新生血管異常增加,形成病理性新生血管,影響患者視力,且隨著患者機體VEGF含量的不斷提高,眼部血管內皮細胞可大量增殖并移行,從而引發多種眼部疾病[8]。有調查研究指出,貝復舒滴眼液可促進細胞的分裂,減輕角膜上皮細胞的再次脫落損傷,改善角膜病患者眼部血液循環,從而抑制炎性因子的產生,緩解角膜病病情惡化;此外,其還可與角膜靶細胞表面的受體特異性結合,從而抑制VEGF的分泌[9]。本次研究中,治療后研究組患者房水中的IL-6、VEGF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提示貝復舒滴眼液可進一步降低病毒性角膜病患者機體房水中的IL-6、VEGF水平,抑制病理新生血管的形成,對病情好轉產生積極影響。
綜上,貝復舒滴眼液可降低病毒性角膜病患者眼壓及房水中的IL-6、VEGF水平,從而抑制病理新生血管的形成,改善患者臨床癥狀,且安全性良好,值得臨床的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