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君,黃思哲
(汕頭市潮陽區大峰醫院內分泌科,廣東 汕頭 515154)
2型糖尿病為臨床上常見慢性疾病,目前其發病機制尚未完全確定,但機體內胰島素抵抗及胰島β細胞功能減退是其發病的關鍵,若此類患者血糖指標長時間未得到有效控制,則易導致靶器官受損。近年來,2型糖尿病患者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部分患者還合并有心血管疾病、視網膜病變等并發癥[1]。短期胰島素強化治療可通過胰島素泵模擬正常的胰島素分泌功能,以達到快速穩定血糖、改善胰島β細胞功能的效果[2]。相關研究發現,胰島素對于不同病程的2型糖尿病患者發揮著不同的作用,且療效各異[3]。現就短期胰島素泵強化治療對不同病程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指數與胰島β細胞功能的影響進行探討分析,并作如下報道。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20年5月汕頭市潮陽區大峰醫院收治的188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臨床資料,依據病程差異分為A組(61例,新確診且尚未接受治療者),B組(62例,病程≤?3年的患者),C組(65例,病程> 3年的患者)。A組患者中男性33例,女性28例;年齡38~76歲,平均(54.39±2.35)歲;病程0.50~1.55年,平均(1.00±0.15)年。B組患者中男性33例,女性29例;年齡37~77歲,平均(54.58±2.82)歲;病程1.08~2.34年,平均(1.57±0.12)年。C組患者中男性35例,女性30例;年齡36~77歲,平均(54.42±2.76)歲;病程3.01~3.95年,平均(3.25±0.09)年。3組患者性別、年齡一般資料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組間具有可比性。診斷標準:參照《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基層版)》[4]中的相關診斷標準。納入標準:符合上述診斷標準者;B、C組患者使用胰島素并口服降糖藥治療;可使用血糖儀自行檢測血糖者等。排除標準:患有嚴重肝腎疾病及心功能不全者;甲狀腺功能異常者;對胰島素存在過敏反應者等。本研究經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方法 入院前1周對3組患者進行飲食及運動指導,對已使用胰島素及口服降糖藥的B、C組患者作停藥處理[5]。3組患者均采用短期胰島素泵強化治療方案,依據治療之前血糖指標設定胰島素具體給藥量,設定1 h基礎給藥量(占50%)及進食之前沖擊給藥量(占50%),且予以飲食限制,依據血糖測定情況對胰島素給藥量予以調節,當空腹血糖(FPG)測定結果 <7 mmol/L及餐后2 h血糖(2 h PG)測定結果 <10 mmol/L時停止用藥。3組患者均治療14 d。
1.3 觀察指標 ①臨床療效。顯效:血糖水平恢復至正常范圍,胰島素指標明顯改善;有效:血糖及胰島素水平均有所改善,但效果未達到正常范圍;無效:上述描述均未見改善甚至惡化[4]。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 / 總例數×100%。②分別于治療前后抽取3組患者晨起空腹靜脈血4 mL,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檢測FPG、2 h PG水平,用電化學發光法檢測空腹C肽(C-P)水平。③采集血液方式同②,采用放射免疫法檢測空腹胰島素(FINS)水平,3組患者均于治療前后進行口服葡萄糖耐量實驗 (OGTT),檢測糖負荷后30、60、120、180 min的血糖濃度和胰島素濃度。計算胰島素曲線下面積(AUC)、胰島素抵抗指數(HOMA-IR)、胰島素分泌指(HOMA-β),AUC=0.5×I0+I30+I60+I120+0.5×I180,其中 I0、I30、I60、I120、I180分別為 OGTT 實驗開始、30、60、120、180 min 時的 FINS;HOMAIR=FINS×FPG/22.5;HOMA-β=20×FINS /(FPG-3.5)。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用[ 例(%)]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s)表示,用t檢驗。以P<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 治療后A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高于B組、C組,B組高于C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0.05),見表 1。
表1 3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血糖指標水平 與治療前相比,治療后3組患者FPG、2 h PG水平均降低,且A組低于B組、C組,B組低于C組;治療后3組患者C-P水平均升高,且A組高于B組、C組,B組高于C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0.05),見表 2。
表2 3組患者血糖指標水平比較(?±s)
表2 3組患者血糖指標水平比較(?±s)
注:與A組比,*P < 0.05;與B組比,#P < 0.05;與治療前比,△P < 0.05。FPG:空腹血糖;2 h PG:餐后2 h血糖;C-P:空腹C肽。
組名 例數 FPG(mmol/L) 2 h PG(mmol/L) C-P(μg/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A組 61 11.56±0.43 5.90±0.34△ 18.57±0.52 6.14±0.35△ 0.66±0.24 2.72±0.10△B組 62 11.51±0.42 6.60±0.12*△ 18.56±0.58 7.02±0.20*△ 0.65±0.20 1.80±0.24*△C組 65 11.53±0.40 6.87±0.20*#△ 18.55±0.54 7.61±0.10*#△ 0.61±0.25 1.33±0.30*#△F值 0.224 278.756 0.021 608.521 0.832 585.630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3 胰島β細胞功能 治療后3組患者AUC、HOMA-β水平均高于治療前,且A組高于B組、C組,B組高于C組;治療后3組患者HOMA-IR水平均低于治療前,且A組低于B組、C組,B組低于C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0.05),見表3。
表3 3組患者胰島β細胞功能指標水平比較(?±s)
表3 3組患者胰島β細胞功能指標水平比較(?±s)
注:與A組比,*P < 0.05;與B組比,#P < 0.05;與治療前比,△P < 0.05。AUC:胰島素曲線下面積;HOMA-IR:胰島素抵抗指數;HOMA-β:胰島素分泌指數。
組別 例數 AUC[mU/(L·h)] HOMA-IR HOMA-β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A組 61 33.99±3.59 87.99±13.11△ 6.99±1.31 2.99±0.21△ 20.61±1.71 88.49±16.31△B組 62 33.97±3.57 61.33±13.77*△ 6.98±1.34 4.22±0.49*△ 20.64±1.75 63.66±15.53*△C組 65 33.96±3.58 53.39±13.71*#△ 6.95±1.33 5.33±0.52*#△ 20.63±1.73 52.39±15.21*#△F值 0.001 111.568 0.016 460.738 0.005 86.666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型糖尿病患者病情得以明確診斷時,其胰島β細胞功能減弱,且其胰腺功能也逐漸減弱,以致機體內血糖含量升高,因此,為2型糖尿病患者實施早期降糖治療非常有必要,其可改善患者血糖含量,緩解胰島β細胞受損狀況。
胰島素泵是一個通過一條與人體相連的軟管向體內持續輸注胰島素的裝置,可模擬人體健康胰島分泌胰島素的生理模式,具有對胰島素合成功能予以模擬的作用,可有效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含量,增強其胰島β細胞功能[6]。新確診患者的血糖濃度相對較高,及時給予胰島素泵治療,血糖控制效果較病程長者更為顯著[7]。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A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C-P水平均高于B組、C組,B組高于C組,FPG、2 h PG水平均低于B組、C組,B組低于C組,提示2型糖尿病患者于病程短時接受短期胰島素泵強化治療效果最佳,病程越短,機體內血糖含量降低越明顯,C-P含量升高越顯著。AUC是一種評估胰島β細胞功能的指數,其面積越小,胰島素β細胞功能下降越明顯,病情越重;HOMA-IR是指對于正常人不應該存在的胰島素抵抗,其水平與2型糖尿病病情嚴重程度呈正相關;HOMA-β是一種降低血糖的激素,其可在機體內血糖含量升高時大量分泌,且其水平在胰島素β細胞功能損傷時異常降低[8]。短期胰島素泵強化治療方案能夠盡快緩解葡萄糖帶來的毒性作用,盡量促進胰島素β細胞功能逆轉,從而改善患者胰島β細胞功能。胰島素衰弱是2型糖尿病病情發展的主要因素,在疾病早期盡快控制血糖,可去除高血糖對胰島β 細胞的毒性損傷,使胰島β 細胞功能盡快恢復[9]。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A組患者AUC、HOMA-β水平均高于B組、C組,HOMAIR水平低于B組、C組,提示2型糖尿病患者于病程短時接受短期胰島素泵強化治療效果最佳,病程越短時,患者胰島β細胞功能改善越明顯,可促進患者病情恢復。
綜上,2型糖尿病患者于病程短時接受短期胰島素泵強化治療效果最佳,病程越短,機體內血糖降低更明顯,C-P含量升高越顯著,胰島β細胞功能改善越明顯,利于促進病情恢復,值得臨床進一步應用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