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雯
(徐州市賈汪區人民醫院骨科,江蘇 徐州 221011)
橈骨遠端骨折屬于骨科常見病,主要是指橈骨遠端約3 cm處發生骨折,據調查統計發現,在全身骨折的發病率上,橈骨遠端骨折的占比約為1/6;在關節面骨折的發病率中,橈骨遠端骨折的占比約為1/4,給患者的日常生活與生活質量造成極大的影響[1]。隨著臨床醫學水平的提升,手術成為橈骨遠端骨折的重要治療手段,其中外固定支架對復位固定具有一定的效果,具有操作簡單、局部無須作切開剝離等優勢,但對無韌帶附著的骨折塊復位效果欠佳,影響腕關節功能的恢復。而鎖定接骨板具有切口小、骨膜破壞小等優點,可預防關節畸形的發生,對患者的康復具有促進作用[2]。鑒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鎖定接骨板治療對橈骨遠端骨折患者腕關節功能的影響,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徐州市賈汪區人民醫院2017年8月至2020年7月收治的83例橈骨遠端骨折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41例)與研究組(42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女性分別為25、16例;年齡23~66歲,平均(44.63±4.58)歲;骨折原因:跌倒20例,交通事故11例,高空墜落10例;左側23例,右側18例。研究組患者中男性、女性分別為25、17例;年齡24~67歲,平均(45.28±4.63)歲;骨折原因:跌倒21例,交通事故11例,高空墜落10例;左側24例,右側18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組間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符合《骨科疾病診療指南》[3]中的相關診斷標準者;經X線片或螺旋CT檢查確診者;均為單側閉合性骨折者等。排除標準:并發其他骨折疾病者;肝、腎等器官存在嚴重器質性病變者;精神異常,無法配合完成治療者等。患者及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本次研究已經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外固定支架治療,行臂叢神經阻滯麻醉后,采取氣囊止血帶用于患肢止血,沿著第二掌股橈側作2個手術切口,切口直徑約為1 cm,注意不要損傷伸指的肌腱組織,在第二掌骨頸與其基底部分各插入1枚外固定螺旋釘,之后在骨折線約7 cm處的橈骨背側再作2個手術切口,并置入2枚外固定螺釘,完成上述操作后,調整外固定支架的位置,在C型臂X線透視下進行手法復位處理,并確保外固定支架的固定效果。研究組患者采用鎖定接骨板治療,行臂叢神經阻滯麻醉后,采取氣囊止血帶用于患肢止血,沿著患側前臂遠端作1個掌側Henry切口,打開橈側腕屈肌腱鞘并做牽拉處理,牽拉至橈側,保證橈骨遠端尺側角暴露在操刀醫師的視野中;對骨折處進行手法復位,并采用鎖定接骨板固定骨折端;若患者存在骨質缺損情況,可選用自體髂骨板置入存在骨質缺損部位,必要時可對患者實施人工植骨手術。固定后在C型臂X線透視下見骨折部復位滿意后,將鋼板置于橈骨掌側,采用螺釘固定,再次透視后沖洗切口,逐層關閉。兩組患者均于術后隨訪3個月。
1.3 觀察指標 ①統計兩組患者骨折恢復情況,記錄骨折愈合時間,治療前與治療后3個月尺偏角、掌傾角以及橈骨縮短高度,尺偏角的正常范圍為21°~25°,掌傾角的正常范圍為10°~15°。②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治療后3個月腕關節功能與疼痛程度,采用Cooney腕關節功能評分[4]評估腕關節功能,總分值100分,分值越高,表明腕關節功能恢復越良好;采用視覺模擬疼痛量表(VAS)[5]評分評估疼痛程度,分值10分,分數越高,表明疼痛越劇烈。④統計并比較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腕關節畸形、創傷性關節炎、腕關節活動性疼痛等。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3.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 例(%)]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以P<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骨折恢復情況 研究組患者骨折愈合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治療后3個月兩組患者尺偏角、掌傾角顯著增變大,且研究組顯著大于對照組;兩組患者橈骨縮短高度均降低,且研究組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骨折恢復情況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骨折恢復情況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P < 0.05。
組別 例數 骨折愈合時間(d) 尺偏角(°) 掌傾角(°) 橈骨縮短高度(mm)治療前 治療后3個月 治療前 治療后3個月 治療前 治療后3個月對照組 41 55.47±7.23 15.05±1.36 18.11±1.02* 8.21±1.18 13.24±1.03* 4.56±1.42 3.47±0.28*研究組 42 40.26±6.34 15.03±1.34 23.84±1.36* 8.18±1.16 14.82±2.43* 4.58±1.47 1.84±0.53*t值 10.197 0.067 21.674 0.117 3.840 0.063 17.456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2 腕關節功能與疼痛程度 治療后3個月兩組患者Cooney腕關節功能評分較治療前顯著升高,且研究組顯著高于對照組;兩組患者VAS評分較治療前顯著降低,且研究組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腕關節功能與疼痛程度比較( ?±s, 分)
表2 兩組患者腕關節功能與疼痛程度比較( ?±s, 分)
注:與治療前比,*P < 0.05。VAS:視覺模擬疼痛量表。
組別 例數 Cooney腕關節功能評分 VAS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3個月 治療前 治療后3個月對照組 41 56.17±3.17 80.47±4.26* 8.25±0.37 2.47±0.52*研究組 42 56.33±3.24 90.14±5.03* 8.24±0.36 1.33±0.28*t值 0.227 9.440 0.125 12.476 P值 >0.05 <0.05 >0.05 <0.05
2.3 并發癥 研究組患者治療后并發癥總發生率與對照組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例(%)]
橈骨遠端骨折主要是在各種外力作用下導致手掌撐地,而腕關節在遭受損傷時處于背伸位,可促使外力傳至橈骨遠端進而導致骨折,臨床上主要表現為腕部腫脹、壓痛明顯、活動受限,若未及時進行處理,極易影響患者運動功能,發生正中神經損傷、骨折不愈、遲發性伸拇長肌腱斷裂等并發癥,病情嚴重者還可損傷神經與肌肉,因此,早期對橈骨遠端骨折患者進行有效復位固定是非常有必要的。
隨著快速康復理念的發展,橈骨遠端骨折患者對于術后橈骨高度、尺偏角、掌傾角維度等要求逐漸提高,如何進一步提升臨床治療效果是臨床研究的熱點。外固定支架與鎖定接骨板是橈骨遠端骨折的常用治療手段,其主要利用對角穩定的工作原理來固定和穩定骨折部位,其中外固定支架通過牽拉骨折部位周圍的韌帶來進行復位,提高復位效果,但是手術操作比較繁雜,一定程度上會增加手術的風險性[6]。鎖定接骨板具有普通鋼板的支撐與防滑動功能,同時也具有角穩定性,其可利用力學原理與接骨板的支撐作用,有效避免骨折端出現錯位,利于術后康復[7]。本次研究發現,治療后3個月研究組患者尺偏角、掌傾角均顯著大于對照組,橈骨縮短高度顯著低于對照組,骨折愈合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說明相較于外固定支架,鎖定接骨板更有利于恢復橈骨遠端骨折患者尺偏角、掌傾角、橈骨維度,從而促進骨折部位的痊愈。有研究表明,鎖定接骨板可由掌側Henry入路,減少常規手術下對解剖組織的刺激與肌腱粘連,利于橈骨遠端骨折患者骨折部位的復位,且可減輕患者疼痛,促進早期行功能鍛煉,從而恢復腕關節功能[8]。本次研究發現,治療后3個月研究組患者Cooney腕關節功能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VA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且研究組患者并發癥總發生率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說明相較于外固定支架,鎖定接骨板可更有效改善橈骨遠端骨折患者腕關節功能,降低患者痛感,且未增加并發癥的發生,安全性良好。
綜上,相較于外固定支架,鎖定接骨板可更有利于恢復橈骨遠端骨折患者尺偏角、掌傾角、橈骨維度,改善患者腕關節功能,降低疼痛,且未增加并發癥的發生,安全性良好,具有良好的推廣應用意義。但本研究樣本量較少,需擴大樣本量進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