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小河
(大埔縣人民醫院內三科,廣東 梅州 514299)
關鍵字: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 ; 炙甘草湯 ; 豬苓湯 ; 肝功能 ; 肝纖維化
乙型肝炎肝硬化是慢性乙型肝炎發展的結果,而腹水是乙型肝炎肝硬化的常見并發癥之一,患者常表現為黃疸、面色黝黑、輕微腹脹等,若診治不及時,則可增加患者死亡的風險。臨床中多采用螺內酯片、呋塞米片等常規西藥治療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患者,效果顯著,但西藥治療產生的不良反應較多,易復發[1]。中醫認為,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屬于“臌脹”“積聚”等范疇,多因飲食不節、感染等致使肝脾失調,累及腎臟,濕邪是肝病纏綿難愈的重要病理因素,疾病曠日持久則必傷正氣,導致病邪肆虐。炙甘草湯合豬苓湯中含有鱉甲、茯苓等多味中藥,具有滋補肝腎、調氣活血、益氣養陰的功效,能夠延緩或阻止肝硬化腹水病程的進展[2]。本研究旨在探討炙甘草湯合豬苓湯加減對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患者肝功能與肝纖維化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8年4月至2020年2月大埔縣人民醫院收治的6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患者的臨床資料,按治療方式不同分為西藥組和中西藥結合組,各30例。西藥組患者中女性12例,男性18例;年齡 45~69 歲,平均(51.61±1.12)歲;病程10~19個月,平均(14.30±1.21)個月。中西藥結合組患者中女性 13 例,男性17例;年齡45~69歲,平均(51.81±1.24)歲;病程10~19個月,平均(14.81±1.11)個月。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組間具有可比性。診斷標準:西醫參照《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更新版)》[3]中的相關診斷標準,中醫參照《中醫內科常見病診療指南中醫病癥部分》[4]中的相關診斷標準。納入標準:符合上述中西醫診斷標準者;存在呼吸困難、肢體浮腫、尿少等病癥者;經腹部超聲或腹部CT檢查確診者;臨床資料完整者等。排除標準:中途離開研究或轉其他方式治療者;細菌性或腎源性腹水者;合并血液性、內分泌性疾病者等。本研究經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西藥組患者口服螺內酯片(江蘇正大豐海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2020077,規格:20 mg/片),40 mg/次,3次/d;呋塞米片(上海朝暉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1021074,規格:20 mg/片)早餐后口服,40 mg/次,1次/d,藥物劑量可根據患者腹水狀況進行調整;口服恩替卡韋分散片(蘇州東瑞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 H20100129,規格:0.5 mg/片),0.5 mg/次,1 次 /d;1.2 g注射用谷胱甘肽(山東綠葉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41619,規格:1.2 g/支)與250 mL 5%葡萄糖注射液混合后,靜脈滴注,1次/d。中西藥結合組患者在西藥組治療的基礎上接受炙甘草湯合豬苓湯加減治療,基本方組成:生地黃40 g,生牡蠣、鱉甲、茯苓、麻仁各30 g,豬苓24 g,澤瀉、大棗、滑石各20 g,炙甘草、黨參、生姜、麥冬各15 g,阿膠、桂枝各10 g,血瘀阻滯者加澤蘭和赤芍各15 g,濕熱者加茵陳15 g和山梔子6 g,嚴重氣虛者加黃芪30 g,陽虛者加葫蘆巴15 g、菟絲子30 g及肉桂3 g,加水煎熬,取藥汁200 mL,口服,100 mL/次,2次/d。兩組患者均持續治療2個月。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患者癥狀消失時間,包括疼痛消失時間、腹脹消失時間、腹水消失時間及下肢水腫消退時間。②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肝功能,分別抽取兩組患者空腹靜脈血5 mL,以3 000 r/min轉速離心10 min,取血清,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兩組患者血清谷草轉氨酶(AST)、總膽紅素(TBIL)、白蛋白(ALB)、谷丙轉氨酶(ALT)水平。③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肝纖維化指標水平,血液采集與血清制備方法同②,采用化學發光免疫法檢測血清透明質酸(HA)、層黏蛋白(LN)、Ⅳ型膠原(Ⅳ C)、Ⅲ型前膠原(PC Ⅲ)水平。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以P<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癥狀消失時間 中西藥結合組患者疼痛消失時間、腹脹消失時間、腹水消失時間、下肢水腫消退時間均短于西藥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癥狀消失時間比較(?±s, d)

表1 兩組患者癥狀消失時間比較(?±s, d)
組別 例數 疼痛消失時間腹脹消失時間腹水消失時間下肢水腫消退時間西藥組 30 10.24±0.65 13.25±0.65 12.68±2.32 10.69±0.21中西藥結合組 30 8.02±0.65 9.03±0.24 10.35±1.03 8.32±0.24 t值 13.228 33.359 5.028 40.705 P值 < 0.05 < 0.05 < 0.05 < 0.05
2.2 肝功能指標 與治療前相比,治療后兩組患者血清AST、TBIL、ALT水平均降低,且中西藥結合組低于西藥組;而兩組患者血清ALB水平均升高,且中西藥結合組高于西藥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肝功能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肝功能指標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P < 0.05。AST:谷草轉氨酶;TBIL:總膽紅素;ALB:白蛋白;ALT:谷丙轉氨酶。
組別 例數 AST(U/L) TBIL(μmol/L) ALB(g/L) ALT(U/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西藥組 30 98.36±12.35 53.26±11.01*48.23±11.22 25.69±10.21* 32.37±3.01 35.69±1.21*109.36±12.22 38.69±12.32*中西藥結合組 30 98.25±12.32 39.65±12.03*48.20±11.21 19.48±10.21* 32.36±3.02 39.65±2.32*109.68±12.21 29.32±12.32*t值 0.035 4.571 0.010 2.356 0.013 8.289 0.101 2.946 P值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2.3 HA、LN、Ⅳ C、PC Ⅲ水平 與治療前比,治療后兩組患者血清HA、LN、IV C、PC?III水平均降低,且中西藥結合組低于西藥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HA、LN、Ⅳ?C、PC Ⅲ水平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HA、LN、Ⅳ?C、PC Ⅲ水平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P < 0.05。HA:透明質酸;LN:層黏蛋白;Ⅳ C:Ⅳ型膠原;PC Ⅲ:Ⅲ型前膠原。
組別 例數 HA(mg/L) LN(μg/mL) Ⅳ C(μg/L) PC Ⅲ(μg/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西藥組 30 161.21±10.22 148.65±10.32* 157.65±9.33 149.68±10.21* 153.21±8.33 138.61±9.64* 135.33±1.22 112.32±1.32*中西藥結合組 30 161.20±10.21 114.52±10.21* 157.65±9.32 114.21±10.52* 153.20±8.32 114.51±10.51*135.32±1.21 59.45±1.21*t值 0.004 12.877 0.000 13.252 0.005 9.252 0.032 161.716 P值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乙型肝炎肝硬化是臨床常見的疾病,一旦出現腹水,表明肝硬化進入失代償期。肝硬化失代償期患者由于門靜脈高壓、肝功能不全、血漿膠體滲透壓降低,導致淋巴液增加,同時由于患者腹膜吸收能力下降,導致腹水發生。如若治療及時,患者腹水常可消退,若治療不及時,病情將進一步發展,導致細菌性腹膜炎、難治性腹水、肝腎綜合征等并發癥發生,影響預后。肝硬化腹水具有反復發作、治療時間長、預后差等特點,西醫主要采用西藥組合治療,雖可緩解患者痛苦,但長時間給藥,機體可發生頭暈、電解質紊亂等不良反應,且停藥后腹水將反復發作并進一步加重病情[5-6]。
中醫認為,久病多虛、入絡,夾瘀夾虛為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患者的主要病機,脾為制水之臟,腎為治水之臟,脾氣虛、脾陽虛無以運化水濕,水液停聚則為患,因此需調氣機,運化脾胃,暢情志,疏泄膽汁,以滋補精血、養肝柔肝為主要治療原則。炙甘草湯合豬苓湯中大棗、黨參、炙甘草具有健運脾胃的功效;麻仁、阿膠可潤腸通便、補益精血;生姜、桂枝可復脈通陽;生地黃、麥冬可滋陰,疏通氣血、通利脈道;生牡蠣、鱉甲平肝潛陽;茯苓、豬苓、澤瀉可利尿祛濕、淡滲利濕;滑石利尿通淋,諸藥共奏滋補肝腎、調氣活血、益氣養陰的功效。在上述藥方的基礎上,針對瘀血阻滯者,加澤蘭、赤芍可祛瘀活血;濕熱者,加茵陳、山梔子可清利濕熱;嚴重氣虛者,加黃芪可補氣升陽;嚴重陽虛者,加葫蘆巴、菟絲子、肉桂可發揮健脾溫腎、補氣助陽的功效[6]。本研究中,中西藥結合組患者疼痛消失時間、腹脹消失時間、腹水消失時間、下肢水腫消退時間均短于西藥組,治療后中西藥結合組患者血清AST、TBIL、ALT水平均低于西藥組,而血清ALB水平高于西藥組,表明炙甘草湯合豬苓湯加減治療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患者,能夠改善患者肝功能,促進病情好轉,且治療效果顯著。
肝纖維化是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病理變化,由于肝臟合成與降解細胞外基質(ECM)失衡,導致ECM過度沉積,從而導致肝纖維化,而肝纖維化可增加患者發生肝癌的風險。HA、LN、Ⅳ C、PC Ⅲ等是觀察肝纖維化程度的重要指標,肝臟發生纖維化時,HA、PC Ⅲ分泌增加,LN大量沉積于肝血竇內皮細胞間隙,Ⅳ C降解速度下降,因此血清含量均上升。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生地黃中的多糖類、苷類等成分能夠防止肝糖原減少,促進肝細胞再生,保護肝臟,從而改善肝纖維化;鱉甲中的寡肽類和氨基酸類成分能夠通過抑制纖維化增生刺激因子和結締組織增生,促進肝細胞修復和再生,從而防止肝纖維化[7-8]。本研究中,治療后中西藥結合組患者血清HA、LN、Ⅳ C、PC Ⅲ水平低于西藥組,表明采用炙甘草湯合豬苓湯加減治療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患者,能夠改善患者肝纖維化程度,從而延緩或阻止病情進展。
綜上,炙甘草湯合豬苓湯加減治療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能夠有效緩解患者癥狀,改善患者肝功能與肝纖維化程度,并且治療效果顯著,值得臨床進一步研究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