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朋
(黑龍江省中醫藥科學院周圍血管病科,黑龍江 哈爾濱 150036)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是常見的下肢血管疾病,多發于中老年人群,其多由動脈硬化引發患肢動脈管腔閉塞或狹窄,導致供血不足,患者臨床癥狀多表現為間歇性跛行、肢體皮膚發涼、膚色異常、患肢腫脹及疼痛等。當前治療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方式較多,包括手術治療、藥物治療等,但以藥物治療最為常見,西洛他唑為治療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常用藥物,雖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臨床癥狀,但對部分病情嚴重者療效欠佳,且長期服藥后不良反應較多[1]。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在中醫學中屬“痿癥”“痹癥”“脫疽”等范疇,中老年人臟腑虛衰,素體腎陽不足,陰寒內生,或外感寒邪,可致脾失健運、瘀阻脈絡,使得痰濕瘀相合而發病,故治療應調理脾胃、化痰祛瘀、活血通絡為主。溫針灸取環跳、委中、足三里等穴位,具有活絡痛經、活血化瘀的功效,可改善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患者外周血液循環,從而減輕患者的臨床癥狀[2]。現對溫針灸對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患者臨床癥狀及血管內皮功能指標的影響進行探討分析,并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黑龍江省中醫藥科學院收治的96例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患者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48例。對照組中男、女患者分別為27、21例,年齡41~69歲,平均(52.47±3.12)歲;Fontaine分期[3]:Ⅱa期13例,Ⅱb期24例,Ⅲ期11例。研究組中男、女患者分別為25、23例;年齡40~68歲,平均(52.52±3.01)歲;Fontaine分期:Ⅱa期12例,Ⅱb期24例,Ⅲ期12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Fontaine分期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組間具有可比性。診斷標準:符合《動脈硬化閉塞癥診斷及療效標準(2016年修訂稿)》[4]和《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診治指南》[5]中的相關診斷標準。納入標準:符合上述中西醫診斷標準者;Fontaine分期Ⅱ~Ⅲ期者;經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測顯示下肢動脈存在多處硬化斑塊者等。排除標準:合并肢體缺血性疾病者;嚴重肝腎功能不全者;下肢或足部嚴重壞死者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研究經黑龍江省中醫藥科學院醫學倫理會批準。
1.2 方法 給予對照組患者西洛他唑片(深圳海王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5018,規格:50 mg/片)口服治療,100 mg/次,2次/d。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聯合溫針灸進行治療,選穴環跳、委中、足三里、三陰交、血海、太溪、解溪、八風穴,取患者仰臥位,并充分暴漏下肢內外側穴位和腘窩,采用75%酒精對局部位置進行常規消毒后,取0.25 mm×25 mm一次性無菌針灸針行針刺,均為直刺,其中環跳、委中施提插泄法針刺,快針不留針;足三里、三陰交、血海、太溪、解溪、八風直刺15 mm,均采用平補平瀉手法,均留針20 min;其中解溪、八風穴于針刺后在針尾處插艾條(直徑10 mm,長度15 mm),底部點燃施灸,艾條燃盡,針炳溫熱感消失起針,1次/d。兩組患者均持續治療1個月。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臨床療效。患肢疼痛感消失,肢體酸脹、肢體麻木及間歇性跛行等臨床癥狀基本消失;中醫證候積分減少率 ≥?90%為痊愈;患肢疼痛感消失明顯減輕,肢體酸脹、肢體麻木、間歇性跛行等臨床癥狀顯著改善,70% ≤?中醫證候積分減少率 < 90%為顯效;患肢疼痛感消失有所減輕,肢體酸脹、肢體麻木、間歇性跛行等臨床癥狀有所改善,30% ≤?中醫證候積分減少率 < 70%為有效;上述臨床癥狀均無改善或加重,中醫證候積分減少率 < 30%為無效[5]。總有效率=痊愈率+顯效率+有效率。②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臨床癥狀改善情況。于治療前后觀察兩組患者肢體酸脹、肢體麻木、間歇性跛行等表現,按照無、輕、中、重4個級別分別計0、2、4、6分,得分越高,則代表病情越嚴重[4]。③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管內皮功能。分別于治療前后抽取兩組患者空腹靜脈血5 mL,以3 000 r/min的轉速進行8 min離心后,將上層血清分離,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血清一氧化氮(NO)、內皮素 -1(ET-1)水平。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計數資料分別以(±s)、[ 例(%)]表示,分別行t、χ2檢驗。以P<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 與對照組比,研究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明顯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臨床癥狀改善情況 治療后,兩組患者肢體酸脹、肢體麻木、間歇性跛行評分均低于治療前,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癥狀改善情況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癥狀改善情況比較(?±s,分)
注:與治療前比,*P < 0.05。
組別 例數 肢體酸脹 肢體麻木 間歇性跛行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48 3.80±1.10 2.15±0.48* 3.07±1.30 2.04±0.42* 3.01±0.97 2.26±0.44*研究組 48 3.83±1.12 1.15±0.24* 3.09±1.35 1.15±0.21* 2.98±1.03 1.57±0.28*t值 0.132 12.910 0.074 12.986 0.147 9.166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3 血管內皮功能 治療后,兩組患者血清NO水平均低于治療前,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兩組患者血清ET-1水平均高于治療前,且研究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血管內皮功能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血管內皮功能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P < 0.05。NO:一氧化氮;ET-1:內皮素-1。
組別 例數 NO(μmol/L) ET-1(ng/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48 48.04±4.46 35.29±2.15* 24.66±3.66 32.34±4.37*研究組 48 48.02±4.53 27.70±2.02* 24.49±3.74 39.29±4.49*t值 0.022 17.825 0.225 7.685 P值 >0.05 <0.05 >0.05 <0.05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發病多與吸煙、高脂血癥、糖尿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血液高凝狀態等因素有關,已成為中老年人群高發疾病之一。西洛他唑片作為磷酸二酯酶3抑制劑,不僅可擴張血管平滑肌,還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可有效緩解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患者肢體酸脹、肢體麻木及間歇性跛行等臨床癥狀,減輕患者痛苦,但單獨使用效果欠佳[6]。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多由臟腑虛衰、血氣不足所致。溫針灸治療是據中醫辨證論治、整體觀念的治療方法,其中針灸環跳穴可祛風濕、利腰腿;針灸委中穴具有散瘀活血化瘀、清熱去火的功效;針灸足三里、三陰交穴可健脾益氣、通經活絡;針灸血海穴具有活血化瘀、補血養血的功效;針灸太溪穴可清熱祛風;針灸解溪穴具有舒筋、活脈、止痛的功效;針灸八風穴可祛風通絡、清熱解毒,諸穴升降有序,可使臟腑百骸得以濡養進而發揮調理脾胃、活血化瘀、強筋壯骨、疏經通絡之效[7]。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比,治療后研究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較高,肢體酸脹、肢體麻木、間歇性跛行等評分均較低,提示溫針灸治療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可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利于病情恢復。
NO、ET-1為機體內重要的血管收縮和舒張因子,兩者可共同維持血液正常流動,下肢動脈血管內皮細胞受到損傷可致機體內血清ET-1水平生成減少,NO水平分泌增加,進而誘發血管強烈收縮,使得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液流速減慢,進而導致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產生[8]。溫針灸能夠提升股動脈、腘動脈內徑和血流參數,提高ET-1水平,降低NO水平,有效促進血管內皮細胞增生,改善下肢動脈血液供應[9]。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比,治療后研究組患者血清NO水平均降低,ET-1水平均升高,提示溫針灸能改善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患者血管內皮功能。
綜上,溫針灸可有效提高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減輕臨床癥狀,提高其血管內皮功能,且療效顯著,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