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娟,李曦歐
(墊江縣中醫院放射科,重慶 408300)
孤立性纖維瘤是起源于樹突狀間質細胞的腫瘤疾病,一般病癥早期多無明顯臨床癥狀,但隨腫瘤逐漸增大,可使患者出現呼吸困難、疼痛等臨床癥狀,最終可致胸部組織、器官等出現不可逆的損傷,因此需盡早對胸部孤立性纖維瘤患者進行鑒別診斷,及時給予針對性救治,以控制患者病情發展[1]。CT和核磁共振成像檢查均為臨床較為常見的檢查診斷方式,CT檢查具有方便、高密度分辨力、患者接受度高的優勢,且增加造影劑增強掃描可提高檢查準確率,以做定性診斷,但其難以檢出較小的病灶,易出現誤診、漏診現象[2]。核磁共振檢查具有極高的軟組織分辨率,在病變早期即可檢出病灶部位,有較高準確度[3]。本研究旨在對比分析CT與核磁共振成像在診斷胸部孤立性纖維瘤中的臨床價值,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重慶市墊江縣中醫院2010年6月至2020年9月收治的60例胸部孤立性纖維瘤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男性33例,女性27例;年齡19~70歲,平均(35.93±4.32)歲;臨床癥狀:呼吸困難42例,疼痛58例,咳嗽59例。納入標準:符合《臨床腫瘤診療指南》[4]中胸部孤立性纖維瘤的相關診斷標準者;首次確診者;臨床資料完整者等。排除標準:對本研究中所用造影劑有嚴重過敏反應者;患有精神疾病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等。本研究經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CT和核磁共振成像檢查,方式如下:CT檢查,采用64 CT機(西門子股份公司,型號:Biograph mCT Flow)行掃描檢查,設定管電流參數為125 mAs,管電壓為120 kV,螺距、重組層厚和矩陣分別為0.8 mm、5 mm、512×512,自患者胸廓平掃至膈肌處,后進行增強掃描,對患者靜脈注射碘佛醇注射液(江蘇恒瑞醫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43027,規格:100 mL∶74.1 g),用量1.5 mL/kg,流速3.0 mL/s,分別于注射完成后的30、70 s對患者進行第1期、第2期掃描。核磁共振成像檢查,采用MAGNETOM Skyra核磁共振成像儀(西門子股份公司,型號:MAGNETOM Skyra)進行檢查,參數設定:層厚5~7 mm,層間距1~2 mm,視野5 cm×5 cm,對受檢者進行冠狀面、橫截面、矢狀面的掃描檢查,后對其進行靜脈注射釓噴酸葡胺注射液(北京北陸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13088,規格:12 mL∶5.63 g),用量0.2 mL/kg,流速3 mL/s,后對相應部位進行增強掃描。經由兩位工作經驗豐富醫師共同閱片,并對腫瘤部位、大小、邊界、是否侵襲、轉移等進行評估分析。
1.3 觀察指標 ①對比兩種檢查方式與病理檢查的檢出結果,以病理學檢測診斷結果為金標準,統計對比CT與核磁共振成像檢出結果。②統計比較兩組檢查診斷方式對胸部孤立性纖維瘤的診斷價值,包括兩種檢查診斷方式的特異度、靈敏度、準確度、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其中特異度=真陰性例數/(假陽性+真陰性)例數×100%,靈敏度=真陽性例數/(真陽性+假陰性)例數×100%,準確度=(真陽性+真陰性)例數/總例數×100%,陽性預測值=真陽性例數/(真陽性+假陽性)例數×100%,陰性預測值=真陰性例數/(假陰性+真陰性)例數×100%。③對比分析兩種檢查方式下典型病例的影像學表現。
1.4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 20.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以[ 例(%)]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檢出結果 60例胸部孤立性纖維瘤患者經病理檢查后,確診為惡性7例,良性53例;經核磁共振成像檢查確診為惡性8例,良性52例,其中有7例為真實惡性胸部孤立性纖維瘤患者,陽性率為13.33%(8/60);經CT檢查確診為惡性16例,良性44例,其中僅有3例為真實惡性胸部孤立性纖維瘤患者,陽性率為26.67%(16/60),兩種檢查方式陽性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值 =3.333,P> 0.05)見表 1。

表1 兩種檢查與病理學檢查的檢出結果比較(例)
2.2 診斷價值 核磁共振成像檢查的特異度、靈敏度、準確度、陽性預測值均顯著高于CT檢查,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0.05),見表2。

表2 兩種檢查方式的診斷價值比較(%)
2.3 典型病例影像學特征 患者,女,52歲,病變位于左側胸膜。CT 檢查顯示,圖像顯示密度均勻,包膜不完整;核磁共振成像檢查顯示,TIWI掃描顯示呈橢圓狀病灶,以等信號為主,向內尚未見條狀低信號,見圖1、圖2。
孤立性纖維瘤是一種較為少見的間葉組織來源的腫瘤,其發病原因尚不明確,可累及身體各部位組織與中樞神經系統,常見于人體腹部、胸部,其良性腫瘤生長極為緩慢,周圍組織呈受壓改變,早期患者多無明顯臨床癥狀;而惡性腫瘤生長極為迅速,早期即可出現遠處轉移、侵犯局部組織等生物學行為,易致患者周圍組織結構呈受壓、受侵改變,從而出現胸痛、呼吸不暢、咯血等癥狀,因此,臨床需加強胸部孤立性纖維瘤的鑒別診斷,提升準確度,使患者可得到及時有效的救治,改善患者預后[5]。
本研究通過采用CT、核磁共振成像這兩種檢查診斷方式對胸部孤立性纖維瘤患者進行相應的檢查診斷,來評估分析兩種檢查診斷方式的影像學特點與臨床診斷價值。CT檢查主要是利用X線、超聲波等方式對受檢者患側部位進行斷面掃描,以重建此部位的影像學圖像 ;同時平掃、增強掃描方式可使醫師通過觀察腫瘤實質密度、條狀鈣化、不均勻強化等特點來了解病情程度,從而評估患者病情,制定針對性的診療方案,但其圖像空間分辨率相對較低,且對早期病灶較小或累及黏膜層、肌層腫瘤易出現漏診情況[6]。核磁共振成像檢查,主要是利用核磁共振現象采集受檢者受檢部位的機體信息,通過圖像處理與重建,反映出受檢部位的組織、器官情況,且由于核磁共振成像技術對軟組織有較高分辨率,能有效反饋受檢者血液流動、軟組織等狀況,因此,該檢查方式可有效反映出受檢部位的腫瘤包膜與內部組織成分,將此檢查方式應用到胸部孤立性纖維瘤臨床檢查診斷中,其影像學圖像多可顯示其寬基底同胸膜相連的刀削征,腫瘤部位強化現象,腫瘤周圍血管密集等狀況,可使醫師根據腫瘤影像學圖像與其周圍血管分布情況有效評估患者具體病情[7-8]。本研究中,兩種檢查方式的陽性率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核磁共振成像檢查診斷方式的特異度、靈敏度、準確度、陽性預測更高,提示兩種檢查方式均對胸部孤立性纖維瘤有較高的陽性檢出率,但相較于CT檢查,核磁共振成像對胸部孤立性纖維瘤良惡性的臨床診斷價值更高。
綜上,CT和核磁共振成像在掃描胸部孤立性纖維瘤中均有較為典型的影像學特點與較高的陽性檢出率,但在胸部孤立性纖維瘤臨床診斷中,由于受腫瘤大小、位置等多種因素影響,CT檢查準確度易受影響,而核磁共振成像則具有較高的臨床診斷價值,對臨床判斷良惡性胸部孤立性纖維瘤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