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華
(山西運城市第一醫院,山西 運城)
手術治療是臨床重要的治療方式,患者大多病情較重,對于藥物治療、化療或者其他治療方式的治療效果較差,只有通過手術才能挽救其生命,提高其生存幾率。基于疾病種類不同,手術方式也較多,常見的有開胸、開腹、開顱等,具體手術方式一般是根據患者的病情而定,通過手術一般可以達到較好的治療效果,但治療過程存在一定風險,尤其是對于高齡患者,受到年齡的影響,他們的身體素質較青壯年人群差,有可能難以堅持做完一整臺手術,手術過程存在的風險也更大,并且術后恢復也較慢。為減少手術風險,提高手術治療效果,需要對患者實施麻醉和鎮痛處理[1]。為研究不同麻醉與鎮痛方法在高齡患者開胸手術中的應用效果與價值,本文特選取60例患者展開分組探討,詳細研究報告如下。
選取我院于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60例需實施開胸手術治療的高齡患者為本次研究資料來源,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劃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0例,其中,對照組患者年齡皆處于62~78歲,平均(68.25±5.13)歲,男性17例,女性13例;觀察組患者年齡皆處于63~82歲,平均(68.64±5.57)歲,男性18例,女性12例。兩組患者對比基本病歷資料,P>0.05,不具有統計學意義,詳情見表1。經檢查,所有患者皆滿足手術治療的條件,臨床資料完整,無免疫系統障礙疾病史,無精神疾病史,所有患者及家屬皆知情并自愿簽署研究同意書,承諾會全力配合整個研究流程,本研究已取得醫院倫理委員會研究批準。
表1 兩組患者基本臨床資料對比[n(%),±s]

表1 兩組患者基本臨床資料對比[n(%),±s]
組別 例數 男性 女性 年齡(歲)觀察組 30 18(60.0) 12(40.0) 68.64±5.57對照組 30 17(56.7) 13(43.3) 68.25±5.13 χ2/t 0.224 0.282 P 0.636 0.779
對照組患者采取靜吸復合全麻,術后采取靜脈鎮痛,麻醉前常規肌注0.5 mg阿托品,麻醉誘導采用異丙酚2.0 mg/kg、順阿曲庫銨0.15 mg/kg、舒芬太尼0.5 μg/kg,術中使用異丙酚4~6 mg/kg/h,此間需要間斷追加肌松藥,縫皮時停止麻醉操作。在手術結束前0.5 h靜脈注射10 μg舒芬太尼,然后接鎮痛泵進行鎮痛處理,泵入的鎮痛液配方為舒芬太尼100 μg+生理鹽水98 mL。
觀察組患者采取全麻和硬膜外聯合麻醉,術后采取硬膜外鎮痛,麻醉前的準備工作和誘導與對照組一致,首先,實施T5~7硬膜外穿刺,將導管置入穿刺口,將濃度1.0%的5 mL利卡多因注入其中,誘導成功后經纖支鏡逆行插入雙腔管,連接麻醉機行間歇正壓通氣操作,微泵靜滴2~3 mg/kg/h異丙酚,間斷靜注萬可松,再進行硬膜外追加利卡多因和羅哌卡因的混合液。在手術最后追加濃度1%的3 mL羅哌卡因后,接鎮痛泵進行硬膜外鎮痛處理,泵入的鎮痛液配方為100 mg羅哌卡因+50 μg舒芬太尼+89 mL生理鹽水。
(1)觀察對比兩組患者的麻醉用量和麻醉效果,麻醉效果對比指標包括術后清醒拔管時間和發生術后躁動的患者數[2]。
(2)觀察對比兩組患者術后4 h、8 h、12 h和24 h這幾個時間段的鎮痛效果,對比項目為VAS疼痛評分,分值在0~10分,0分為無痛,3分以下輕微疼痛,4~6分為中度疼痛,影響患者睡眠質量,7~10分為重度疼痛,患者難以忍受。分值越低鎮痛效果越好。
數據納入SPSS 22.0軟件中分析,計量資料對比采用t檢驗,以(±s)表示,計數資料對比采用χ2檢驗,以(%)表示,以P<0.05顯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麻醉用量更少,術后清醒拔管時間和術后躁動等麻醉指標更優,數據比較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詳情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麻醉效果對比[±s, n(%)]

表2 兩組患者麻醉效果對比[±s, n(%)]
組別 例數 異丙酚(mg/kg/h)舒芬太尼(vol%)順阿曲庫銨(mg)術后清醒拔管時間(min) 術后躁動觀察組 30 2.13±0.36 0.42±0.12 9.87±0.31 18.02±5.52 2(6.67)對照組 30 3.94±0.58 1.03±0.1711.26±0.63 32.75±8.87 7(23.33)t/χ2 14.523 16.056 10.843 7.723 10.885 P 0.000 0.000 0.000 0.000 0.001
根據VAS疼痛評分顯示,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的VAS疼痛評分更低,術后鎮痛效果更好,數據比較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詳情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鎮痛效果對比(±s, 分)

表3 兩組患者鎮痛效果對比(±s, 分)
組別 例數 術后4 h 術后8 h 術后12 h 術后24 h觀察組 30 1.52±0.23 2.01±0.37 1.83±0.48 1.17±0.25對照組 30 2.38±0.46 3.27±0.54 2.79±0.66 1.86±0.57 t 9.159 10.543 6.443 6.072 P 0.000 0.000 0.000 0.000
開胸手術是外科臨床中常見的手術治療方式,主要針對的是心內科、胸外科疾病以及某些腫瘤疾病,例如食管癌、賁門癌、肺癌、縱膈及心臟疾病、胸膜病變等。治療過程具有一定的風險,尤其是對于高齡患者而言,他們由于身體素質較差,對手術治療的承受能力較弱,術中一旦發生異常可能導致手術失敗,危及其生命安全[3]。為了減少術中的意外事件發生概率,需要實施麻醉和鎮痛處理,但不同的麻醉和鎮痛方式會在術中呈現出不一樣的效果,麻醉和鎮痛效果越好,手術成功的概率越高[4]。由此可見,選擇具有較高應用價值麻醉和鎮痛方法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目前,在開胸手術中常用的麻醉方式有靜吸復合全麻和硬膜外麻醉以及兩種麻醉相結合的麻醉方式,鎮痛方法有靜脈鎮痛和硬膜外鎮痛,臨床常用的鎮靜藥物有右美托咪定、依托咪酯、異丙酚等,鎮痛藥物有舒芬太尼、瑞芬太尼,肌松藥有順阿曲庫銨、羅庫溴銨。在臨床中,合理使用這些鎮靜、鎮痛和肌松藥物,往往都能起到良好的麻醉和鎮痛效果。根據研究結果顯示,相較于采取靜吸復合全麻和靜脈鎮痛的對照組,采取全麻-硬膜外聯合麻醉和硬膜外鎮痛的觀察組患者麻醉用量更少,麻醉指標更優,術后VAS疼痛評分也更低,數據比較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這證明聯合麻醉的方式可以取得更好的麻醉效果,并且聯合麻醉所需麻醉藥物劑量更少,可以加快患者蘇醒,減輕對神經系統的傷害,留置的硬膜外導管可用于術后鎮痛,有助于減輕術后疼痛,加快高齡患者的術后恢復。
綜上,在高齡患者開胸手術中運用全麻和硬膜外聯合麻醉以及硬膜外鎮痛方式,可以取得更優的麻醉效果和鎮痛效果,有助于提高手術治療的成功概率,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