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青霞 施慶暉
摘要: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已經引起廣泛關注,主要的心理問題有適應不良、學業(yè)壓力、社交障礙、情感困惑和就業(yè)迷茫。勞動教育具有特定內涵,包括家務勞動、學校勞動和公益勞動等方面。勞動教育,具有綜合育人性,在解決大學生心理問題、促進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促進作用。
關鍵詞:勞動教育;心理健康;促進
中圖分類號:F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24.035
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被人們重視,媒體多有報道相關事件,每次也都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和討論。如何加強大學生心理教育,也成為大家思考的重要問題。在學校教育中,涵蓋了德、智、體、美、勞五個方面的教育,其中勞動教育具有綜合育人的特點,對心理健康教育也有比較明顯的促進作用。
1大學生主要心理問題
1.1適應不良
環(huán)境適應方面的心理問題多出現在大一。有的學生表現為失落,中學時代的奮斗目標就是考入大學,但是當踏進大學校園的時候,發(fā)現一切與想象中差距很大,久而久之反而懷念起單調卻充實的高中苦讀。有的學生表現為孤獨,中學時生活的中心還在家庭,父母的關愛、長輩的寵愛、熟悉的生活環(huán)境,進入大學,大都離開家,最初的新鮮過去后,往往剩下難以適應的衣食住行和彼此陌生的同學老師。有的學生表現為無措,這往往體現在自理能力差、自立意識差的學生身上。中學時父母關心過度,或者學生對父母依賴過度,到了新環(huán)境手足無措。有的學生表現為散漫,中學時的各種規(guī)則、秩序對于他們猶如桎梏和枷鎖,現在步入大學,猶如沖破牢籠,終于可以放飛自我、隨心所欲,一切毫無章法。
1.2學業(yè)壓力
體會到學習的困難大概在進入大學的第二個學期到第四個學期內。一方面,大學的學習與中學有很大不同,所學內容專業(yè)性強、難度更大、要求更高,對學生自主學習的要求更強。另一方面,大學班級內是經過高考挑選的各校學習精英,可謂高手如云,中學時的優(yōu)越感不復存在。
1.3社交障礙
人際交往能力欠缺造成的社交障礙,是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突出問題。有的比較封閉,只埋頭學習,不關注交際溝通;有的心高氣傲,盲目自信,不屑于真心交流;有的自卑羞怯,難以融入,不敢展現自我。
1.4情感困惑
戀愛引起的心理健康問題也很突出,大學生缺少對愛與被愛的正確理解,也缺少對愛的浪漫與生活的現實的準確把握,往往身心俱疲、難以自愈,更有甚者痛不欲生、輕生自殺。
1.5就業(yè)迷茫
求職擇業(yè)問題引起的心理健康問題影響深遠。有的是缺乏對工作的正確認識不知道如何選擇,有的是選擇工作后感覺“屈才”而郁悶無奈,有的是多次碰壁后逃避選擇回家啃老。這些都是心理健康存在問題的表現。
2勞動教育的內涵
《中國大百科全書·教育》中對勞動教育內涵的說明是:“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點和勞動態(tài)度,熱愛勞動和勞動人民,養(yǎng)成勞動習慣的教育,是德育的內容之一。”這個概念界定著重在于塑造正確的勞動觀。
教育哲學奠基人黃濟先生認為,勞動教育的基本內容,包含生產技術勞動、社會公益勞動和自我服務勞動等方面的教育。這一論述從人與自然、社會及自身的關系三個角度劃分了勞動教育的三個方面。
3勞動教育對心理健康教育的促進作用
3.1家務勞動
現代的家庭大都是“4-2-1”模式,四位老人照顧,兩個大人關注,一個孩子學習。在這種環(huán)境下,孩子的生活被照料的無微不至,容易形成自私、任性、懶惰等陋習。也有的雖然沒有這么多人照顧,但是孩子的主要任務只是學習,只要完成作業(yè),其它一切不用多操心。總之,孩子的家務勞動比較少。長期不做家務使得學生缺少對家庭的責任感,也缺少參與感。
心理學家指出,家務勞動不僅不會耽誤孩子學習,還會促進孩子的學習。第一,家務勞動能夠緩解學習的壓力;第二,家務勞動中與父母長輩增進溝通交流,不良情緒得以宣泄傾訴,家長及時了解孩子的心理動向,順勢引導解勸;第三,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照顧自己,避免在大一時出現適應不良引起心理健康問題;第四,在家務勞動中,孩子可以隨時了解家庭事務、社會動態(tài)以及人際交往的常識,為大學期間處理好與老師、同學、朋友的關系奠定基礎。因此家務勞動能夠提升學生獨立生活、交往的能力,也能夠給予青少年足夠的尊重,讓他感受到自己是家庭的一分子,有一份責任,這樣他在大學時期能夠以積極的心態(tài)面對各項挑戰(zhàn),不至于畏難退縮。
3.2學校勞動
對于很多家長來說,安排學生做家務勞動還可以理解,在學校勞動就不能接受了,他們認為:學校是學習文化知識、專業(yè)技能的地方,怎么能安排勞動呢,就算是安排,也只能是打掃教室這樣的小事,而不應該占用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殊不知,勞動教育正是學校教育的一項重要課程,所謂“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不應該只是一句口號。
3.2.1勞動教育可以醫(yī)治懶惰和散漫
懶惰是心理上的厭倦情緒,它可以表現為磨蹭、害羞、嫌棄或者生氣,害了懶惰病的人無法按照自己的意愿完成任務。懶惰久了就會掉隊,會沒有成就感,更不愿意接受任務,更完不成任務,惡性循環(huán),最終散漫不羈,無視組織紀律。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勞動教育,因為勞動可以培養(yǎng)學生勤奮、吃苦耐勞的精神,讓他不甘于懈怠,也容易獲得成就感,獲得激勵,保持勤奮。這樣他在學習或生活上遇到困難時能夠以勤補拙、攻克難關,避免因學業(yè)壓力出現心理問題。
3.2.2勞動教育可以培養(yǎng)集體意識與合作能力
學校勞動大都分組分隊分班級進行,學生掉隊會給團隊集體拖后腿抹黑,在大家的督促下,學生會自覺配合集體要求、服從集體決定,也會學會關心集體利益、關心身邊人,有困難時也會互相幫助、合作完成。這是保持心理健康非常有效的方法之一。在集體勞動中,每一位同學都像一架大機器上的螺絲,都有自己的職責和價值。大學生經歷了集體勞動的磨煉和洗禮,能夠正確地看待自身能力,避免過高或過低的估計自己;也能夠較好地與前后工序或上下級溝通交流,避免人際交往障礙;能夠體會勞動的過程與結果的關系,避免在求職擇業(yè)時發(fā)生心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