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妍杏 張艷


摘? 要:目的? 探討分級護理管理在重癥監護室(ICU)重癥患者中的應用價值,護理滿意度影響。方法? 選取2019年6月~2020年6月海安市人民醫院收治的50例ICU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以入院時間先后順序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25例。觀察組采用常規護理管理,觀察組采用分級護理管理。比較兩組患者護理效果、并發癥發生率、護理滿意度。結果? 觀察組ICU重癥患者好轉率88.00%,高于對照組好轉率52.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8.00%,低于對照組32.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ICU重癥患者護理滿意度(90.28±3.52)分,高于對照組的(83.50±2.36)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ICU重癥患者需要采取優質有效的護理服務,而分級管理模式能夠顯著提升臨床效果,積極減少并發癥發生,促進患者病情好轉,提升臨床護理滿意度。
關鍵詞:重癥監護室;分級護理管理模式;并發癥;臨床療效;護理滿意度
中圖分類號:R473.5?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9-8011(2021)-9-0095-03
重癥監護室(ICU)收錄的患者多為病情危急、發展迅速、且治療過程中極易發生并發癥的高危人群。如果ICU患者沒能夠取得及時、相應的治療,可能會最終導致患者死亡,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1]。另外,部分患者可能因為護理不當出現并發癥,并發癥往往表現多樣,會影響患者的順利康復,同時也會給臨床護理工作增加一定難度。因此對于ICU收治的患者,需要加強護理管理力度,全面提升護理服務質量,以減少患者并發癥發生。相關研究證實,分級護理管理在臨床上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2]。近年來,分級護理管理在臨床上取得了較為良好的應用效果,該護理管理模式能夠明顯提升護理質量,確保臨床治療效果。為此在本次研究中,對本50例ICU患者展開分析,探究不同的護理管理效果,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6月~2020年6月海安市人民醫院收治的50例ICU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以入院時間先后順序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25例。對照組中,男14例,女11例;年齡范圍26~75歲,平均(56.50±3.60)歲。觀察組中,男15例,女10例;年齡范圍27~78歲,平均(56.40±3.40)歲。本次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患者自愿參加本次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所有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納排標準
納入標準:患者意識較為清晰;均為ICU收治患者。
排除標準:意識昏迷、生存期短、持續性癲癇患者。
1.3?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護理管理模式,即護理人員在科主任的領導下,護士長負責管理,護理人員負責協助。
觀察組患者采取落實分級護理管理模式,具體護理管理方式為:(1)根據護理人員的學歷水平、職稱以及工作態度、工作經驗將護理人員分為:高級責任護士、中級責任護士、初級護理人員3個等級。每個等級護理人員工作內容不同,其中高級責任護理人員主負責檢查、管理、指導下級護理人員工作;中級護理人員則從事專科護理工作,遵循醫囑展開處理,負責病情較重患者的護理,監督、管理、指導處理護理工作。(2)改善工作制度。在原有的工作基礎上,制定新的工作內容。為保證夜間護理工作質量,將ICU護理時間分成3個班次,同時為了能夠降低意外事件發生,每個班次均設置各級護理人員,并分別負責醫囑處理、收費工作;儀器設備準備、物品急救準備;負責特殊情況。(3)調整管理方式。在不斷的護理管理過程中,傾聽護理人員的真實想法,關注護理人員是否適應工作,確保護理人員身心健康良好,及時調整護理管理內容。采取合理的獎懲制度,合適的排班方式,讓護理人員能夠進行輪休,消除護理人員工作壓力,提高護理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其次,定期組織護理人員展開系統性學習,并開展有效的護理考核制度,不斷的提升護理人員的工作能力,使得護理工作制度能夠更加完善、高效、有序,適應當前臨床需求。
1.4? 觀察指標
觀察對比兩組患者護理管理效果(病情好轉率)、并發癥發生率(感染、壓瘡及神經功能損傷)和護理滿意度。護理滿意度采用醫院自制調查表對護理環境、護理內容、護理方式和護理態度等進行評分,最高分100分,分值越高患者護理滿意度越高。
1.5?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組間比較行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ICU患者護理管理效果比較
觀察組ICU患者護理后病情好轉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ICU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ICU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為8.00%,低于對照組的32.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評分比較
觀察組ICU患者護理滿意度評分為(90.28±3.52)分,高于對照組的(83.50±2.36)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 =8.000,P<0.05)。
3? 討論
重癥醫學管理是現代醫療建設過程中改革、新興的醫療組織管理形式,在ICU收治的患者中,大多屬于重癥患者,其病情危急、預后康復速率相對緩慢、并發癥多、生命危險大。ICU患者需要得到人力、物力、技術最佳保障才能夠確保得到最好醫療服務,從而全面提升護理質量,保證患者得到有效治療,確保患者生命安全[3]。
傳統的護理管理模式無法滿足當前的臨床需求,不僅內容簡單而且容易導致護理質量降低,無法滿足當前的臨床護理需求。而分級護理管理模式是臨床上新型護理管理方式,能夠實施有效管理、優化相關流程,有助于提高護理人員主觀能動性,還能夠顯著提升護理效率與質量[4]。
該管理模式重視護理人員自身經驗、能力,并以高效管理、優化管理為最終目的。根據護理人員實際情況制定合適的護理工作內容,合理分配護理人力資源,不僅能夠分工明確,而且能夠顯著提升工作效率,使得整個護理工作更加簡單、有效。同時該護理管理方式遵循以人為本的護理理念,從護理工作人員自身角度出發,設計出有效的管理方式,并在不斷的護理過程中優化相關流程,從而顯著提高管理效率。同時分級護理管理模式能夠根據每個護理人員工作、責任不同對各級護理人員實施針對性考核,不僅能夠有效提高護理人員的個人工作能力,還能夠促進患者更快、更好的康復[5]。另外,分級護理管理模式可以充分地利用現有的人力資源,不斷地挖掘護理人員潛能,使得人力資源最大化,能夠有效避免資源浪費。還能夠減輕護理人員的工作壓力,讓護理工作人員能夠勞逸結合,保證了各項護理工作能夠協調運行,為患者提供更加優質的護理服務[6]。
在本次研究中,觀察組ICU患者護理滿意度、并發癥發生率、護理效果優于對照組。說明該護理管理模式能夠調動護理人員主觀能動性,提升工作效率與質量,減少并發癥發生,確保患者生命安全。
綜上所述,對ICU患者采取分級護理管理后,護理質量顯著提升,有效降低并發癥發生,值得臨床應用。
參考文獻
[1]張麗杰.分級護理管理在ICU重癥患者護理中的效果[J].中國衛生產業,2019,16(30):50-51.
[2]張伶.分級護理管理在ICU重癥患者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基層醫學論壇,2019,23(30):4334-4335.
[3]侯桂紅,陳虹,曹軍華.分級護理模式在ICU重癥顱腦外傷患者中應用對預后康復影響的研究[J].新疆醫學,2017,47(7):780-782.
[4]王素玲,劉維麗.分級護理管理對ICU重癥患者護理效果探析[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電子版),2015,15(22):11-12.
[5]田樹娜.分級護理干預在ICU重癥肺炎患者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首都食品與醫藥,2020,27(9):182.
[6]胡瑞巧.分級護理管理對ICU重癥患者護理效果分析[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雜志(電子版),2017,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