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婷婷 丁山


關鍵詞:社區 康復景觀 柔性設計 設計策略 景觀設計
一、相關概念
(一)社區康復景觀
1.康復景觀。源自興起于美國等國家的“康復花園”一詞,其服務對象多為受疾病影響的人群,是一種具有治療和康復能力的景觀類型[1] 。康復景觀與設計學、園藝學、植物學、醫學、心理學等多個學科存在關聯,屬于多學科交叉概念。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現階段約有75%的人處于亞健康狀態,可以說康復景觀的服務對象范圍已呈現擴展至全民的趨勢。可見,康復景觀的概念已經從起初醫療養老環境的療愈屬性拓展至景觀設計促進公共健康的社會屬性[2] 。參與景觀互動能夠刺激病患的感官,增強其認知能力,同時有助于全身活動與協調發展,因此康復景觀營造對于亞健康人群恢復具有積極作用[3] 。與此同時,康復景觀營造還有助于提高人們的自律性、增進社會團結、降低犯罪率等。
2.社區康復景觀。在景觀設計中,一般分為三個尺度空間,即“城市——區域——社區”,其中社區為最小單元,同時也是整個城市乃至全社會的縮影。加之COVID-19(2019冠狀病毒)的襲來,需要減少人群流動進行疫情防控,人們所處社區則成為高度使用的尺度空間,社區健康關乎全國民眾的健康,因而社區康復景觀設計顯得尤為重要。文章以社區作為基本載體進行討論,著重聚焦到社區康復景觀設計的策略研究之上。
(二)柔性設計策略
1.控制論。諾伯特·維納提出的控制論思想幾乎可以應用到所有領域。在控制論中,控制的基礎是掌握信息,所述控制同時依靠信息的反饋來實現這一過程。景觀設計中的信息就是傳統社區景觀的問題現狀,景觀設計師根據這些信息的反饋進行分析、思考,從而制訂一系列作用于動態系統——即社區景觀空間的景觀策略,從而起到改善整個系統發展的作用,即“控制”動作的完成。
2.柔性設計。屬控制論中的一種,“柔性”提倡設計景觀空間時使用新的技術、方法,以恢復整個景觀空間的靈活性或彈性能力為目標,從而實現整個生態系統的可持續性。若澤·貝朗認為,柔性設計強調通過一組特定的規則來實現設計目標,其應對的是需求的變化,亦或是信息的變化。在社區中,人群的需求會隨著時間進程或外在因素的作用力發生變化,例如COVID-19的襲來,導致傳統社區景觀的問題現狀(信息)屢見疊出,因此社區康復景觀的營造以及柔性設計策略的應用顯得尤為重要。
3.柔性設計策略。指一組具有靈活性或彈性的設計策略組合[4] 。應用到社區康復景觀上可以:
(1)維持整個景觀系統的穩健性;(2)隨著時間的推移,可預測景觀要素的空間發展狀態并對其加以控制;(3)保持景觀空間的結構和功能的多樣性和冗余性,可使景觀系統更好發展;(4)面對自然災害和景觀問題的來臨,系統可自行變通和應對[5] 。
二、傳統社區康復景觀現存問題
由于社區是由個體組成的基本單元,其中存在的問題往往是多維度且錯綜復雜的,概括來講,我國傳統社區康復景觀設計中存在的共性問題大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功能空間分布不合理、景觀元素分布失衡
1.功能空間分布不合理。以往傳統的公共空間景觀環境營造手段已不再適應疫情防控常態化的今天,功能空間的分布需要做出改變。疫情狀態下需要減少人群大量聚集,因而傳統的社區內設置大型集散廣場的手段不再適宜;傳統區域規劃中慢行步道大都設置在社區周邊的中小型公園內,社區尺度的慢行網絡往往搭建不足,一定程度上影響社區內亞健康患者,尤其是弱勢群體(老年人、兒童、殘障人士等)的鍛煉和康復。
2.植物配置不合理。植物種類選擇上,季相搭配層面缺乏色葉植物的種植,顏色過于單一,易于引起患者視覺疲勞。現存社區內大多種植單一鄉土樹種,缺少外來引種的搭配,整個植物生態系統缺乏活力,導致患者的環境體驗感較差[6] ;其次,缺少具備康養療愈功效的養生保健植物的種植,無法應對全民亞健康和疫情防控常態化的社會現狀;植物種植存在安全隱患問題,例如路緣地帶的植物有帶刺或攜帶毒素等不合理現象存在,且無明顯的警告提示,對于弱勢群體及其不利。
3.公共基礎設施單一,缺乏吸引力。現狀社區中,兒童、老年人為公共基礎設施的主要使用人群,因此設施的安全性及設計創意性往往更需要引起重視[7] 。
4.鋪裝不合理。傳統老舊社區多為大量硬質鋪裝,視覺上顯得空間較為單調,同時會導致積水問題的出現;大面積淺色地磚的拼貼還會由于太陽光反射,導致社區局部氣溫較高,對患者出行帶來極大影響,同時外部環境舒適度體驗感較差。
(二)防御機制缺失
景觀設計策略應該具備預見性和前瞻性,以應對未來十年甚至二十年可能出現的突發狀況或自然災害。考慮到我國目前已進入疫情防控常態化階段,在社區康復景觀規劃初期,更應考慮到各種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出現的可能,防御機制可在突發狀況發生時緊急啟動,以有效降低事件帶來的危害程度。針對COVID-19可制訂一系列社區康復景觀應急策略,以緩解并降低因為疫情帶來的對公眾心理、社會經濟和社會治安的傷害。在防御機制下,社區通達性好、臨時隔離或救助場地的預留以及智能系統的增設等都是需要考慮的方面。而傳統社區景觀空間往往存在以下問題:(1)社區道路靈活性不足。疫情狀態下,社區道路通達性差,會大大影響緊急醫療救援和急救物品的快速調配,直接導致對患者的救治效率降低;(2)缺乏臨時隔離或救助場地。傳統社區景觀空間往往缺乏用于應急事件的場地設計,可增加用于臨時隔離或救助的景觀場所,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醫院病房的負擔;(3)智能監控系統缺乏。傳統的社區公共空間往往缺乏大數據監控功能,智能監控系統的投放有利于對人群進行準確身份識別,同時達到控制人流密度的目的。
(三)社區歸屬感缺失
社區歸屬感是居民主動將自己歸為社區成員,在參與社區互動的基礎上產生對社區的喜愛、依戀的情感 [8] 。然而,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社區的人口組成越發復雜,不同社會背景和生活觀念等直接導致社區陌生化現狀。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社區孤島化。“封閉式”住宅區是我國目前居住性街區的主要表現形式,社區的剛性邊界是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對居民來說,圍墻將社區與外界隔絕,增加了與外界溝通聯系的時間成本,加之內部不合理設計,營造出社區內部嚴重缺乏活力的現狀;對整個城市來說,社區內部的道路系統因與外部城市交通的脫離,導致城市交通因為缺少支路而常常在干道形成擁堵的現象,從而形成一座座與城市失去聯系的“孤島住宅”。這種較為壓抑的社區環境會加劇亞健康人群的病情惡化,尤其對于抑郁癥患者、焦慮癥、失眠癥等患者的影響甚大。
2.情感抽離化。社區康復景觀強調根據社區的地域文化、人口組成、居民生理、心理現狀等因素展開設計。規劃設計上,傳統社區景觀往往容易忽視社區間的差異化,機械性地將社區景觀進行模塊化設計,情感抽離直接導致社區歸屬感缺失。景觀元素分布上,社區的剛性邊界、單一的植物種植以及互動性差的公共基礎設施等都會導致居民形成行為和心理上的隔絕,同時容易引發社交孤獨感。有研究表明,居民在社區中所擁有的朋友數量以及參與社區活動頻率等對社區歸屬有積極的影響。然而傳統社區景觀中情感設計的缺失使孤島中的居民之間缺乏互動,每家每戶都成了孤島中的“孤獨者”,社區中的情感抽離會加劇亞健康患者的生理、心理疾病,為緩解這一現狀,社區歸屬感的增強顯得尤為重要。
三、柔性設計模式下的相應設計策略
(一)維持系統穩健性
所謂系統的穩健性,即隨著時間的推移,當系統遭受到外來壓力和沖擊時,不會發生結構和功能上的變化。在景觀設計領域中,常指設計的場地能夠為不同人群的不同目的和需求所使用,或者隨著時間的行進,該場地具有適應不同需求的潛力。該策略強調設計產物具有適應性,包括景觀植物、構筑物、鋪裝、水景等有形的景觀元素以及氣候、溫度、視線等無形卻在設計中不可忽視的景觀元素。針對傳統社區康復景觀的不合理景觀現狀,站在維持社區康復景觀系統穩健性的角度,景觀元素和功能空間可通過以下幾方面實現設計產物的適應性。
1.季節適應性。植物是景觀效果的主要視覺元素,植物的合理季相搭配是景觀可持續的前提,多數研究表明,植物色彩進入視覺感官后,不僅可以調節和改善人們的心理情緒,還可以影響呼吸、脈搏頻率,緩解身體疲勞、平復內心環境[9] 。可抓住植物的季相變化特征,以鄉土植物為主,搭配外來引種以營造三季有花、四季有景的生態社區,使整個植物視覺系統不會發生太大變化[10] 。同時植物搭配需注重植被層次營造,使空間布局井然有序[11] ,路緣地帶盡量避免選擇帶刺或攜帶毒素的植物種類。從而優化社區亞健康患者的環境體驗感。景觀鋪裝層面,可根據季節來定位功能,例如對于四季差異明顯的北方社區的大片草坪,夏季可用于觀賞的同時調節社區小氣候,對于患者則可以放松心情、釋放壓力,冬季地被植物大多凋零,為提高地塊利用率可將其改為天然的戶外滑冰場,豐富基礎設施種類的同時為蕭條的社區帶來更多生機和活力,同時可為患者提供交流溝通、愉悅心情的空間場所。可增設
2.景觀功能空間的適應性。景觀功能空間的設計要適應社會動態的變化,即城市空間隨著主次網絡的改變(基于社會動態)而改變,體現在社區單元中則表現為,當社區內部動態發生改變時,建筑功能也能夠隨之適應,如當遇到突發事件時,公共服務建筑與健身場館之間可以相互轉換和使用,而整個社區的結構和功能則不會發生變化。
3.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適應性。植物選擇上,基于全民亞健康和疫情防控常態化的社會現狀,可適當增加具備康養、療愈功能的植物種類,例如以清熱解毒、祛風化痰等功效為主的萬年青、沿階草、秋楓等植物,對亞健康患者康復有積極作用。同時可在社區設置園藝種植池,開展園藝活動(如圖1),增加亞健康患者同植物之間的互動性,是康復景觀設計的重要環節。其次,可以在社區康復就景觀規劃中增加綠色功能型空間,疫情狀態下,強制隔離政策使得社區居民難以通往周邊遠距離的中小型公園,因而增加多元化綠色功能型空間顯得尤為重要。例如增加社區尺度的慢行網絡,打造用于鍛煉和散心的小型綠道,對于亞健康患者的身心恢復有著積極作用。同時傳染性疫情要求減少人群聚集,傳統公共空間景觀環境則需要做出改變,例如以往大型集散廣場的設置與疫情防控有所沖突,可在社區康復景觀前期規劃中改為設計多個小型停留景觀空間,并通過公共基礎設施和植物景觀設計等強制性保持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同時利用智能監控手段控制人流密度,減少人群聚集現象的出現。
(二)對景觀空間的發展進行時間預測并加以控制
該策略涉及到我們常說的第四維度,即時間[12] 。隨著社區的不斷發展,其用地性質、居民數量以及生態、經濟等在每個時間階段都會有所不同。可以沿著時間軸線,制作社區發展變化的預測模型(如圖2),以在設計初期便對社區康復景觀空間發展進行控制。以社區中對植物群落演替的控制動作為例,所有植物都會經歷設計初的幼小期到十年甚至百年后的成熟期,可以通過一個可模擬不同變化場景的參數化設計工具,基于社區開發商、景觀設計師、使用者(尤其指病患)的共同需求進行展開景觀設計,最終選取同一景觀節點的不同時間段的呈現狀態,對其進行并列對比,根據模型預測最大程度地控制社區康復景觀要素的發展動向,從而讓植物群落演替的預測性模型得以確定并反饋、實施到社區康復景觀實際場地中去。
在植物群落的具體設計中,前期植物幼苗期需要根據康復景觀社區的現狀條件進行種植,在經過一段時間的生長和演替過程之后,植物幼苗會經歷自然選擇和優勝劣汰,即適應能力強的植物會生存下來,可以使整個景觀系統在生長的各個階段的表現都是提前預測好的,即設計者通過前期模型預測和干預打造出一個可以自我管理、演替繁殖均無需人為介入的社區康復景觀系統。
針對社區公共基礎設施單一的問題,可以在規劃設計之初,考慮到提高基礎設施適應性的同時,同樣可以站在時間軸上,思考未來五到十年的亞健康人群的特點,使公共基礎設施更加具備人性化、創意感、多樣性和多變性,盡最大可能地提高社區公共基礎設施的使用壽命,同時可為亞健康人群提供情感交流的場所。
(三)實現結構和功能的多樣和冗余
多樣性是指社區康復景觀系統中結構相同而功能不同的多種景觀元素,冗余性是指社區康復景觀系統中功能相同而結構不同的多種景觀元素,多樣和冗余的目標都是保證社區康復景觀系統正常發揮作用并實現其最大效益。
針對社區無活力和情感抽離化問題,可采用細胞型社區空間模式(如圖3),即整個社區可以為城市交通、活動提供公共空間,社區內以街區劃分的單元呈現圍合性與內向性,單元之間相互獨立又統屬于整個社區內管控,即相同結構不同功能的體現[13] 。針對康復景觀社區單元中的路網設計,增加其冗余性和多樣性同樣顯得尤為重要,在社區中,其流動性(步行)是基于對社區空間信息的快速獲取而實現,需要所到目的地在可視范圍內,使用者才愿意從中穿行,因而正是社區中的冗余支路的開通,重塑了社區的活力,同時為社區中行動不便者提供更大程度的交通便利性。針對社區內水邊鋪裝設計,可選擇由回收材料制成的幾何狀生態磚進行水體護坡,一方面滿足視覺藝術上的美觀性,另一方面起到水體凈化、涵養水源的作用,相同結構具備多種功能的多樣性體現[14] ,一定程度上可增加亞健康患者的環境體驗感。
(四)面對問題可自行變通
所謂自行變通指的是社區康復景觀系統在面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自然災害時,會按照原有計劃意圖進行回應,進而保持系統內部組織結構基本不變[15] 。由此可見,自行變通和適應的前提條件是要明確針對的具體風險種類,以便提前做好相應準備。
在社區康復景觀系統中,需要應對自然災害做出相應回應。例如在地勢較低、洪澇多發的地區,社區內的道路系統需要提前做好準備工作,如將極具設計感的廊橋貫穿社區的主要節點區,在晴朗天氣廊橋是功能感和觀賞性俱佳的構筑物,洪澇來臨時則是居民通行的最佳通道。空間、色彩上多變的構筑設計為病患營造較好的視覺觀賞氛圍,同時增加通行的便捷性。
針對疫情防控常態化現狀,可建立防御機制。面對疫情和災害等問題,社區可以自行啟動防御機制,以緩解和降低其危害程度。例如在規劃初期,同樣延用細胞型社區空間模式,疫情期間則方便對社區單元進行封閉式管理;同時做好應急場所的預留以應對突發事件;公共基礎設施層面則增設智能感應系統,方便對居民進行實時體感檢測,同時對場地節點的人流密度進行控制管理。疫情期間同樣需要加強社區管控工作,例如對社區內野生動物的安保排查,公共空間基礎設施的定期消毒以及綠植的養護工作等。正常狀態下即非疫情期間,則可適當放寬社區管理模式。
結語
社區康復景觀設計屬于城市景觀設計中不可忽視的一環,柔性設計策略屬于一組較為靈活的設計策略組合,目前對于二者的有效結合尚缺乏研究和探討。文章探索性的將柔性設計策略運用至社區康復景觀設計上,圍繞傳統社區康復景觀的共性問題:功能空間分布不合理、景觀元素分布失衡、防御機制和居民社區歸屬感缺失,主要從以下四個策略方向進行討論:維持系統穩健性、對景觀空間的發展進行時間預測并加以控制、保證景觀空間的結構和功能的多樣和冗余、面對問題自行變通和應對,從而給出相應的社區康復景觀設計策略,也為未來社區康復景觀設計研究提供一定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