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子恒 喻云水

中圖分類號:TB4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2021)08-0090-04
引言
家具設計在上世紀中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輝煌,無數大師和經典家具作品在這一時期涌現,至今仍無法超越。反觀當下的家具設計,大多數產品風格混亂且毫無思想內核,設計呈現被商業綁架的趨勢,廠商漠視社會大眾的真正需求,在與先進技術的結合上也呈現落后的狀態,這些因素造成了當下的家具產業甚至呈現出“夕陽產業”的頹勢,產業轉型陷入困境。系統設計曾幫助戰后的德國在工業設計這一領域取得了傲人成就,挖掘其更深層次潛力讓其在當今家具設計領域再次煥發光彩,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
一、系統設計原則概述
(_一)產生背景
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社會的生產方式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急劇變化,傳統手工業逐漸被大機器生產所取代,社會生產力得到快速發展,這就對產品設計有了新的要求,需要新的理論思想與之匹配。歐洲作為工業革命的發源地,19世紀以來相繼進行了工藝美術運動、新藝術運動和現代主義設計運動等一系列設計改革運動,這些運動不僅影響了歐洲設計界,也改變了世界設計的發展方向。20世紀初期的包豪斯風潮更是席卷全球,促進了藝術與技術的結合,為設計學科打開了新局面。20世紀中期創立于西德的烏爾姆設計學院,在繼承包豪斯思想的基礎上對其進一步發展,其重要貢獻之一便是提出并倡導系統設計原則。
烏爾姆學院創立時的西德剛剛結束二戰,社會重心是重建生活物質基礎,對于工業產品而言,需要優良的設計理論指導來提升品質,同時這一時期的歐洲設計界在感性和理性之間不斷搖擺,對待這兩種因素的態度始終猶豫不決,缺乏強而有力的引導,設計學科的發展陷入瓶頸。烏爾姆學院根據當時社會的實際情況,開創性地提出“烏爾姆模式”,逐步引領西德的工業設計走向繁榮,為世界各國的工業設計發展作出典范。
(二)具體定義
系統設計原則涵蓋的意義十分廣泛,不能簡單地將其理解為一種設計思路或方法,其嘗試在設計過程中對物質問的本源關系進行探索,要想了解這一理念,必須先明確系統的概念。系統是由兩個以上相互區別且相互作用的單元間有機地結合起來的,共同實現特定功能的綜合體,具有普遍性、有序性和整體性等特點。簡單來說,系統設計就是將設計過程中的各方面信息進行有效梳理,使其組成各級系統,同時將最終產品作為各系統間溝通聯系的關鍵因素。在其具體定義上,系統設計是指以高度秩序化的設計來將原本混亂的人造環境進行整理,通過對龐雜的客觀物體進行科學分析,以產品作為樞紐來將其歸置在一個相互關聯的環境中,最終實現整個物質環境的協調。模數體系是系統設計的關鍵,理性主義和功能主義作為其核心,推動社會發展進步是其最終目的,最終產品形態呈現出高度簡潔化、高度秩序化的特征。
(三)現實意義
系統設計原則清晰地體現了烏爾姆學院對待藝術和技術的態度,這一原則是典型的理性主義設計思想,在德國現代設計史上有著里程碑式的意義。系統設計對物質間關系的哲學思考,使得產品在功能上得到了升華,最終產品不僅在質量上有著較高水平,更與周圍環境達到了和諧統一。系統設計在產品形態表達上發展出了兩種主要模式,第一種是整個產品系統有一個核心單元,其他部分作為配件必須圍繞這一核心才能實現功能,另一種是產品系統中的每個單元都可以獨立實現其功能,同時各單元之間也可以進行定向組合,共同完成更高一級別的功能。
烏爾姆學院雖已成為歷史,但其設計思想早已散播向全世界,如何理解其深層含義并將其運用到當代設計中,值得我們去深思。設計師在如今面臨更為復雜的社會環境,需要考慮到更多的因素,不能僅著眼于對工業生產技術的孤立性思考,而是要嘗試以產品為橋梁將各種社會關系進行關聯,提高設計學科在社會建設中的參與度。系統設計作為一種立足當下展望未來的設計思維,設計師應該認識到其蘊含的巨大潛力,積極運用這一理論指導設計實踐,對產品的設計過程進行梳理,全面考慮技術、經濟、美學等多方面因素,并在系統中分析調和這些多元變換的設計因素,為當代工業設計注入新的活力。
二、系統設計原則在家具設計中的應用
(一)將家具放到系統中看待
工業設計中引入系統概念后,設計對象不再被孤立地看待,而是將其放在系統中來考慮,這樣一來在對產品功能性的考慮中就不僅僅包括設計對象,還要考慮產品與周圍環境之間的聯系。對于家具設計領域,系統的含義十分豐富,并不單指成套家具這一系統,成套家具對于使用空間形成一個系統,不同空間對于建筑又形成一個系統,建筑與整個城市間也構成一個系統,這些系統之間相互聯系又有一定的獨立性。家具設計如果僅從單體出發,往往容易造成難以適應周圍環境的情況,例如一些藝術家設計的家具產品,因為沒有考慮實用性和生產技術,僅著重于藝術外形,往往只能小批量制作,被收藏家作為“雕塑作品”進行收藏展示。家具作為人類社會的基本生活用具,其蘊含著世界不同國家不同歷史時期的生活方式、科學技術、建筑風格和文化藝術等各樣特征因素。設計師應當綜合考慮這些因素,而不是只著重于一點,系統設計要求家具設計從源頭出發,對產品所包含的物質關系進行梳理,逐級形成各樣系統,并對這些系統進行分析,最終家具產品在功能和實用性方面可以達到較高水準。應當注意的是,在家具設計中,滿足所有系統的需求是不現實的,對各級系統的分析使得設計師能夠站在更高的維度來思考,同時設計師也將面對更加龐大的信息量,如何在多元變化的系統中對各要素進行適當的整合,成為運用這一設計原則的關鍵。
可拆分性是系統定義的前提,任何一個系統都可以分解為相互關聯的不同部分,尋找出一個可以串聯各部分的基本單元,并進行再次組合,是搭建家具系統的基本方法。M125家具系統正是運用這一思路,以12.5厘米為基數進行板式家具設計,這一基數的倍數涵蓋了最終家具產品在各維度方向上的尺度,其設計者漢斯·古格洛特(Hans Gugelot)希望通過這一系統來協調用戶個性化和工業化標準生產之間的矛盾,從電視柜到置物架再到大型衣柜甚至室內隔墻,都可以用它來構建,從而滿足不同的用戶需求。M125家具系統誕生于上世紀50年代,由威廉·博芬格(Wilhelm Bofinger)公司生產制造,從1957年到1988年間其生產形式基本沒有變化。在生產工藝方面,金屬連接件作為核心部件,要求易于生產組裝并且在產品中隱蔽起來,膠合板材的加工工藝盡可能簡化,板材需要銑槽放置金屬拉桿,側面和底部采用塑料封邊,前面是膠膜紙或油漆飾面。雖然被稱作家具系統,但系統內也包含了地板和后墻等建筑結構,設計者希望這個家具系統能夠與建筑系統更好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一個模塊化的結構體系。M125家具系統作為世界上第一套使用膠合板的拼裝式家具系統,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深遠影響到板式家具和模塊化家具的發展。
(二)單件家具也被看成是一個系統
從系統概念出發,單件家具作為整體系統的一個子系統,也要被作為一個獨立完整的系統進行分析看待,這就要求設計師必須考慮如何將家具分解為可以組合的各部分,并且在拆卸和組裝方面較為簡便。在單件家具的系統中,以何種方式將其分解為各子集是最需要思考的,既要使得每個部件都易于生產,又必須要求各部件間組合具有合理性。僅是粗暴地對結構進行拆分并不是系統設計所追求的,它要求設計師能夠站在規劃者的角度來思考產品結構,而不是單純從一個技術人員角度來思考如何拆解家具。系統設計認為設計活動必然是一個團隊工作,這個團隊需要包括設計師、材料專家、結構工程師和市場人員等一系列相關人員,團隊中的每個成員對家具的拆解性都有著不同需求,調節妥協并不是他們的工作,設計師應當在這一過程中承擔重要責任,這也體現出其與商業設計思想的本質不同。商業設計作為一種服務于資本家的設計思想,設計基于資本家的態度,僅考慮如何把產品在短期內做到利益最大化,在這種思想指導下也產生過一些拆卸式的家具產品,但其并不關注部件間的協調一致,也不在乎設計團隊和用戶的需求,僅把可拆卸作為降低成本的手段和商業宣傳的噱頭。商業設計甚至提出“有計劃的商品廢止”,通過有意地制造部分低質量零件,縮短產品的生命周期來促進消費,在這種思想指導下生產出的單件家具系統必然是混亂而劣質的。系統設計的最終目的是提高全社會的物質生活水平,在思考單體家具這一系統時,也并沒有脫離社會這個大系統,系統設計十分鐘情于以廉價材料制造部件,工藝上也盡可能避免繁瑣,其希望通過高品質的平價產品來打通各階層間的壁壘,實現社會的平等統一,這種理念體現出濃烈的民主主義、理想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
漢斯·古格洛特在1959年設計的GS1076扶手椅,是將單件家具看作一個系統的典范,該扶手椅由威廉博芬格公司生產制造,整個結構可以拆分為鍍鉻金屬框架、梨木扶手、軟包坐墊和軟包靠背,各部件間由螺絲進行組裝連接。在扶手椅的裝卸性上,古格洛特綜合考慮了各方面的需求,部件材料要堅固耐用,連接結構要避免復雜,各部分比例要符合人體工程學,生產工藝要簡單,后期維護成本要盡可能低,這些因素都體現在這把扶手椅中。可拆卸式家具并不是在追求將產品碎片化,而是以實際設計需求為出發點,對產品結構進行最合理的優化。GS1076扶手椅在設計規劃方面體現出嚴謹的邏輯性,并沒有因為商業需求而放棄其他方面的原則,在滿足用戶舒適度的前提下實現了易于生產組裝,在外觀上呈現出理性的美感,各部件間比例恰當,以盡可能少的線條勾勒出座椅的形態,成為一款能夠代表系統設計的經典家具產品。
(三)考慮家具之間的位置關系
系統設計對產品的位置考慮是動態的,這種動態主要從兩方面來理解,一方面產品是需要在不同系統之間流動的,從生產到出售再到使用,需要考慮到產品在每一個環節中相互的位置關系。在家具的流動過程中,首先要解決的就是運輸問題,系統設計推崇家具部件擁有相對固定的模數關系,這使得家具的模塊化程度較高,可以擁有較為便捷的拆卸方式進行包裝,節省在貨倉中的堆放空間,實現較為高效的運輸;另一方面系統設計希望通過改變產品的位置關系使其實現彈性使用,滿足不同系統的需求,賦予產品在功能上的更多可能性。模塊化家具正是通過改變單體數量和位置來實現功能的轉化,這種設計方法不僅為廠家節約了生產成本,也使得使用者能夠直接參與到設計中來,根據自身的需求來確定家具間的位置關系,體會造物的樂趣。這種設計師提供“畫筆和畫板”,用戶來完成最終“畫作”的家具設計方法,也是目前實現用戶個性化需求的最優解。
烏爾姆凳是由烏爾姆學院的第一任校長馬克斯·比爾(Max Bill)為新成立的學院而設計的家具,它使用了廉價的材料和簡單的工藝進行生產,各部件之間均采用榫接這一接合方式,結構堅固且相對輕便,整體產品造型簡潔又處處體現出對細節的重視,圖1為產品形態圖。在用途方面,它不僅可以作為座椅家具,通過改變其位置關系,還可以當作邊桌、置物架或者運輸容器,如圖2、3、4。烏爾姆凳在十分簡單的結構下展現出異常豐富的功能潛力,在擴寬產品用途的同時,也給予使用者和家具產生更多交互的可能性,使用者可以根據不同場景需要對烏爾姆凳進行組合變換,并且這種組合變換是便捷易操作的,過于復雜的變換形式會極大降低了用戶的使用欲望,如今的模塊化家具設計也應當注意這一點,在用戶體驗和功能拓展間找到平衡點。
三、系統設計原則應用在家具上的優勢
(一)提升家具的實用性
家具作為社會物質存在中的一類,自誕生之初就是以實用性為根本屬性的,在任何時期,提升家具的實用性都是值得被設計師所特別關注的。而家具設計在實用性方面有兩個難點,一方面是藝術與實用的矛盾,另一方面是設計者難以滿足所有人的訴求。設計界對藝術和實用的爭論由來已久,設計師們一直在試圖協調二者的關系,但常常帶來的是混亂的結果,直到現代主義設計運動提出“形勢追隨功能”,奠定了工業設計以實用性為基礎的主論調,而烏爾姆學院更是將實用主義發揮到極致,堅定地以科學技術為基礎進行設計活動,系統設計正是遵循這一理念,擺脫了因過分重視藝術而帶來的諸多限制,才能將更多精力用于提升產品的實用性上。系統設計并非抹去藝術在設計中的存在,而是將其作為設計中的一個因素來考慮,以理性的態度來衡量各因素間的關系,美而實用的產品才是大眾所真正期盼的。系統設計通過對各因素間關系的思考,可以最大程度地實現產品功能上的普遍適用性。簡單地將各因素進行組合拼接是對資源的一種浪費,最終產品的整體性能應當大于各組成部分之和,這需要設計師協同各領域的專家,對各部分間關系進行總體性思考,將其在系統中進行協調融合。
系統設計強調設計是一種科學的規劃活動,并非個人情緒表達,其旨在通過設計來讓廣大社會民眾享受到高質量的工業產品,以此來提高民眾的生活水平。反觀如今的家具產業現狀,設計仍多以商業考慮為主,并沒有考慮到與社會發展的協調性,消費者更換家具常常并不是因為質量問題,而是因為家具流行趨勢變化要“趕時髦”而更換,造成資源的極大浪費。這些所謂的家具流行趨勢,就是以廠家為代表的大資本家傳達給消費者的,市面上幾種家具風格交替上位,呈現出混亂的發展局勢。家具產業要想真正緊跟時代步伐,并不僅僅是提升工廠的技術條件就可以完成的,同時需要的是一個能夠統領社會、消費者和廠家等各方面因素的設計思想來指導,從根本上來提升家具的實用價值,系統設計原則正與之相符。
(二)設計對象具有廣泛性
在工業革命前,設計對社會的參與度并不高,主要是為社會統治階層服務的,廣大社會民眾無法享受到設計服務。傳統家具設計毫無疑問就是為社會權貴而服務的,歐洲的巴洛克家具和中國的圈椅都只會出現在地主階級家中,因為要體現使用者的尊貴性。傳統家具常常結構復雜且工藝繁多,并不適用于現代工業生產,無法進行批量生產。伴隨著工業革命的興起,設計活動進入工業設計階段,這一時期的社會結構發生巨變,得益于工業發展帶來的生產力解放,社會物質資源達到前所未有的豐富,廣大民眾對生活用品也有了更高的要求,這也給設計的發展帶來了極大機遇。工業設計早期階段,工廠主們曾經嘗試通過工業手段批量生產“藝術雕花”,并將其粗暴地附著在家具表面,希望以此將藝術與工業直接進行拼接,提高產品的格調,然而最終民眾并不為此種劣質的設計買單,設計界對此也極為抵觸。這種設計思維的失敗,其根源在于資本家們并不是在為廣大民眾設計,而僅僅是為了提高家具的附加值,獲取更高的利潤,資本家們要求設計的服務對象是其本身,或者說要求產品是為利潤而設計。二十世紀初,現代主義設計運動開始興起,為設計界帶來了民主主義思想,使設計開始真正服務于廣大社會民眾,工業設計進入快速發展階段。
現代主義設計運動的成功表明,只有與民眾站到一起,才能取得民眾的認可,系統設計原則作為這一運動的成果之一,本身就帶有濃厚的民主主義思想,其本著為大眾服務的出發點,通過大工業生產將設計成果快速轉化傳播向全社會。系統設計將產品放到整個社會系統中考慮,要求產品具有普遍適用性,這正是傳統設計所欠缺的。這種適用性并不是代表產品平庸,系統設計認為一件真正優秀的產品應該既能出現在美術館中又能為廣大家庭的日常生活所使用。這種設計理念雖然并不以商業表現為出發點,但因其產品在各方面體現出的優異性往往能夠打動大眾,最終也能夠在市場方面有著不俗的表現。當代家具廠商應該更多地關注用戶的真正需求,商業設計只能帶來一時的虛假繁榮,優良設計帶來的出色產品力才能為企業帶來長遠口碑。
(三)與工業4.0趨勢相適應
根據德國學術界和產業界的定義,工業4.0是以智能制造為主導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旨在推動傳統制造業向智能化轉型,核心技術主要是信息通訊技術和信息物理系統,通過二者的配合使用,將生產中的制造、設計、銷售等信息進行智能化和數據化,最后產品生產可以達到快速、高效、個性的特點。毫無疑問,工業4.0已經是世界制造業的發展趨勢,家具產業作為傳統制造業,正處在探索轉型的階段,需要跟隨工業的發展趨勢完成產業升級。系統設計原則本身就是立足于現代工業生產的設計理論,其崇尚科學技術的特點與工業4.0有著天然的相適性,而工業4.0的技術能夠將生產中各環節的信息進行整合梳理,這正符合系統設計的需求。系統設計所構想的“整合紛亂的物質環境”,前提就是收集各方面的信息并將其進行系統化的整理,然而在傳統工業階段,受限于信息技術水平的落后,各方信息溝通困難且低效,這也影響到系統設計的實際應用效果。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看,工業4.0實現了系統設計所構想的工業模式:以信息為載體的高效、個性化生產模式。
家具作為人類社會生活中的基礎物品,在未來的發展趨勢中,不應局限于傳統設計思維的禁錮,應該主動與先進技術相融合,借助這一契機在龐大的社會關系中建立更多的聯系,這就要求家具設計師不能僅將目光放在家具領域內,而要對多種先進學科知識進行學習了解,為家具設計提供更多的可能性。當今智能家居的開發就是將家具作為家居環境的一個子系統,設計師連同工程師對整個家居系統進行設計考慮,利用5G信息技術將各子系統進行整合,實現室內空間的智能化,這證明家具行業能夠緊跟時代的發展趨勢,并且仍有很大的潛力待發掘。當代家具設計師應當重視這一時代機遇,將家具看作整個社會系統中的一部分,借助工業4.O帶來的先進技術條件,主動與其他領域進行融合,逐步擴大家具設計對社會建設的參與度。
結語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對生活品質要求越來越高,家具作為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方面,越來越成為人們生活品質好壞的重要標志。由此可見,家具與人類社會關系間的聯系將會越來越緊密,如何看待這些聯系是未來家具設計中的重要問題。設計的創造性可以理解為對核心關系的協調能力,家具的基本形態從誕生之初一直沿用至今,但其與周圍環境間的關系卻在不斷變化,這種關系因為具有一定復雜性而不容易被設計師所把握。而系統設計因其強烈的理性特征,可以提高整個設計過程的有序性,幫助設計師理解各部分間的聯系,同時推動家具產品與工業技術、市場營銷和社會文化等多種學科進行更多的溝通交流,突破學科本身的限制。烏爾姆時期的家具產品已經向我們展現出這一理論的驚人潛力,面對如今家具產業正值轉型升級這一重要節點,系統設計原則有望發揮出更大的作用,助力當代家具設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