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麗
(福建省福州金山小學,福建福州 350000)
從素質教育到新課程改革,再到新教材的推行,閱讀教學也有了全新的理念。目前,閱讀教學存在學生為閱讀而閱讀、教師就閱讀談閱讀、教學缺乏方法等問題。要想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教師必須注重調動學生閱讀的主動性,提升學生的想象力、思維力和創造力,系統地開展閱讀訓練。
思維導圖是一種可視化的思維工具。它結合左右腦及大腦皮層的呈現技巧,運用圖像、色彩、放射性線條、關鍵詞等要素,結合聯想發散等思維邏輯,展現思維過程。因此,思維導圖也被稱為“大腦的地圖”。思維導圖具有色彩鮮艷、圖文形象、邏輯明晰、聯想發散等特點,是符合學生思維發展規律的一種具體可操作的學習工具,能夠讓學生在知識學習中開闊視野。教師在閱讀教學中運用思維導圖,可以讓教學更有趣味,提高學生閱讀效率,促進學生語言思維的發展。由于思維導圖的結構及發散性特征,學生能夠在積極思考的過程中觸發靈感,在發散思維并聚合整理中不斷受到啟發,從而不斷發展自己的創造性思維,進而切實提升語言思維素養。下面本文結合思維導圖的特點,談談其在閱讀教學中的運用策略。
小學生更傾向于具象的、直觀的思維方式。對7~12 歲的兒童而言,色彩和圖像比文字生動得多。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思維導圖將文字變為有具象的、有色彩的、便于記憶的畫面,將復雜的、抽象的文本通過生動形象的形式展現在學生面前,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其探索新知識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例如,《童年的水墨畫》是統編版教材《語文》三年級下冊中的一首詩歌,其語言含蓄、浪漫,學生理解起來略有難度。比如,“像剛下水的鴨群,扇動翅膀拍水嬉戲”這一句中把一群小孩比作鴨群;還有“只見松林里一個個斗笠像蘑菇”一句中,“斗笠”“孩子”“蘑菇”多個意象重合,是學生理解的難點。預習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繪制思維導圖。果然,通過思維導圖,學生理解的差異展現了出來,有的學生把入水的孩子理解為水中嬉戲的鴨子,分不清是斗笠、孩子還是蘑菇。這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繪制的思維導圖來開展教學,在學生理解困難的地方進行著重講解,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理解與記憶緊密相關,記憶是理解的基礎(記憶能力強源自大腦善于建立有效信息鏈接,建立的鏈接越多,理解力越強,訓練記憶力是訓練閱讀理解力的基礎),它影響著閱讀的速度和效率。《童年的水墨畫》課后要求背誦《溪邊》,課上,教師借助思維導圖將學生學習的發現呈現在板書上,將山溪、垂柳、垂釣的人和上鉤的魚兒等事物板書于思維導圖的一條分支線上,并在山溪旁繪制出一條玉帶和一面鏡子,在釣竿上畫一只紅蜻蜓,在溪水上畫波紋和跳起的魚兒,并繪制出幾個音符代表孩子的笑聲。思維導圖將課文進行梳理和提煉并形象化地呈現,將圖像信息與文本融合,有利于學生將記憶內容點形成有聯系的記憶網絡。學生只要能想起其中一個關鍵信息點就能記憶起其他信息,若能持續訓練,記憶能力將得到提高。
思維導圖圖文結合的形象性,有利于學生記憶,而其內在邏輯具有上下一致、嚴謹周密等特點,還有助于學生整體把握文本內容,提升理解能力。例如,《花鐘》這篇課文第一自然段描寫了不同時間開放的不同花朵,第二自然段分析了花鐘形成的原因。教師設計的思維導圖中心圖為一個鐘表,時間刻度以太陽的東升西落示意,每個分支代表一個時刻,順時針將文中花朵開放的描述展現了出來(見圖1)。整個表盤,右邊為需要光照開放的花,左邊為適應低溫、濕度而開放的花,通過圖示,展示了影響花朵開放的原因,同時結合文本,以曇花為例,形象展示了光照、溫度、潮濕及昆蟲活動對開放時間的影響。借助教師精心設計的思維導圖,學生深刻理解了花鐘的含義。

圖1
輸出是高效閱讀的終極目標,思維導圖是閱讀輸出的一種方式,能促進學生語言思維的發展與創新。《兒童思維發展》中指出,閱讀理解可分詞匯提取、命題合成、命題整合、正文構形四個部分。詞匯提取是指在閱讀中,從記憶中提取相關信息理解詞語意思的過程;命題合成與命題整合就是在閱讀過程中,將信息歸類整合;正文構形是學生根據閱讀的內容與閱讀經驗相鏈接,進行分析、推理的過程[1]。因此,理解就是學生對文本信息進行收集、加工、處理的過程,并與已知知識和已獲經驗進行聯結。思維導圖能將閱讀理解的這一過程視覺化呈現。
預測是一種閱讀策略,是根據故事發展變化的規律,對未知的章節和內容進行推知和判斷。因此,預測的關鍵,一是發現規律,二是調動體驗推斷。例如,《胡蘿卜先生的長胡子》這篇課文是三年級上冊預測單元的一篇自讀課文。課堂上,教師可以思維導圖為輔助閱讀教學的工具,呈現如何進行預測的思考過程,更好地指導學生進行預測。在繪制導圖的過程中,學生借助導圖提煉關鍵詞,能更迅速地找出故事關鍵信息:小男孩,放風箏,風箏線短,剪了長胡子放風箏;鳥太太,晾尿布,沒有繩子,剪了長胡子晾尿布。各分支結構上下對應,清晰地呈現出故事的發展規律,即“誰—做什么—缺了什么—用長胡子做了什么”。在此規律基礎上,學生順著故事情節去猜想,在思維導圖線性結構及圖像的刺激下,調動生活經驗和閱讀體驗展開聯想。有的學生說,小兔的衣服破了,媽媽剪了一段胡子來縫補,衣服還帶著淡淡的胡蘿卜清香呢;還有的學生說,胡蘿卜先生在河邊遇到小貓,魚竿線不夠長,剪了一段胡子當魚線,魚兒聞到胡子的果醬香都紛紛上鉤啦……
教學中,教師借助思維導圖的發散性和聚合整理的特點帶領學生進行閱讀訓練,引導學生進行閱讀理解、預測分析、比較推理,不僅提高了學生分析處理文本信息的能力,還悄然改變了學生的閱讀狀態,有效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提升了學生的聯想及創新能力,真正實現了讓學生敢說、會說、能說。
綜上所述,思維導圖是一種簡單有效又有趣的教學工具。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借助思維導圖能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學生記憶力、理解力、思維邏輯力、創新力及遷移力的提升。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從實際出發,正確、科學地使用思維導圖,積極探索切實有效的教學方法,在提升學生閱讀效率的同時,發展學生的語言與思維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