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秋香
(福建省廈門市江頭第三小學,福建廈門 361000)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首次出現“復述”一詞是在第一學段的目標與內容的“口語交際”部分:“聽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復述大意和自己感興趣的情節。”統編版教材在低年級階段非常重視對復述能力的培養,要求學生復述的篇目高達21 篇,其中一年級下冊3 篇,二年級上冊7 篇,二年級下冊11 篇。
為激發低年級學生的復述興趣,培養其復述能力,降低復述難度,統編版教材在很多課后題中設計了復述支架:有圖畫類支架,如插圖、思維導圖;有信息類支架,如關鍵詞、關鍵句;有問題類支架,如提問題;還有范例類支架,等等。低年級復述支架的編排體系充分體現了低年級復述能力培養的層級。
復述形式由“讀”到“說”,再到“講”,最后到“演”,復述層級由淺入深,符合低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及教學規律,可以為中、高年級更高形式的復述打下扎實的基礎。
讀:第二冊《要下雨了》課后題畫了一條小兔子回家的道路,路上有一系列關鍵詞,如山坡等,題目只要求學生讀一讀、記一記這些關鍵詞。該題的設計為低年級學生復述故事拉開了序幕。
說:第二冊第21 課《小壁虎借尾巴》課后題要求“說說小壁虎都找誰借過尾巴,結果怎么樣?”說也是復述的一種方式,比讀的要求更高,但比講的要求簡略。
講:第三冊第5 課《玲玲的畫》提出“試著用上得意、傷心、滿意”這三個詞來講講這個故事。這是小學階段第一次正式向學生提出復述故事的要求。
演:第四冊21 課《青蛙賣泥塘》要求學生分角色演一演。分角色演一演是復述的高級形式,所以該課的復述是為中、高年級的詳細復述和創造性復述奠定基礎。
低年級統編版教材課后的復述支架大多以故事或事件的線索呈現,且復述線索隨著學生年級的升高、文本情節的曲折,呈現由少到多的趨勢。
低年級前三冊教材的復述線索比較單一,線索或是人物心情,或是人物神態,或是事件地點,或是事情時間。比如,第三冊《玲玲的畫》一文要求學生“試著用上得意、傷心、滿意”這三個表示心情的詞語講一講這個故事,本文提供的復述支架是主人公的心情。
到了第四冊的后半部分,復述線索開始呈現多元化。二年級下冊14 課《小馬過河》中多種線索交替出現,復述支架提供的關鍵詞有表示地點的詞語“柵欄”等,有表示動作的詞語“擋住”等,有表示神態的詞語“為難”等。多種線索講述故事,能讓學生的復述變得更加完整,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復述能力。
低年級統編版教材課后題大多體現了復述方法的指導,且復述支架的指導由扶到放,由問題類支架代替原先具體的圖畫類支架[1]。
扶:低年級學生剛剛學習復述,需要教師提供一定的復述支架,“扶”著他們。因此,第二冊和第三冊課后大多要求運用復述支架復述指定的內容。
放:當學生經過二到三個學期的學習后,對復述有了初步感受,掌握了一定的復述方法。此時,教師可以適當放手,讓學生試著運用相應的方法進行復述。第四冊第11 課《我是一只小蟲子》的復述支架是“小蟲子的生活有意思嗎?和同學交流你感興趣的部分”。問題支架提示學生可以自主選擇感興趣的部分進行復述,也可以運用自己喜歡的復述支架進行復述。
低年級主要是簡要復述,中年級是詳細復述,高年級則是創造性復述。低年級統編版教材課后復述支架在編排上充分體現了復述內容在學段上的無痕銜接。
泛:根據一年級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第一、二、三冊基本上要求學生根據提供的復述支架把故事或事件簡單地說出來。
詳:到了第四冊,復述要求相應提高了,復述的內容由原來的寬泛逐漸變為清晰、詳細。比如,《鄧小平爺爺植樹》一課要求學生借助插圖說一說鄧小平爺爺植樹的情景。此后的文本依然要求學生借助支架進行復述,但內容更為具體,為中年級的詳細復述做好了鋪墊。
小學低年級的課后練習題提供了各種各樣的復述支架,教師應將其轉化成課堂問題,讓復述支架貫穿課堂始終,從而更好地提升學生的復述能力。
例如,《羿射九日》要求學生運用表格支架講一講這個故事。圍繞課后提供的支架,教師可以大膽進行轉化。第一,看課題,讓學生質疑問難。學生提出的問題正是表格中的三個關鍵詞“起因、經過、結果”,從而厘清故事復述的方向。第二,看表格,簡要說說故事的主要內容,目的是讓學生掌握故事的復述框架。第三,看表格中的三個環節,不斷追問,引導學生復述精妙的片段,讓學生帶著問題讀課文、找答案。第四,看表格,讓學生在頭腦中完善畫面,再次復述,感受神話故事的神奇。
低年級統編版教材出現的復述支架形式多樣,但有些復述支架不夠完善,需要教師進一步優化,使其更符合低年級學生的語言學習特點,從而提高其復述能力。
比如,《蜘蛛開店》的課后題提供的復述支架是一幅精美的思維導圖,要求學生根據思維導圖講故事。但僅憑思維導圖上“賣口罩”等六個關鍵詞,很多低年級學生不能完整地復述整個故事。
根據故事的內容,教師可以進一步優化復述支架,在思維導圖的三條分支上再提供一些關鍵詞(見圖1),這樣就能使復述更加完整、具體。

圖1
引導低年級學生進行復述時,如果文本故事比較簡練、線索比較明顯,教師可以使用單一的復述支架;如果文本篇幅較長、枝節較多,教師便需要提供更加詳細的復述支架,需要配合使用多種支架。低年級的課后練習題基本只提供了一種復述支架,為培養學生的復述能力,當學生復述遇到困難時,教師應及時補充其他復述支架,有效幫助學生完成復述任務。
復述支架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主要內容,厘清課文脈絡,但復述支架如果每一次都直面學生,可能會使學生產生審美疲勞,降低復述興趣。復述支架的呈現應體現一個“巧”字。
總之,復述是一種建立在聽和看基礎上的能力。復述能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為寫話和寫作文打好基礎。教師要認真解讀統編版教材及課后習題,根據低年級教材復述要求及復述支架的編排特點,用好復述支架,培養學生的復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