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珠
(福建省寧德師院附小,福建寧德 352000)
課堂教學評價是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對客體對象進行的評價,評價范圍包括“教”與“學”兩個方面。這是促進學生全面成長、教師專業發展,以及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的關鍵手段。小學數學教師要認識到課堂教學評價功能和教育目標是一致的,從學生視角優化課堂教學評價環節,關注他們在課堂學習中的動態變化,促進學生自主學習,使其獲得進一步發展。
第一,感覺型。教師對課堂教學常常以主觀感受為主要評價依據,評價結果通常較為模糊,習慣采用“感覺很差”“沒有亮點”“感覺不錯”等定性語言展開評價,沒有以教師基本素養的高度、教學過程是否流暢、學生主體的參與程度及現代教育技術的使用情況等為評價的主要依據。第二,比較型。一些教師簡單地以排序、比較等方式對結果優劣進行區分,尤其是在教學評比、同課異構等形式的小學數學課堂上,通常利用簡單的總分對本節課的教學情況展開評價,把分數當作排序和評價的主要依據,忽略了一節成功的課不能只看教師的教,還要看學生的學。第三,結果型。部分教師在課堂教學評價環節,經常以學生的知識與技能是否達成既定目標為唯一的評價標準,甚至直接利用課后測試結果進行評價,而且測試內容往往局限于本節課涉及的知識和技能[1]。
基于學生視角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評價,應以《義
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為依據,出發點是教學目標的達成情況,從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展開客觀、公正的評價,并堅持定量評價和定性評價相結合。具體來說,教師可以從以下三個維度進行。
其一,學生學習的參與程度,包括全體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積極主動性,能否一直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注意力是否專注、投入;學生是否可以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質疑問難,積極發表個人意見;學生的學習方式是否多元化,如獨立思考、合作探討、動手實踐與理性思辨等。
其二,知識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包括考查學生獲取知識、掌握技能的態度是被動還是主動,以及對知識、技能的掌握程度,可以通過定量檢測、課堂觀察等方式來評價;關注不同層次學生的差異化發展,是否做到因材施教,兼顧全班學生。
其三,方法和能力的發展情況,包括學生獨立面對新知識和技能時,能否借助學習經驗與積累通過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等方式來習得。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習目標不僅是教學的出發點,還是教學的歸宿,更是進行課堂教學評價的關鍵性指標。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緊緊圍繞如何達成學習目標來開展教學評價活動。在蘇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7 單元“分數的初步認識(二)”中“認識一個整體的幾分之一”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具體內容設置三個學習目標:(1)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進一步認識分數,知道把一些物體看作一個整體,將其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表示這個整體的幾分之一;(2)讓學生在學習用分數描述簡單生活現象及相關數量關系的過程中,進一步培養抽象、概括能力,提升用數表達和交流信息的能力;(3)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分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了解分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感受分數的意義和價值。而在基于學生視角進行課堂教學評價時,小學數學教師應根據學習目標的適切性、課堂上能否體現學習目標、是否有針對學習目標的評價三項內容展開評價。
學習目標的適切性主要包括《課程標準》、教材內容和學生主體等的適切性,而《課程標準》就是教師設計課堂教學目標的基本依據,教材則是設計學習目標的主要依據。此外,教師還要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與認知規律靈活制訂學習目標,真正滿足他們的實際學習需求,這樣才能有效提升教師制訂學習目標的準確度。此外,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適當地體現學習目標,不僅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熱情,還要讓學生了解本節課的主要學習內容,使其帶著目標進行學習。當然,教師也可以不展示所有學習目標,不過在新課導入環節可以這樣設計導語:“同學們,大家之前學習過認識一個物體的幾分之一,現在要學習的是認識一個整體的幾分之一。”這樣便能說明本節課的學習目標之一,讓學生初步了解新課學習內容。
學習任務指的是在課堂教學中,為實現學習目標,教師所提出的不同層次的要求,同樣是對課堂教學效果進行評價的關鍵依據。例如,在教學“認識一個整體的幾分之一”一課時,教師在新知講授環節可以設計下面三個學習任務:(1)表示一盤蘋果的,這盤蘋果的數量從4 個到6 個,再到8 個、10 個;(2)將12 個蘋果裝到一個盤中后,平均分成2 份、3 份、4 份和6 份,并表示出每份是幾個,即這盤蘋果的幾分之一;(3)嘗試把12 個蘋果平均分,每份分別是這些蘋果的幾分之幾。在課堂觀察過程中,教師可以從學生參與度、學生學習狀態、學習任務完成情況三個方面進行評價。
針對上面的三個學習任務,幾乎每位學生都可以認真完成,參與程度相當高。同時,在學習狀態評價方面,良好的學習狀態表現為注意力高度集中,情緒飽滿、積極,主動思考;不良的學習狀態則表現為走神、注意力不集中,做小動作、被動思考、情緒消極等。此外,學習任務的設計雖然面向所有學生,但是也存在層次性,其中任務(1)完成度最高,其次是任務(2),任務(3)完成度最低。
學習結果作為學習帶來的可遷移、持久性的變化,同樣是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評價效果的一個關鍵性依據。評價一節好課的標準有很多,其中在一節課中,學生的學習是最有意義的:首先,是他們學習到的新數學知識;其次,是鍛煉學生的數學能力;最后,是他們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產生積極、良好的情感體驗,使其產生持續學習的強烈欲望與要求,從而更加主動地投入學習活動。在這里,我們把學習結果分成五大類,分別是言語信息、智慧技能、認知策略、動作技能與學習態度。而在我國教育領域中,則通常從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三個維度對學習結果進行評價。教師在“認識一個整體的幾分之一”的課堂教學中,可以把這三個維度分別對應三個學習結果,并制成表1,以進行課堂觀察。

表1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從學生視角設計教學評價是對《課程標準》的真正落實與貫徹實施。這樣,教師能夠更好地了解學生,有的放矢地改進教學方法,更重要的是能夠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使其充分認識到自己的不足與長處,最終促進他們全面發展與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