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慧
[安徽省阜陽市臨泉縣城關中心學校(阜臨小學),安徽阜陽 236400]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強調,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重視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正確導向,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能夠構建探究性語文課堂,讓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獲得良好的閱讀和學習體驗。在科學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信息技術開始被人們引入教育領域,信息技術支持下的多媒體以其聲音、圖像、文字并存一體的優勢,受到了師生的青睞。在語文教學中,教師運用多媒體能夠將抽象的知識形象化,為學生學習語文營造良好的氛圍,從而提升語文課堂教學的魅力、生命力和活力。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第一動力。為此,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將信息技術引入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能夠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1]。比如,部編版語文三年級上冊《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領悟課文的思想精髓,并根據作者的寫作方法進行仿寫,在作者思想情感的引領下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結合單元教學目標,教師以賣火柴的小女孩的幸福為研究重點,提出框架問題,將班級學生分成四個小組,布置小組合作學習任務:①觀看《賣火柴的小女孩》的動畫片;②結合課文體會小女孩的悲慘故事,學習作者基于想象的寫作手法,并回答課后的問題;③學習作者的寫作手法,結合社會背景改編童話《賣火柴的小女孩》,并進行小組交流,制作墻報;④每個小組的成員至少閱讀一篇童話故事,并根據對童話故事的分析制作相應的幻燈片;⑤根據“幸福”這個詞所引出的單元性問題進行社會調查采訪,撰寫調查報告。這樣的教學方式使得學生的多方面能力均得到鍛煉,充分提升了學生的學習習作水平和想象力,并讓學生認識到要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注重采取有效的方式引發學生的情感,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將抽象的知識形象地展示出來,從而突破學生學習的重難點,進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達到理想的課堂教學效果。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創設更多可以直觀感受的情境,在活躍課堂氛圍的同時,提升語文教學效果。例如,在講解《燕子》這篇課文時,在簡單講述課文的大致內容后,教師利用多媒體設備展示了一幅和燕子相關的圖片,對照課文中“一身烏黑發亮的羽毛”的描述,利用鼠標在圖片中燕子的“羽毛”處打圈。在閱讀到“那剪刀似的尾巴”描述時,教師使用鼠標點擊課件上“尾巴”這個詞語,這個時候燕子的尾巴就會動起來。之后,教師將圖片中燕子的尾巴放大,讓學生觀察。在仔細觀察和思考后,學生發現燕子的尾巴和剪刀十分類似,體會到這個比喻的貼切性,從而突破比喻句學習的難點。
多媒體設備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能夠更加逼真地展現教學內容,從而使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更加具有感染力和生命力。例如,在教學部編版小學語文《飛奪瀘定橋》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飛奪瀘定橋的動態化畫面,讓學生一邊欣賞畫面一邊閱讀,并尋找飛奪瀘定橋的原因。從字面上來看,“飛”主要是指爭搶時間的速度快,即在敵人救援到來前趕到瀘定橋;“奪”是指攻天險,不管環境多么惡劣,實施起來多么困難,都必須沖破槍林彈雨消滅敵人。這樣,學生深刻地了解到紅軍戰士抵抗敵人的艱難困苦,并深深地被紅軍革命精神感染,也懂得了當前生活的來之不易。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準確把握和預測學生學習中的難點,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選擇有效的教學方式。將信息技術引入語文教學中,能夠將各科知識聯系在一起,增強語文課堂教學的啟發性,突破課堂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例如,在教學《詹天佑》一文時,教師預測“‘人字形’線路能夠使火車爬上陡坡”是學生理解的難點。教師借助多媒體技術設計了課件“八達嶺的‘人字形’線路和崎嶇蜿蜒的盤山道路”。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首先讓學生觀察火車沿著“人字形”鐵路上坡的基本狀態,并讓學生思考火車是怎樣爬上陡坡的,之后提出問題:“火車為什么必須沿著‘人字形’的線路才能夠爬上坡?”在問題提出后,學生感到困惑。之后,教師向學生展示課件(見圖1),講解:“經過此路段的早期列車都有前后兩個車頭,首先北行列車從①進入②,也就是青龍橋站,然后車頭變車尾,車尾變車頭,倒著駛入③。走‘人字形’鐵路可以避免開鑿隧道。”在整合的過程中,教師將抽象化為具體、將難以理解或難以解答的內容通過多媒體課件直觀展現出來,深化了學生對問題的認識。

圖1 “人字形”鐵路線路設計圖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化,小學語文課程教學更加關注學生的綜合性學習,即在語文學科教學的過程中注重實現語文學科和其他學科的關聯,加強對學生學習過程的關注,從而更好地開發學生的創造性潛能,提升學生學習和應用知識的能力[2]。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將語文教學和其他學科關聯在一起。
依據綜合性語文學習的基本要求,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引領學生將學習內容轉化為各種有價值的問題,并借助信息技術將問題展示出來。比如,在教學部編版小學語文《狼》后,教師組織學生開展關于這節課的綜合性學習,將探究問題細化,即“你掌握了多少含有狼字的成語?”“你能分析這些成語的感情色彩嗎?”“你會講出一個到兩個有關狼的故事嗎?這些問題充分調動了學生參與語文綜合學習的積極性,學生在認識到維護生態平衡、保護動物重要性的同時,感受到了語文學習的獨有魅力。
網絡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手段,在借助網絡開展教學活動時,教師要著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例如,在教學《記承天詩夜游》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即讓學生自題自畫,每個人畫一張承天詩夜游圖片,之后讓學生之間交換圖片,互相欣賞圖畫。這不僅能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還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科學合理地使用信息技術能夠提升語文課堂教學成效,密切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激發學生語文學習積極性,使學生自覺深入課文內容的學習中,啟發學生的學習思維,從而更好地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