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向陽
[摘 要]高校思政課的實踐教學和理論教學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其實踐教學的有效開展對高校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培養有擔當有作為的新時代大學生有著重要意義。其實踐教學要取得實效,必須把握好課外實踐與課內實踐的結合、校內資源和校外資源的整合、理論學習與社會實踐的融合、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耦合、規范化教學與自主性評價的契合,以呼應時代要求,服務好大學生成長成才。
[關鍵詞]新時代;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21)08-0029-04
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馬克思主義是在實踐中形成并不斷發展的,要高度重視思政課的實踐性,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在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中,教育引導學生把人生抱負落實到腳踏實地的實際行動中來”[1]。高校思政課(即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要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其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缺一不可,兩者必須相輔相成,發揮好各自的特色和功能。
理論聯系實際是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把實踐教學作為思政課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是要通過實踐教學這一重要渠道來培養師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良好學風。規范有效的實踐教學不僅有助于思政課教師提高教學水平、增強科研能力、提升教學效果,更重要的是能幫助學生學以致用、增長知識見識、培養奮斗精神、增強認識社會和服務社會的能力。馬克思指出:“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2]理論必須和實踐結合,才能形成對世界進行物質改造的巨大力量。大學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是將來改變世界的中堅力量,而要改變世界,“仰望星空”的理想信念和“腳踏實地”的埋頭苦干缺一不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須正視實踐教學在大學生成長道路上的巨大作用,積極探索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新思路、新方法。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大學生面對的國際國內環境都較過去有了很大的改變,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會信息化深入發展,大學生接觸社會、了解社會、服務社會的途徑更加多樣。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環節的實踐教學,必須緊跟時代發展形勢,貼近學生,積極求新求變,努力把握好以下“五個合”,以充分發揮思政課“鑄魂育人”的關鍵作用。
一、把握好課外實踐與課內實踐的結合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實踐是人能動地改造外部世界和人自身的物質性活動,它包括相互滲透的三種形式,即改造自然界的實踐、改造社會的實踐和改造人自身的實踐。因此,思政課的實踐,不僅包括師生走出課堂,參與改造自然或社會的如勞動、調研、實習等實踐活動,也應該包括師生在課堂內通過參與辯論、模擬、觀摩等教學環節,使自身思想水平得到提升的實踐活動。來自教育教學一線的思政工作者們也有這樣的共識,他們認為:實踐的本質就是實踐主體的親身參與,凡是學生作為主體積極主動、親身參與的教學活動,都可以稱之為實踐教學。把握和判定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教學的標準,主要不是看教學場所是否“在社會”,而是看教學內容、教學方式途徑是否具有“實踐性”[3]。“廣義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是指除了進行理論教學之外的所有與實踐相關的教學方式,它既可以體現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堂教學之中,更多的是體現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堂教學之外。”[4]這些對思政課實踐教學內涵的精準概括,很好地界定了實踐教學的范圍,為高校開展好思政課實踐教學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課外實踐和課內實踐的結合,可以互相取長補短,發揮好各自在實踐教學中的優勢。課外實踐的主要形式是社會調研、參觀考察、生產實習、志愿服務等,學生走出課堂、走出校門,去了解社會、親近自然,形成感性認識,加深情感體驗,增強了思政課的親和力與感染力。但是由于當前多數高校的思政課采用大班教學,課外實踐的組織相對困難,加上實踐課時不足、教學經費欠缺、相關單位接待能力弱、學生安全缺乏保障等原因,課外實踐容易流于形式、“蜻蜓點水”,收不到應有的成效。課內實踐的主要形式有辯論、小組討論、案例分析、教學輔助資料的學習觀摩等。在課堂這個共同的時空里,師生充分交流、暢所欲言,學生在與老師、同學你來我往的思想碰撞中激發學習興趣,增強學習動力。但課內實踐的不足之處也很明顯:學生接觸不到社會,不能獲得第一手的、直觀的、感性的認知,其組織能力、溝通能力和動手能力得不到相應鍛煉,其實踐教學效果大打折扣。因此,課外實踐和課內實踐必須有機結合、優勢互補,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校所在地的實際情況,合理安排好課內實踐與課外實踐的比例和形式,既不能因為怕出事、怕麻煩而把思政課的實踐教學局限在課堂里或校門內,也不能把實踐教學簡單地理解為“社會實踐教學”而忽略了課堂內教學方法的創新和學生主體性的發揮。
無疑,課外實踐的體驗感更真實、更強烈,對學生能力的要求更高,教學效果也更好,對于大學生來講具有更大的吸引力。高校領導和相關部門應該在師資、經費、管理乃至評價體系等方面有所思考、有所作為,創造更多的機會,讓高校師生走出課堂,走出校門,走到廣闊的天地中去,走到工農群眾中去。
二、把握好校內資源與校外資源的整合
與理論課教學不同的是,實踐教學不僅需要更多更有效的資源,也需要對資源進行更合理的配置以取得最大效益。“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實踐教學環節的實施是一項系統工程,僅靠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單位掌握的有限資源和任課教師微薄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它需要校內外多種教育力量和實踐教學資源的協同作用才能完成。”[5]對資源的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可以節約實踐教學成本,形成教學合力,達到1+1>2的效果。
一是整合師資力量。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思政課教師是給學生以人生啟迪、智慧光芒、精神力量的主力軍。當前全國各高校都在全力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在此背景下,高校每位教職員工都同樣承擔著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務,特別是輔導員和班主任,不僅在學習上還在生活和思想上對大學生進行全方位的關注和關心,更容易得到學生的信任,他們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往往能發揮思政課教師發揮不了的作用。學校也可以在社會上聘請英雄模范人物、社會杰出人士、創新創業先鋒等作為大學生的校外導師,讓學生分享他們的奮斗歷程,加深對人生的思考和理解。整合師資力量,高校要“配齊建強思政課專職教師隊伍,建設專職為主、專兼結合、數量充足、素質優良的思政課教師隊伍”[6],實現全員育人。
二是整合部門資源。可通過多部門的合作來整合全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學資源。比如,馬克思主義學院可以與教務處實踐教學科、校團委聯合組織大學生思政課的社會實踐,由校團委負責組織實踐團隊、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負責實踐指導、教務處負責實踐成果審核,把馬克思主義學院的教學優勢、教務處的管理優勢、校團委的組織優勢結合起來,在實踐選題、團隊組合、考察調研、評獎評優等方面互享互通,使大學生思政課實踐教學組織更有力、指導更集中、管理更科學,既能節約資源,又能集思廣益。
三是整合社會資源。各高校要對所在地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學校各專業的實踐實驗場所、政府相關部門和企事業單位等進行對接、合作,努力拓展實踐教學場所,增加學生實踐機會,做到專業資源與思政資源共享、校內資源與校外資源共享、政府資源與企業資源共享;同時也要積極引導大學生利用所學,助力企事業單位發展,形成實踐雙方的良性互動,促進共享共贏。
當前,手機、網絡在高校師生中的普及,為思政課實踐教學資源整合提供了基礎條件,高校可以通過思政工作群、微信公眾號等進行組織聯絡,實現資源共享,不斷加強思政課教育教學的影響力和滲透力。
三、把握好理論學習與社會實踐的融合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分為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兩部分,這兩部分需要密切聯系、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理論來自實踐,還要回到實踐中去接受檢驗,實踐也要緊跟理論創新的步伐。高校思政課教師在課堂上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和黨的創新理論及時準確地傳達給學生,同時要通過實踐教學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和黨的創新理論。無論是課內實踐的主題,還是課外實踐的內容,都要圍繞著思政教學大綱所要求掌握的知識點展開,不能彼此脫節,避免完成任務式的、形式主義的實踐。
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開展對思政課教師有很高的要求。“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教學,就是指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指導下,以思想政治理論課理論知識為依托,通過學生對社會實際生活的直接參與和體驗,使其主觀世界得到感性的再教育和主體能力得以優化的過程。”[7]“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關鍵在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1]思政課教師的指導作用在實踐教學的開展中必不可少,高校的思政課教師必須有較高的理論素養和較強的指導實踐的能力,能做理論聯系實際的表率。一方面,教師要加強理論學習,沉下心來讀原著、學原文、悟原理,學深悟透馬克思主義的經典著作,認真研究21世紀的馬克思主義,深入了解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做到學、思、用貫通和知、信、行統一。另一方面,思政課教師要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學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標準(2019年版)》中要求:“學校在保障學院正常辦公經費的基礎上,按在校生總數每生每年不低于20元的標準提取專項經費,用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學術交流、實踐研修等,并隨著學校經費的增長逐年增加。專項經費安排使用明確,專款專用。”這從制度上保證了思政課教師社會實踐活動的正常開展。教師通過深入實踐,先行、先看、先悟,然后有針對性地組織開展實踐教學,切實發揮好教師的指導作用。
從學生層面來講,理論學習與社會實踐也必須融合起來。大學生一方面要通過理論學習,樹立起崇高信仰和遠大理想,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另一方面要通過社會實踐,錘煉意志品質,培養能吃苦、有擔當的精神,擔負起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把愛國情、強國志融入報國行中去。
四、把握好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耦合
高校思政課程作為公共必修課,大學本科階段開設形勢與政策、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等五門課程,研究生階段開設自然辯證法概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研究、馬克思主義與社會科學方法論、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經典著作、中國馬克思主義與當代等五門課程。高校課程思政是指在思政課程以外的各專業課程中,發掘該課程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把理想信念、愛國主義、民族情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青年人的使命擔當……融入專業課程的教育教學中,比如可在醫學院校的專業教學中引入道德倫理、人文情懷、辯證唯物主義等知識,在外國語學院的專業教學中融入民族復興、人類命運共同體等內容。“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從高等教育‘育人本質要求出發,從國家意識形態戰略高度出發,不能就‘思政課談‘思政課建設……深入發掘各類課程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資源,發揮所有課程育人功能,落實所有教師育人職責。”[8]“課程思政實質是一種課程觀,不是增開一門課,也不是增設一項活動,而是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課程教學和改革的各環節、各方面,實現立德樹人潤物無聲。”[8]可見,課程思政的目標不僅要把學生培養成各行各業的行家,更要把學生培養成具有家國情懷、使命擔當的建設者。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全國高校思政工作會議上要求:“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9]“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9]。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理念是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態勢,這對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關系大學生成長,關系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是每個教育工作者的責任義務,也是全社會的責任義務。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的耦合,回應了時代呼喚,大家要同心協力,把“三全”育人思想深入持久地貫徹下去。
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耦合與思政教學資源的整合是一致的。尤其是課程思政,更需要頂層設計,全面謀劃,既要形成共識,又要差異化發展,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要積極行動起來。思政課的實踐教學如果可以借助與專業課程實踐實習同向同行的力量,其教學效果定會更加明顯。
五、把握好規范化教學與自主性評價的契合
與思政課理論教學不同的是,當前全國各高校的實踐教學由于沒有統編教材、沒有固定的教學模式,加上大班授課、經費不足、學生安全等原因,實踐教學無論在內容上還是形式上都存在不確定性和隨意性。其實,對于高校實踐教學的開展,教育部早有明確的指導意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05方案”指出:“要加強實踐教學。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所有課程都要加強實踐環節。要建立和完善實踐教學保障機制,探索實踐育人的長效機制。圍繞教學目標,制定大綱,規定學時,提供必要經費。加強組織和管理,把實踐教學與社會調查、志愿服務、公益活動、專業課實習等結合起來,引導大學生走出校門,到基層去,到工農群眾中去。要通過形式多樣的實踐教學活動,提高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和觀察分析社會現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學的效果。”[10]2011年,教育部進一步明確要求:“實踐教學納入教學計劃,落實學分(本科2學分,專科1學分)、教學內容、指導教師和專項經費。”[11]可見,教育部已經提出了思政課實踐教學的保障機制、長效機制、教學計劃、學分、成績評定等規范化的要求。高校相關部門和教學單位要根據教育部相關文件精神,召開聯席會議,共同出臺細則,全面加強對思政課實踐教學的組織和管理,做到有教學大綱,有集體備課,有實踐主題,有教師指導,有總結交流,有資金支持,有結果評價,有效果反饋。只有加強對實踐教學的規范化、體系化建設,才能保證師生全員全程參與,從而促進實踐教學的有效開展,提升實踐教學的質量和效益,更好地引導思政課程建設的改革與發展。
實踐教學要形成規范完整的體系,必須涵蓋教學評價。實踐教學形式多樣,學生所完成的成果不盡相同,辯論、討論、調查報告等不像理論課考試有客觀的成績評定標準,其成績評定往往是見仁見智。一直以來,思政教育工作者從未停止過對思政課實踐教學評價機制、評價體系等方面的研究,他們從不同的角度出發,設計了包括數個一級指標、數十個二級指標的較為復雜的評價體系,但其實際操作效果卻不甚理想,過于刻板、精確化的評價體系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師的工作量,一一對應的指標要求也限制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針對這一問題,教育部明確:“學生既可通過參加教師統一組織的實踐教學獲得相應學分,也可通過提交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學習相關的實踐成果申請獲得相應學分。”[12]這里的要求比較簡單,表述也不復雜,恰恰為實踐教學的評價提供了自主性的操作空間。我們認為,只要大學生在思政課實踐教學中能夠積極參與、親力親為,達到了知行合一,有情感收獲,有思想進步,有能力提升,實現了既定的實踐目標,就可以獲得良好的實踐成績。
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要求:“要高度重視思政課的實踐性,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在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中,教育引導學生把人生抱負落實到腳踏實地的實際行動中來,把學習奮斗的具體目標同民族復興的偉大目標結合起來,立鴻鵠志,做奮斗者。”[1]思政課實踐教學是聯系這兩大課堂的橋梁和紐帶,推動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改革與創新,是時代要求,更是思政工作者的任務和使命。
[ 參 考 文 獻 ]
[1] 習近平.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J].當代廣西,2020(17):4-7.
[2]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6.
[3] 郭華鴻.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內涵及其體系建構[J].高教論壇,2010(8):40-42.
[4] 何宏成.淺論我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教學[J].徐州教育學院學報,2007(4):75-78.
[5] 汪洪,葉芃,張文學.論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資源的整合與利用[J].高等教育研究,2008(11):84-87.
[6] 《人民日報》評論員.黨的領導是思政課建設根本保證:論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政課教師座談會上重要講話[N].人民日報,2019-03-22(1).
[7] 李瑞清.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內涵及特征探討[J].內蒙古財經學院學報(綜合版),2008(6):31-34.
[8] 高德毅,宗愛東.課程思政:有效發揮課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選擇[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7(1):31-34.
[9] 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 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01).
[10] 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中共中央宣傳部 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EB/OL].[2020-05-26].http://www.moe.gov.cn/s78/A13/sks_left/s6387/moe_772/tnull_9310.html.
[11] 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標準(暫行)》的通知[EB/OL].[2020-05-26].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moe_772/201101/t20110119
_114966.html.
[12] 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基本要求》的通知[EB/OL].[2020-05-26].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moe_772/201804/t20180424_334099.html?from=timeline.
[責任編輯:龐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