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明慧 胡雄海 劉麗 蔡齊榮 任艷
[摘 要]大類招生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同時也對學生專業教育、日常事務工作管理造成影響,尤以學風建設最為明顯。在此背景下,高校應積極尋求新時代高校學風建設培養模式,分析計算機學院辦學模式下學風建設存在的問題,結合工作情況,構建了“5+2”本科學生學風建設培養模式,并將該模式融入日常教學與學生工作管理中,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提升人才全方位發展水平,構建良好學風。
[關鍵詞]學風建設;班級管理;大類招生
[中圖分類號] G64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21)08-0141-04
大類招生的培養模式在擴展專業口徑、增強專業基礎、培養復合型及創新型人才方面有顯著的作用。誠然,大類招生在帶來積極影響的同時,也給高校學生教育工作管理、學風建設等帶來了諸多現實問題。北京理工大學計算機學院(以下簡稱“計算機學院”)在2018年實行大類招生,筆者為計算機學院開始進行大類招生后的首位輔導員,全程參與相關學生的招生與培養,深入開展學風建設,扎根學生管理。筆者在學生基礎問卷調研的基礎上,針對大類招生模式下學風建設可能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改進策略,開展大類招生背景下推進學風建設的相關探索。
一、高校大類招生概況
計算機學院設有4個本科專業,分別是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以下簡稱“計科”)、網絡工程(以下簡稱“網工”)、軟件工程(以下簡稱“軟工”)、數字媒體技術(以下簡稱“數媒”),從2018年暑期開始,以上3個專業(計科、網工、軟工)以計算機類招生,實際招收654人,編為15個行政班,在大一第二學期后,包含轉專業學生共有699人。本科生入學時并不分專業,實行“1+3”培養方案,大一通過大類課程培養,在一學年結束后學生根據自身發展要求、學業成績、專業興趣,在大類中重新分專業,并完成后續的3年專業課程學習。學院為2018級配備兩位思政輔導員,全程負責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日常管理工作,并在大一時為每一個行政班配備班主任助理,進一步細化班級工作建設。
二、高校大類招生背景下對學風建設影響的現實問題分析
高校大類招生所帶來的現實問題不容忽視。十幾年來全國各地高校陸續開展大類招生培養模式,在培養創新型、復合型人才等方面收到了較好的成效,但同時大類招生也給高校教育、學生管理工作,尤其是學風建設帶來了諸多新的問題,例如專業分流不均,導致優勢專業競爭過大,班級凝聚力較低,學生宿舍管理難度增大,課堂管理難以有效推進,學生曠課率高等。
(一)大類招生導致教育資源失衡,考驗辦學質量
大類招生對辦學質量、師資配備有較高的要求,通過大類招生,各專業都希望能夠在分流時得到更多優質的生源,但部分專業教師對學生的管理不到位。出現這種現狀多因教師考慮到自己精心教授的學生最后會被分流到其他專業,教師的使命感降低,進而導致專業教育不完整,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學風建設。以專業介紹會為例,計算機學院在大一時共安排了5次專業介紹會,分別請各專業主任、學科帶頭人來進行宣講,但這容易演變成教師吸引學生的宣講會,且教師和學生之間缺少必要的溝通,容易造成部分內容重復。如此下去,必然會影響學生專業學習的積極性。
(二)專業分流導致優勢專業競爭過大,不利于良好學風持續發展
計算機學院依照學生學習成績、平行志愿的原則,對學生進行專業分流,學習成績以專業課成績為主要依據,保證公平公正,但是對于一些工作能力強而專業課成績欠佳的學生而言,他們失去了選擇專業的主動權。筆者在大二上學期對學生進行調研時發現,許多學生因選不上軟件工程專業而被調劑至網絡工程專業,導致“冷熱專業”對比明顯。專業分流后,班級同學對專業的認同歸屬感并不強,這直接影響學風建設的發展。
從表1中可以看出,學生較少選擇計科、網工,這還是學院在學期中多次廣泛宣傳,并采取了一定的調整方案后取得的結果。在專業分流的過程中,學生往往會以“是否好就業”作為專業評判標準,而對其他專業提不起興趣。雖然網絡工程專業師資力量雄厚,教師教學經驗豐富,但學生仍不看好這一專業。隨著我國5G、人工智能行業的飛速發展,其對高科技人才的需求增多,選擇軟件工程專業的學生仍占據第一位。
大類招生分流的依據條件導致優秀的學生聚集,進而造成班級競爭壓力過大,兩極分化現象嚴重,學習成績好、專業素質高、學習主動性強的學生集聚,但在部分班級,學習成績不理想、專業素質不高、學習主動性不強的學生也呈集聚現象。最終導致分流后,專業學生學習主動性差異巨大,部分學生甚至會產生厭學的跡象,這對學風建設造成不利影響,班級之間的班風、學風差距也會隨之不斷加劇,從而造成整體班級管理困難,不利于學科的建設與發展,也不利于良好學風的持續發展。
表2是專業分流結束后,各專業的學業警示人數及獎學金人數統計表。從表中數據可以看出,網工專業在專業分流后生源數量最少、質量最低,獲得獎學金人數最少,僅達平均值的三分之一。軟件工程專業學業警示人數最少,只占專業人數2.45%,獎學金獲得人數占比最高,達38.23%,差異明顯。
專業的發展,需要優秀的學生引領,若整體風氣得不到有效引領,專業發展必將會受到波及,進而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導師的熱情也容易受到影響。長此以往,易造成選擇這一專業的人都是差生的刻板印象,不利于學生發展與專業建設,也不利于形成良好的學習風氣。與之相對,學習成績好的學生集聚的班級,班級競爭力增大,以學生手冊為標準的評獎評優名額緊張,留給學生的鍛煉機會也相對較少,這也會影響學生自身的發展。可見,專業分流的規則通過成績排名會造成嚴重的兩極分化,不利于班級的管理與建設,同時會導致營造良好學風的難度進一步加大。
(三)專業分流后班級凝聚力較低,對班風學風建設有負面影響
新生從高考結束后進入大學,首先接觸到的是大類階段班級的同學,而大一又是破冰環節的重要時期,也是適應大學生活的首要階段。在這一階段的班級同學有著十分強烈的班級歸屬感和集體榮譽感。在專業分流之后,原有的班級會被重新安排,雖然宿舍并不會重新分配,但是原有的朋友圈被打散,學生對于新班級的認同感和歸屬感較差。完全學分制模式下,同學間上課不同班,同宿舍也非自己的班級同學,同時因為新同學間相互并不是特別熟悉,關系不密切,導致新班級班委開展工作難度大,班級凝聚力較低。分流后,學生仍十分喜歡與原班級的同學進行交流,這進一步造成同學間互相學習、促進的學風建設滯后甚至倒退。
(四)專業分流后會加大班主任工作的難度
在專業分流前,班主任能較好地開展事務管理,但在專業分流后,師生間的熟悉需要一個過程與時間。這一階段,眾多學生已經能夠熟悉大學的生活,但平時與班主任交流的時間與機會較少,這嚴重影響了班主任工作的開展,同時影響學風建設。
專業分流后,班級重新分配,這導致班主任原有的工作被迫中斷,進一步加大了班主任的工作難度。在大一基礎教育階段,輔導員教師、導師、班主任經常與學生溝通交流,一方面給學生講解專業知識,另一方面與學生建立了真摯的友誼,取得了學生的信任。在專業分流后,班主任面臨更新調整,新班主任需要重新熟悉班級學生,師生之間的聯系還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建立,甚至有的學生認為自己可以完全自立,不再需要班主任,這直接導致輔導員威信下降,而培養得力班委也需要一段時間。輔導員獲取信息的方式與渠道減少,這給輔導員掌握學生第一手資料、思政教育及日常事務管理帶來了難度。同時,這也給新的班級信息資料的歸檔梳理帶來了困難。
三、大類招生背景下高校學風建設的構建策略
落實學風建設,需要依托學校的辦學特色與專業特點。我校結合現狀,通過多方面資源協調,打造具有特色的育人平臺,構建實踐與專業結合的培養模式,落實“5+2”學風建設培養模式(如圖1所示),即以“五大制度”(全程導學制、社團引領制、融媒體引導制、班團一體制、家校共建制)為育人平臺,配合“二大計劃”(心聲計劃、青馬工程計劃)為主要鍛煉途徑,對學風建設進行深入探索。同時結合計算機學院學科優勢,通過多年的沉淀開創出“全程導學制”“讀書會”等品牌活動,積極構建完善的育人體制,全面推進學風建設,幫助學生成長成才。
(一)有效落實“五大制度”,搭建育人平臺,建設良好學風長效建設機制
1.全程導學制是實現學風建設的有利條件
計算機學院開創性地通過為每個學生配備“導學教師”完善專業教育,導師選擇與學生選擇相結合,最終全面落實導師制。導師從專業方向、課程跟進、發展規劃等方面對學生進行專業細致的指導,進而更好地讓學生了解學科特點,培養學生的專業學科素養,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能動性。
利用電子平臺“導生信息管理系統”,更好地實現全程導學制,每位教師負責指導的學生信息皆可在此查詢、記錄,該系統可以更好地查詢學生選課、課業成績等信息,為大數據發展模式下高效溝通提供了基礎條件。同時,為進一步促進師資水平的提升,我們通過教風與學風相互促進來切實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建立完善的教育管理體系,穩固學風建設的根本。
2.社團引領制是學風建設的有力渠道
通過學生會、大體聯、自強社、傳媒中心等社團活動,為學生提供交流的平臺,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大學生活。例如,為提高學生閱讀的積極性,創新活動方式,進一步提升班級凝聚力,計算機學院開展讀書會活動,定期舉辦讀書交流分享會,在輔導員教師、高年級干部、班委的引領下,為學生制訂閱讀計劃,定期進行打卡、心得交流,通過“全勤獎”“最美心得獎”等獎項提高學生讀書的積極性,通過線下讀書分享交流會,進行總結與表彰。
3.融媒體引導制是學風建設的有力支撐
在信息化高度發展的當下,微信、短視頻平臺、網絡直播等新媒體不斷發展,學生可以更便捷、更快速地制作、發布信息,信息的傳播面與影響力也大幅增加,表現為移動性、聚焦性、多樣性的特點。計算機學院在學風建設中,通過整合QQ、釘釘、微信、微信公眾號、網站等平臺,實現高效化、數字化管理,為班級、學生提供展示平臺,拉近學生與教師之間的距離,加大思政、學風教育在學生中的影響力度。
計算機學院還通過融媒體傳播的方式提升學生的集體榮譽感,鼓勵學生參與,提高學生對活動的滿意度。同時利用融媒體平臺,將日常教育引導碎片化,通過簡練、圖文并茂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正確的思想價值引導,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學風意識。
4.班團一體制是學風建設的有力保障
班長與團支書合并設立,將思想引領與班級建設融合,這能進一步增強凝聚力,突出團支部的核心力量,讓團支部在思想引領中起模范帶頭作用,這便于班級決策的完善,帶動黨建、團建,落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動班團融合,讓團支部與班委會協同工作,可以有效推進班級工作開展。
同時強化輔導員的引領作用,積極開展班級骨干力量的選擇、培育、引導,以此指導學生進行班級建設,給學生提供方向性與策略上的指導。明確班委崗位職責,班委應擔負起樹立良好班風學風的責任。在班干選舉方面,通過聯合選舉的方式,形成契合度高、高度自治的班級干部,體現民主性,提高學生的參與積極性。
5.家校共建制是學風建設的后備支持
建立多種聯絡平臺體系,通過快捷、方便的信息渠道為學風建設提供后備支持,輔導員應加強家校聯系,通過開展家訪工作來了解學生的家庭教育情況,及時糾正家長錯誤的教育方式,并為家長提供更為科學、系統的教育方法。
家長交流會能讓家長進一步了解專業發展現狀、就業現狀、人才需求等信息,同時增進家長間的交流,使得家長明晰家校共建的重要性,這有利于形成良好學風。
(二)開展“二大計劃”,不斷強化創新工作模式,以品牌活動促學風發展
1.通過心聲計劃落實思想引領,創新學風建設工作模式
通過宿舍聯系,增強學生之間的交流,加強班風學風交流。宿舍選取宿舍長,宿舍長根據宿舍實際制訂宿舍規則,并針對宿舍中學習落后的學生,實行幫扶制度。通過班委會、班會、級會強化學生間的聯系,給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臺。以級會為例,讓學生自主制訂分享主題,與同學們交流心得,這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積極推動以學生為核心的引領模式。
2.通過青馬工程計劃培育新力量,構建良好學風
依托于學院、社團活動,通過“羊群效應”,進一步影響中立群體,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豐富學生的文體生活。通過建立學院品牌活動,以主題教育為指導方式,強化學生思想引領,進一步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揮學生的積極性。改變傳統活動中活動條目繁多的情況,以保證活動質量,將專業實踐與活動結合,開展特色活動。
在專業分流前,擴大學生的基礎專業知識,增強學生的專業認知,讓學生明確未來的發展方向,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專業分流后,需注意緩解班級過于優秀而引發的競爭壓力過大的問題,同時加強關注成績不佳、學習主動性不強的學生,避免這些學生出現“破罐子破摔”的心理。應建立科學的分流政策,激勵學生學習,但仍需考慮專業最大承載的學生數,應根據學生的學習成績、特長等進行綜合測評分流。在保證大類招生優點的前提下,促進辦學效益與專業可持續發展,進一步催化學生的學習動力,促進學風發展。
要想為培育下一批人才做準備,就要在輔導員教師、導師、班主任助理的引領下,建設一批高素質的學生團隊,充分發揮人才的作用。在大類招生背景下,單一的學生管理制度已無法適應高校發展的需求,應構建一種復合型的培養模式。可以由輔導員負責學生的思想政治引領、日常事務,導師負責學生專業課程的學習與專業引導,班主任助理通過優秀學生的選拔,對低年級尤其是大一新生進行指導與幫助,以此增進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聯系,促進學風發展。
[ 參 考 文 獻 ]
[1] 朱軍,上官璇峰.電氣信息類大類招生培養模式研究[J].中國電力教育,2012(20):17-18.
[2] 周偉.經濟與綜合類高校“大類招生”人才培養模式探討[J].北方經濟,2012(10):3-5.
[3] 楊赫巖,齊春雷,王勇,等.大類招生背景下的班級管理工作新思路[J].高等農業教育,2017(2):89-91.
[4] 洪盛志,李金.高校“大類招生”影響學風建設的研究:以中南民族大學經濟學院為例[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4(4):68-70.
[5] 劉剛領,張馥琳,朱夢宇,等.“三全育人”格局下的高校學風建設路徑探析[J].遼寧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9(4):96-98.
[責任編輯:陳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