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倩
一、案例背景:
《小學英語新課程標準》(2011)版明確指出:語言既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思維的工具。因此,要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必須重視提問。高質量的提問能夠引發學生參與的主動性和思維的深刻性,是實現深度閱讀的突破口。
【情境描述】
在一次校本教研過關課中,我們聆聽了Robin will cook today一課,筆者羅列了教師的提問,What does Yifan\grandpa like? What’s his favorite food? What does Robin cook? …基本都是以What進行提問,對于Why?How?等問題鮮有提問。學生在文本或者圖片中很容易就發現了答案,答案脫口而出。教師沒有很好的設計問題鏈,學生仍是被動的信息接收者,沒有真正參與語篇理解,導致課堂效率低下。
【情境分析】
1.問題設置缺乏目標意識
在英語閱讀課堂中,教師只設計文本淺顯的目標問題,沒有看到深層次的語言目標,導致學生的思維只停留于僅限于一些事實細節信息的查詢。
2.問題設置缺乏思維梯度
在當前一些英語閱讀課堂中,問題設置隨意性較大,缺乏漸進性、協調性和上升性,不利于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
3.問題設置缺乏情感滲透
在一些英語閱讀課堂中,教師著重于對文本的理解,很多課堂提問重知識與技能,輕思想情感培育。
在英語閱讀教學中,“問題鏈”是基于閱讀文本和學生實際,緊扣教學目標,通過一系列循序漸進且具有指向性、梯度性和連貫性的問題,開展閱讀教學,發展學生思維品質。下面以 PEP5 U3 Part B Read and write一閱讀課為例,闡述如何基于“問題鏈”,巧設提問,培養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和思維品質。
二、案例分析:
本篇閱讀課的主要內容是兩篇來自Yifan和Grandpa的便簽(note), Robin根據他們的留言做了chickenicecream這一啼笑皆非的食物。筆者嘗試通過“問題鏈”,注重教學設計中的問題設計,引導其進行深層閱讀,提高其閱讀能力和素養,發展其英語思維能力。
1.引導型問題鏈:連生活,點燃思維
引入型問題鏈,指教師在課前精心設計一個學生感興趣的問題鏈,而該問題鏈與課堂所講內容緊密聯系。
(1)回顧舊知,連新知
課堂伊始,教師通過一部小短片帶同學們走進英語課堂,同時提問上圖三個問題。教師通過這一問題鏈,讓學生將原有知識與文本平滑連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
(2)巧妙設疑,連生活
教師在復習完已有知識后,教師通過提問你最喜歡的食物、飲料等帶領學生進入新課。這一話題與學生的生活緊密相關,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非常高。
2.探究型問題鏈:煉文本,理清思維
探究型問題鏈,指以學為中心,為促進學生獨立自主學習而設計的有思考性的問題鏈。這些問題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好奇心,推動學生思維的發展。
(1)“猜一猜”,預測文本
在進入文本之前,教師先出示Robin,請學生來猜一猜Yifan和grandpa喜歡東西,然后再猜一猜Robin今天要做什么菜,促使他們迫不及待地想閱讀文本。
(2)“劃一劃”,理清脈絡
學生帶著疑問進入文本之后,教師請學生劃一劃文本中的重點信息。問題隨著文本內容層層推進,助力學生理解文本內容,理清文本脈絡,解決文章重難點,從而理解文本主題大意。
(3)“說一說”,推理思維
在理清了兩篇note之后,教師請學生進行推理Robin將會做什么菜?學生的答案是五花八門的,例如vegetablesalad等等,但是都是在正常的菜品之中。緊接著教師出示了Robin做的chickenicecream這一另類的菜品,學生大呼不可思議,教師請學生來說一說為什么它會做這樣的菜?從而引出另一個問題,你覺得Robin是一個怎樣的機器人?
通過這三個層層遞進的問題,教師引導學生大膽猜想,大膽質疑,有利于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發散性思維。
3.反思型問題鏈:聯實際,拓展思維
反思型問題鏈通常使用在閱讀教學后,旨在讓學生梳理、總結以及根據課程所學連接自己的生活。
(1)讀后述,文本遷移
問題一通過對文本的梳理,學生理解Robin和grandpa都能吃什么東西,實現了文本的遷移,通過這一問題,為第二個問題如果你是Robin,你會做什么給他們做好了鋪墊。通過遷移,教師引導學生對自身進行反思,勇敢表達自己的觀點,實現了學生思維的突破。
(2)讀后寫,文本創新
在同學們都說了上述(1)的兩個問題之后,同學們開始動筆進行寫作。創新性提問是實現深度閱讀的突破口,是培養學生創新遷移能力的關鍵。
(3)讀后思,情感滲透
學生在語篇閱讀后運用所學來表述自己的生活體驗后,筆者又引導學生靜下心來思考幾個問題:When you choose food, what do you think about? What you want or what you need?該環節是本堂課的又一次升華與跳躍。
三、案例反思:
教師在開展英語閱讀教學的過程中,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文本、拓展內涵、發展思維,在設計問題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立足話題,突出主題性
教師在設計問題、幫助學生梳理文本時,要設計一條貫穿始終的主線來串聯文本信息,避免教學活動雜亂無章。教師要善于立足學生原有的知識儲備,結合其興趣愛好,立足話題,通過有效的“問題鏈”,充分激發其閱讀興趣和參與意識。
(二)挖掘素材,閱讀有梯度
為了拓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要提供充足的閱讀材料,出來課本,還有英文報刊、文學書籍和網站等。在問題鏈的設計上,教師首先需要深入解讀文本,明確該文本的思維培養目標,然后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
(三)環環相扣,發展高階思維
在閱讀教學的讀前、讀中和讀后環節,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以激發學生的思維為前提,以促進其思維發展為導向。教師可以從文本語言的鑒賞、關鍵信息的蘊含點、中西文化的沖突、文本特征等方面進行“問題鏈”的設計,引導學生的思維由較低層次向較高層次發展,促進學生高階思維能力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