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志達 劉 亞
1.南京醫(yī)科大學附屬淮安第一醫(yī)院康復醫(yī)學科,江蘇淮安 223300;2.南京醫(yī)科大學附屬淮安第一醫(yī)院兒童康復科,江蘇淮安 223300
偏癱是腦卒中常見并發(fā)癥[1],腦卒中偏癱患者自理能力差、情緒消極悲觀、生活質量較低、合并認知障礙的概率增高[2-5]。康復治療可提高神經系統(tǒng)的反應性以及興奮性,促進神經功能恢復,提高患者生活能力和自理能力[6-7]。強制性運動療法及個體化作業(yè)療法是臨床常用的腦卒中康復療法,其效果已被證實[8-9],但單一療法的效果仍待提高。本研究將兩者聯(lián)合,并對強制性運動療法進行改良,以觀察其康復效果。
選取2018 年7 月至2020 年1 月南京醫(yī)科大學附屬淮安第一醫(yī)院(以下簡稱“我院”)收治的80 例腦卒中偏癱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治療方法分為對照組和聯(lián)合治療組,各40 例。納入標準:經頭顱MRI 或CT 診斷為腦卒中,符合腦卒中偏癱診斷標準[10];年齡20~80 歲;康復欲望強烈;單側偏癱且存在Ⅱ~Ⅲ級平衡;生命體征穩(wěn)定;自愿參與本研究且簽署研究知情同意書;符合康復治療適應證。排除標準:存在嚴重認知障礙(輕度認知障礙非排除標準)或精神疾病;既往接受康復訓練;癲癇;腦外傷;急慢性感染;合并中毒性腦病、腫瘤、內分泌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嚴重視力或聽力受損;濫用藥品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基礎治療:早期腦卒中偏癱患者接受神經內科藥物治療及常規(guī)康復訓練[10],常規(guī)康復訓練包括手功能、平衡功能訓練,關節(jié)松動及運動療法,神經促進療法等,每天2 h,共3 個月。
對照組在基礎治療基礎上接受個體化作業(yè)療法進行康復治療,根據(jù)患者教育背景、興趣愛好、家庭環(huán)境、職業(yè)、認知及情緒、肢體感覺情況制訂個體化作業(yè)療法,由我院兩名工作資質5 年以上的作業(yè)治療師制訂訓練計劃,個體化康復訓練以日常生活能力訓練(肩關節(jié)獨立運動、肘屈伸運動、腕關節(jié)背伸、眼手協(xié)調訓練等)、空間與執(zhí)行功能訓練、記憶力訓練、語言訓練、注意力與計算力訓練以及時間地點定向力訓練等為主要內容。向作業(yè)治療師反饋患者在作業(yè)過程中的感受、疑問及功能變化,調整作業(yè)難易及內容,以確保順利完成。個體化作業(yè)療法1~2 h/d,1 次/d,共3 個月。
聯(lián)合治療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聯(lián)合改良強制性運動療法進行康復治療。健側肢體佩戴連指手套以約束手腕部以及指關節(jié)伸曲活動,每天堅持佩戴時間超過90%的活動時間,在睡覺、如廁、洗澡時才解除強制運動。每天進行3~4 個塑形訓練(包括取水杯、擰螺絲、撿珠子、寫大字、搭積木、穿孔等),訓練前進行5~10 min 輕微牽拉訓練。塑形動作要求患者完成超過自己活動能力即可,相應給予其肯定和鼓勵,2 h/d,6 d/周。定時變換健側肢體擺放及體位,懸空健側下肢,患足進行踏床、抬臀板式運動,5~10 min/d。上下肢進行循序漸進被動運動、站位步行訓練、坐位平衡的坐位訓練、放松與牽拉訓練分別10~15 min/d,2 次/d。上述強制性運動療法共3 個月。
在治療前及治療3 個月后進行評估。①肢體運動功能采用簡式Fugl-Meyer 運動功能評分法(Fugl-Meyer motor assessment scale,F(xiàn)MA)[11]及Carroll 上肢功能測試評分(upper extremities functional test,UEFT)[12]評估。UEFT 評分共6 類,33 項內容,每項0~3 分,UEFT 分數(shù)越高提示手功能越好;FMA 評分包括上肢部分66 分及下肢部分34 分,F(xiàn)MA 分數(shù)越高提示上下肢功能越好。②生活質量采用SF-36 健康調查簡表(the MOS 36-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SF-36)評估[13],共6 個維度,每個維度0~100 分,分數(shù)越高提示生活質量越好。③日常生活能力采用日常生活活動量表Barthel 指數(shù)(Barthel index,BI)評分評估[14],共10 個項目,滿分為100 分,分數(shù)越高提示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越強。④神經功能采用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評估[15],共42 分,分數(shù)越低提示神經功能恢復越好。⑤認知功能采用蒙特利爾認知評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 scale,MoCA)[16]評估,滿分30 分,≥26 分為認知正常,評分越高提示認知功能越好。
采用SPSS 27.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例數(shù)或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 <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上肢FMA 評分、下肢FMA 評分、UEFT 評分、BI 評分、NIHSS 評分、MoCA 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治療3 個月后,兩組上肢FMA 評分、下肢FMA 評分、UEFT 評分、BI 評分、MoCA 評分高于治療前,且聯(lián)合治療組高于對照組;NIHSS 評分低于治療前,且聯(lián)合治療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FMA 評分、UEFT 評分、BI 評分、NIHSS 評分、MoCA 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治療前后FMA 評分、UEFT 評分、BI 評分、NIHSS 評分、MoCA 評分比較(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 <0.05;與對照組同期比較,bP <0.05。FMA:Fugl-Meyer 運動功能評分法;UEFT:Carroll 上肢功能測試評分;BI:Barthel指數(shù);NIHSS: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MoCA:蒙特利爾認知評估量表
治療前,兩組SF-36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治療3 個月后,兩組SF-36 評分高于治療前,且聯(lián)合治療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SF-36 評分比較(分,)

表3 兩組治療前后SF-36 評分比較(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 <0.05;與對照組同期比較,bP <0.05。SF-36:SF-36 健康調查簡表
康復治療可改善腦卒中偏癱神經功能,提高生活質量[17-19]。強制性運動療法可改善腦卒中患者的運動障礙[20-25]。本研究結果顯示,聯(lián)合改良強制性運動療法者肢體運動功能、生活質量、日常生活能力、神經功能及認知功能改善情況優(yōu)于單獨使用個體化作業(yè)療法。
本研究對強制性運動療法進行改良,將患者訓練的動作與日常生活相結合,將訓練內容轉移到日常生活中,如取水杯、擰螺絲、撿珠子、寫大字、搭積木、穿孔等,確保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增加使用患側肢體的頻率,此外本研究在強制性運動療法期間,輔助上下肢進行循序漸進被動運動、站位步行訓練、坐位平衡的坐位訓練、放松與牽拉訓練等,提高肢體運動頻率及幅度。通過不斷增強以及激發(fā)大腦皮質活動能力來刺激患側偏癱肢體的運動功能恢復。改良強制性運動將強制運動與個體化作業(yè)療法聯(lián)合后,個體化作業(yè)療法通過個性化訓練彌補改良強制性運動日常生活運動不足的缺點。個體化作業(yè)療法通過肢體運動刺激大腦區(qū)神經信號產生神經沖動,雖然偏癱患者腦功能受損,但個體化作業(yè)療法通過個性化運動吸引患者注意力,激活其重獲運動的積極性,并刺激局部損傷的神經運動系統(tǒng),從而提高其注意覺醒能力[26]。作業(yè)療法可提高大腦皮層與丘腦及下丘腦的興奮性,恢復受損認知功能,與強制性運動療法配合促進患者神經功能及認知功能的恢復[27-29]。因此個體化作業(yè)療法聯(lián)合改良強制性運動能更好地彌補彼此缺點,兩者聯(lián)合可增強改善神經功能、肢體功能及認知功能。
綜上所述,改良強制性運動療法聯(lián)合個體化作業(yè)療法可改善腦卒中偏癱患者肢體障礙、認知功能及神經功能,還可提高生活質量、日常活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