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英 袁 莉 阮淑敏 崔亞楠
山東省淄博市市立醫院骨一科,山東淄博 255400
膝關節置換術是臨床常見骨科手術,可有效矯正終末期膝關節炎患者的關節畸形、重建關節功能,從而緩解疼痛、改善肢體功能障礙[1-2]。患者術后需要配合規范康復訓練,從而促進膝關節功能恢復,確保手術效果[3-4]。但由于膝關節置換術患者多為老年人群,其理解力和執行力偏低,加之擔心活動導致疼痛加重,故其術后康復訓練依從性常不理想,影響術后康復進程及手術效果[5-6]。有效的健康教育是提高個體康復訓練依從行為的重要措施[7-8]。賦能健康教育是通過健康教育授予個體健康管理相關權力,引導個體參與決策行為,激發其心理賦能,達到提高治療依從行為的目的[9-10]。本研究探討賦能健康教育模式對膝關節置換術患者康復訓練依從性及膝關節功能的影響。結果報道如下:
選擇2019 年1 月至12 月山東省淄博市市立醫院收治的膝關節置換術患者86 例,納入標準:①具有手術適應證;②均為單側肢體手術;③能正常溝通。排除標準:①既往有精神疾病史;②嚴重聽覺障礙影響溝通;③合并其他影響膝關節功能的疾病。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或家屬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43 例。觀察組男26 例,女17 例;年齡56~79 歲,平均(68.67±6.83)歲;基礎疾病:骨性關節炎38 例,類風濕性關節炎5 例;受教育年限:4~13 年,平均(8.74±2.58)年。對照組男27 例,女16 例;年齡56~78 歲,平均(68.49±7.12)歲;基礎疾病:骨性關節炎37 例,類風濕性關節炎6 例;受教育年限:3~14 年,平均(8.50±2.63)年。兩組性別、年齡、基礎疾病及上學年限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給予膝關節置換術圍術期常規護理,包括入院后住院環境及醫護人員介紹、健康教育、協助患者完善術前各項輔助檢查、手術前后心理疏導、術后病情觀察、生活護理、營養指導、鎮痛護理、患肢康復訓練指導、并發癥預防、出院指導及隨訪等。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賦能健康教育。(1)組建賦能健康教育小組。由科護士長任組長,科室內N2 級以上護理人員自愿報名并經過培訓后擇優選拔,考核合格后方可具備實施賦能健康教育資格。培訓考核內容包括膝關節置換術后。(2)賦能健康教育的實施。①明確問題。術后當日:通過面對面溝通,向患者解釋按醫護人員指導在膝關節置換術后堅持康復訓練的目的及意義,了解不同患者對術后康復訓練的認知程度及態度,讓患者明確自己術后康復訓練需要克服的問題,溝通至少30 min。②信息支持。術后第2~3 天,通過醫護人員口頭講解、個體指導、紙質宣教材料、微信視頻示范、病友互動等多種渠道,讓患者正確掌握膝關節置換術后康復訓練的方法、時間及頻率,50~60 min/d。③授予權力。術后第4~5 天,通過為患者講述不同訓練依從性的患者術后康復效果的不同,讓患者明確手術結束并不意味著手術成功,只有術后堅持配合康復訓練,才是手術成功的關鍵,強調患者在術后康復中的重要地位,激發其積極參與康復訓練的潛能,30~40 min/d。④參與決策。責任護士按照術后康復訓練進度,與患者共同制訂階段性康復訓練計劃,責任護士從專業角度出發給予患者康復訓練建議,引導患者主動確定康復訓練目標并決心完成。告知患者醫護人員隨時會為其提供各種幫助。此階段貫穿術后康復訓練全程。⑤動態評估。住院期間,每周評估1 次患者康復訓練依從性及膝關節功能,出院后,電話和微信隨訪相結合,每月評估1 次。對依從性良好的患者予以鼓勵,對依從性差的患者引導其尋找原因,積極克服困難,按計劃完成康復訓練。兩組患者均隨訪至術后12 周進行各項指標評價。
1.3.1 康復訓練依從性 術后12 周,由專人針對患者康復訓練時間、頻率及規范程度與醫護人員指導一致程度評價患者康復訓練依從性,具體評估標準如下:①90%≤康復訓練依從性≤100%者為依從性優;②80%≤康復訓練依從性<90%者為依從性良;③康復訓練依從性<80%者為依從性差。
1.3.2 膝關節功能 術前、術后12 周,使用美國特種外科醫院膝關節評分(HSS)[11]對兩組患者的膝關節功能進行評價,HSS 量表評分包含關節疼痛(30 分)、功能(22 分)、活動度(18 分)、肌力(10 分)、屈曲畸形(10 分)、關節穩定性(10 分),總分100 分。得分越高說明膝關節功能越好。
采用SPSS 21.0 統計學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例數和百分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康復訓練依從性優良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 <0.05)。見表1。

表1 兩組康復訓練依從性優良率比較[例(%)]
術前,兩組HS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術后12 周,兩組HSS 評分均較本組術前顯著增加(P <0.05);觀察組關節疼痛、功能、肌力、關節穩定性評分及HSS 總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 <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前及術后12 周HSS 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術前及術后12 周HSS 評分比較(分,)
注:t1、P1 值兩組術前比較,t2、P2 值兩組術后12 周比較。HSS:美國特種外科醫院膝關節評分
膝關節置換術目前是治療終末期膝關節疾病最有效的手段,而且手術成功率較高[12-13]。但術后若想使人工膝關節最大限度恢復關節功能,提高手術效果,需要患者長期遵醫囑配合康復訓練[14-15]。臨床研究發現,因膝關節術后患者不了解功能訓練對康復的重要性,同時因懼怕疼痛有畏難情緒,或缺乏訓練耐心等原因,部分患者不能堅持膝關節功能訓練,致使術后關節功能恢復不盡理想[16-17]。膝關節置換術后的患者教育也是圍術期護理的重要組成部分[18],因此,探討一種有效的健康教育模式,對提高膝關節置換術患者康復訓練依從性,繼而改善膝關節功能尤其重要。
膝關節置換術患者的康復訓練依從性,是反映患者康復訓練情況的常用指標,通過訓練患者依從性程度可以預測手術康復效果,但個體的遵醫依從行為易受個人心理行為特征的影響[19-20]。賦能教育是一種新型的健康教育模式,教育者通過各種渠道和形式,為受教育者提高其所需的知識和技能,并激發其心理賦能,調動其內在潛能和積極性,培養患者識別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促使患者積極主動參與疾病的自我管理,最終達到養成健康行為的目的[21]。賦能健康教育應用于多種慢性病患者的健康教育中,均獲得肯定效果[22-23]。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康復訓練依從性優良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提示賦能健康教育模式有助于提高膝關節置換術患者術后康復訓練依從性,為進一步改善手術療效奠定了基礎。
本研究中,作為教育者的責任護士,利用自身專業的技能知識對患者實施包括明確問題、信息支持、授予權力、參與決策、動態評估多個環節的賦能健康教育,引導患者明確自身不能堅持康復訓練的問題,對患者進行各種信息支持,引導患者掌握康復訓練的重要性,并授予患者參與自我健康管理的權力,鼓勵和支持患者與醫護人員共同參與制訂康復訓練決策[24],責任護士通過動態評估全程監督患者康復訓練行為,確保手術康復效果。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12 周,兩組HSS 評分均較本組術前顯著增加(P <0.05);觀察組關節疼痛、功能、肌力、關節穩定性評分及HSS 總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 <0.05),提示賦能健康教育模式有助于促進膝關節置換術患者膝關節功能的康復,與劉怡等[25]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賦能健康教育模式有助于提高膝關節置換術患者康復訓練依從性,進一步改善膝關節功能,對改善預后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