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學花
呼吸內科感染疾病患者發病后臨床多表現咳嗽、呼吸困難等癥狀,導致其生活質量大大降低[1]。一旦感染往往會引發嚴重炎癥反應,是外部病菌入侵機體時自身免疫系統和細胞因子被調動后發揮保護作用,對有害物進行抵御后所出現的特異性反應,可有效消除病菌,最大程度上減少傷害性刺激[2]。呼吸內科感染是指患者支氣管、氣管黏膜及周圍組織等多個部位發生感染,纖毛于黏膜上均勻分布,經快速擺動后,可快速將咽部內的細菌、灰塵等有效排出,若黏膜感染將影響其自身凈化功能,分泌物在氣管中無法排出造成阻塞,而引發系列不良反應。現階段,罹患呼吸內科感染患者臨床診治時以藥物治療較常見,其中,左氧氟沙星、頭孢他啶等抗感染藥物可取得一定效果[3]。基于此,本研究對本院2019~2020 年期間收治的80 例呼吸內科感染患者采用頭孢他啶和左氧氟沙星抗感染治療的療效及臨床安全性進行評價。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選取本院2019~2020 年期間收治的80 例呼吸內科感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經臨床病情觀察及病史查詢確診為呼吸內科感染者;②年齡19~72 歲;③治療依從性良好者;④同意研究,經由醫院倫理協會核準執行。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嚴重急慢性疾病、心血管疾病或肝腎功能性疾病患者;②接受相關治療方案對臨床指標產生影響者;③無法積極配合治療者。根據抗感染治療方案不同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 例。觀察組中,男女比例為21∶19;年齡最大70 歲、最小19 歲,平均年齡(48.32±10.49)歲;病程最長18 個月、最短2 個月,平均病程(13.59±3.87)個月。對照組中,男女比例為23∶17;年齡最大72 歲、最小23 歲,平均年齡(49.53±10.52)歲;病程最長 18 個月、最短3 個月,平均病程(13.67±3.78)個月。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予常規治療,即施行疾病知識教育、健康宣教等,詳細向患者介紹疾病誘因、典型癥狀等內容,促使患者認識到早期抗感染治療的重要性。并對其呼吸困難程度進行客觀判斷,針對重度呼吸抑制患者可提供吸氧支持;針對咳嗽次數較多患者需及時止咳。對照組:單一注射頭孢他啶注射液治療,予以靜脈滴注100 ml(0.9%)氯化鈉注射液+頭孢他啶注射液0.25 g 進行治療,滴注頻率:1 次/12 h,結合患者病情實際采取對癥加減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予以左氧氟沙星片進行治療,用藥劑量及次數:0.2 g/次,分別于早、中、晚3 次服用,對于癥狀較嚴重者可予以適當加量服用。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觀察并對比兩組臨床療效、不良反應發生率及治療前后的炎性因子水平。①療效評定標準:顯效:臨床癥狀消失,且肺部功能逐漸恢復正常,未出現復發情況;有效:臨床癥狀緩解,且痰液標本呈陰性顯示,偶而咳嗽;無效:臨床癥狀無變化甚至加重。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②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IL-6、TNF-α水平進行觀察記錄,水平下降則證明炎癥緩解效果更佳;③統計對比兩組治療期間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包括消化系統、呼吸系統、中樞神經系統、循環系統不良反應。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 觀察組顯效28 例,有效10 例,無效2 例,總有效率為95.00%;對照組顯效21例,有效9例,無效10例,總有效率為75.00%。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n(%),%]
2.2 兩組IL -6、TNF-α水平對比 治療前,兩組的IL -6、TNF-α水平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IL -6、TNF-α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IL -6、TNF-α水平對比(,ng/L)

表2 兩組IL -6、TNF-α水平對比(,ng/L)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對比,aP<0.05
2.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 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5.00%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2.5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n(%),%]
呼吸內科感染主要是指機體支氣管、氣管黏膜等不同部位受病菌入侵后出現的炎癥反應,導致氣管纖毛出現粘連、變短等不良現象,往往會影響患者周圍正常組織。一般情況下,機體發生炎癥后其免疫反應可進行自動調節,進而可使受損黏膜得以快速修復,免疫系統對病菌具有一定拮抗作用,臨床癥狀表現有咳嗽、呼吸不暢等[4,5]。呼吸內科感染屬非特異性炎癥,病原菌從黏膜表層、下層及外膜部位逐漸侵入患者機體,致使呼吸道中累積有灰塵、病原菌等,咳有黏稠、白色狀痰液。關于呼吸內科感染的抗感染藥物種類較多,可選擇性較強。頭孢他啶屬第三代頭孢菌素,相較前兩代頭孢菌素,該藥物的抑菌作用更強[6]。頭孢他啶通過靜脈輸注將藥物輸送入人體內發揮功效,隨機體血液循環快速治療疾病,其對細菌細胞壁、細胞內轉肽酶的合成抑制作用顯著,交叉連接受阻致使細胞壁難以有效生成所需物質,繼而出現細菌細胞溶解反應,病情嚴重者甚至會危及其生命安全。相關研究表明,頭孢他啶對于β-內酰胺來說具有較好的穩定性。但隨著耐藥菌株增加其藥物治療效果往往會呈現逐漸下降趨勢[7]。而基于頭孢他啶予以患者左氧氟沙星治療,有利于增強其組織滲透功能,氣道上皮、巨噬細胞對于藥物進入細胞內部無明顯干擾,此治療方案可促使細菌細胞中藥物濃度異常增加,對細菌細胞DNA 合成、復制,增殖等環節進行有效抑制,減輕其炎性癥狀。患者用藥后TNF-α、IL-6水平往往會呈現顯著下降趨勢[8]。
本研究結果顯示,經不同抗感染方案治療后,觀察組總有效率95.00%高于對照組的75.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此結論與宋燕平等[9]研究中[觀察組總有效率93.33%高于對照組的83.33%,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的結論一致。提示,予以呼吸內科患者進行抗感染藥物治療時,頭孢他啶和左氧氟沙星聯用可優化治療效果;治療前,兩組的IL-6、TNF-α水平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IL -6、TNF-α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此結論與王嘉楠[10]研究中,治療后,觀察組TNF-α、IL-6水平分別為(17.25±2.34)、(1.75±0.65)ng/L,相較對照組的(21.56±1.64)、(1.95±0.47)ng/L 均下降的結論一致。提示,同比單用頭孢他啶抗感染治療,聯合用藥抗感染治療可顯著降低呼吸內科患者的IL-6、TNF-α水平,緩解其炎性癥狀。此外,本研究中,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5.00%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2.5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頭孢他啶和左氧氟沙星聯用抗感染治療,可降低呼吸內科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提高臨床用藥安全性。
綜上所述,針對罹患呼吸內科感染患者進行抗感染藥物治療,采用頭孢他啶和左氧氟沙星聯合治療可顯著提升臨床療效,改善其炎性反應,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