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立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的主要癥狀即貧血,為人體免疫系統(tǒng)產(chǎn)生異常變化的疾病,臨床治療方面有很高的挑戰(zhàn)性[1]。由于患者自身免疫能力存在異常,因而為患者提供輸血療法時,較易產(chǎn)生血型匹配失敗,或者實施輸血療法后,出現(xiàn)病情惡化的情形,導致患者的生命處于危險之中,治療安全性相對偏低[2]。激素療法為常用方案,可以獲得良好療效,然而副作用發(fā)生幾率較高,影響著患者的身體康健,有礙于疾病恢復效果[3]。近年來,利妥昔單抗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治療中被廣泛應用,且取得了很好的療效[4]。故而,本院選擇70 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患者為研究對象,討論于該疾病患者治療工作中實施利妥昔單抗聯(lián)合輸血療法的療效及安全性。
1.1 一般資料 從本院2020 年1 月~2021 年1 月接診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患者中抽選70 例加入實驗,根據(jù)接診順序分為參比組和實驗組,每組35 例。參比組:男18 例,女17 例;年齡39~68 歲,平均年齡(53.64±14.38)歲;病程1~4 個月,平均病程(2.09±0.89)個月。實驗組:男15 例,女20 例;年齡41~69 歲,平均年齡(54.26±14.27)歲;病程1.5~3.5 個月,平均病程(2.11±0.92)個月。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初次患有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者;年齡>18 周歲者;對此次研究內(nèi)容及目標均知情,且支持此研究者;治療依從性良好者。排除標準:對研究用藥物既往有過敏史者;既往存在輸血治療史者;同時伴有其他類型免疫性病癥者;肝、心、肺、腎等功能存在病變者;同時伴有感染性病癥者;精神功能存在異常者,包括焦慮癥、抑郁癥、精神分裂癥等;意識模糊者;溝通交流能力存在障礙者。
1.2 方法
1.2.1 參比組 實施葉酸聯(lián)合潑尼松療法,葉酸片(石藥集團歐意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3022877,規(guī)格:5 mg)口服,1 次/d,5 mg/次;醋酸潑尼松片(石家莊康賀威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3021142,規(guī)格:5 mg)口服,1 次/d,0.75~1.00 mg/kg,治療滿14 d 時,將用藥劑量調(diào)整為1 次/d,0.75 mg/kg;治療滿21 d 時,將藥量調(diào)整為1 次/d,0.50 mg/kg,連續(xù)用藥7 d。總治療時間:28 d。
1.2.2 實驗組 實施利妥昔單抗聯(lián)合輸血療法,利妥昔單抗注射液(上海復宏漢霖生物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S20190021,規(guī) 格:100 mg/10 ml/瓶):375 mg/(m2·次),1 次/周,給藥方法:靜脈滴注,治療時間:28 d;輸血療法:100~200 ml/次,1 次/d,治療時間:28 d。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3.1 對比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 通過健康調(diào)查簡表(SF-36)評估患者治療前后的生活質量,評估項目包括總體健康、生理功能、心理健康、活力等4 項,各項分值最高為100 分,最低為0 分,分值高則生活質量較優(yōu)。
1.3.2 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 分為康復、改善、無進展3 項指標。判定標準:康復:治療28 d 后,貧血癥狀完全消失,血清各項指標值均恢復標準范圍;改善:貧血癥狀明顯好轉,血清各項指標有明顯恢復,但未及標準范圍;無進展:貧血癥狀無好轉,血清各項指標無變化。總有效率=(康復+改善)/總例數(shù)×100%。
1.3.3 對比兩組治療安全性 統(tǒng)計治療期間發(fā)生發(fā)熱畏寒、氣喘胸悶、過敏、肺部感染的情況,總發(fā)生率=(發(fā)熱畏寒+氣喘胸悶+過敏+肺部感染)/總例數(shù)×100%,總發(fā)生率低,則安全性優(yōu)。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生活質量對比 治療前,兩組總體健康、生理功能、心理健康、活力評分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總體健康、生理功能、心理健康、活力評分均較治療前升高,且實驗組高于參比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生活質量對比(,分)

表1 兩組生活質量對比(,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對比,aP<0.05;與參比組治療后對比,bP<0.05
2.2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 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94.29%高于參比組的74.29%,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n(%)]
2.3 兩組治療安全性對比 實驗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11.43%低于參比組的34.29%,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安全性對比[n(%)]
導致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病發(fā)的因素即人體自身抗原產(chǎn)生隱蔽抗原功能變化或者釋放,進而導致人體免疫功能出現(xiàn)病變,屬于異質性病癥之一[5]。輸血療法、服用免疫抑制類藥物為臨床較常用的方案,但此兩種治療方案均具備一定風險性[6]。
臨床上常用于治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患者的方法是葉酸與潑尼松聯(lián)合療法,能夠發(fā)揮調(diào)理免疫系統(tǒng)的功效,可以較好促進免疫性溶血疾病的改善效果[7]。然而,此藥物的應用性缺乏廣泛性,大部分患者應用此療法的效果較差,且存在不良反應發(fā)生幾率較高的劣勢,激素的劑量也相對較大,不利于保障患者的身體康健等[8]。利妥昔單抗藥物屬于單克隆抗體藥品之一,對抗淋巴細胞的滋生、抑制淋巴細胞的功能方面均具備良好效果,能夠較好改善免疫功能病變誘發(fā)的溶血病癥[9]。輸血療法即為患者提供與之血型相匹配的血液,以改善貧血病情,對貧血癥狀有直接改善作用,然而,此種治療方法的安全性受到患者本身免疫學特征影響,致使其存在極大風險性,若提供的血型不相符,或者輸血之后出現(xiàn)異常現(xiàn)象,均能夠加重患者病情[10]。將輸血療法與利妥昔單抗藥物聯(lián)合應用之后,能夠較好規(guī)避由于患者免疫能力異常而潛在的風險因素,較好提升了臨床治療安全性,肺部感染、過敏、喘胸悶氣、發(fā)熱畏寒等不良反應發(fā)生例數(shù)隨之減少,患者的臨床治療有效性獲得顯著上升,病情好轉程度得到明顯提高,生活質量得以改善[11,12],是值得于臨床上廣泛推薦的治療方法。
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兩組總體健康、生理功能、心理健康、活力評分均較治療前升高,且實驗組高于參比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94.29%高于參比組的74.29%,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11.43%低于參比組的34.29%,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由此明確,此治療方案具備優(yōu)異的療效及安全性,能夠改善患者病情,促進生活質量的提升。
綜上所述,實施輸血療法與利妥昔單抗聯(lián)合方案,可以減輕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患者的病情,改善貧血之癥,有益于提高生活質量,此治療方案的臨床效果較杰出,治療風險性極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