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明,劉慶葉,吳旭東,江豐,謝洪芳,陳莉莉,王蓓,戎茸,胡衛叢,王東升
(1.南京市蔬菜科學研究所,211155;2.南京市植保植檢站)
西蘭花又名綠菜花、青花菜、嫩莖花椰菜、意大利芥藍、莖椰菜,屬十字花科蕓薹屬甘藍變種,一二年生草本植物,原產于地中海東部沿岸地區,近年我國引進栽培,多供西餐使用,營養全面而且含量很高,位居同類蔬菜之首,被譽為“蔬菜皇冠”,主要害蟲有菜青蟲、小菜蛾、蚜蟲等。
萵苣是菊科萵苣屬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半耐寒蔬菜,無機鹽、維生素含量較豐富,尤其是含有較多的煙酸,可以改善糖的代謝、增進食欲、刺激消化液分泌、促進胃腸蠕動等。萵苣病蟲害較少發生,其散發出的一種特殊的刺激性很強的氣味可以趨避菜青蟲等害蟲[1]。
間作套種是農作物生產中的一種高產高效種植模式,其利用各個農作物不同生長習性和作物之間相生相克原理,可以有效減少一方或雙方病蟲的發生,抑制和防治病蟲害,一方面能充分利用土地、環境等資源和種間的互補競爭作用提高復種指數,實現農作物的高產高效生產;另一方面可以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降低化學農藥對環境的污染,實現農業生產增產、提質、增收的同時保護環境[2,3]。
開展本試驗是為了研究萵苣特殊氣味對西蘭花害蟲的防治效果,以期找到一種安全環保的防治十字花科蟲害的方法。
試驗在南京市蔬菜科學研究所橫溪蔬菜科技園8332型鋼架大棚進行。試驗地氣候溫暖濕潤,冬季平均溫度2~11℃,無霜期較長。供試土壤為黃棕壤,已多年耕種,肥力一般。前茬作物為西瓜。
采用穴盤育苗,西蘭花2019年8月16日育苗,萵苣2019年8月24日育苗,2019年9月16日同時定植,定植時西蘭花和萵苣均達到4葉1心。西蘭花球長至13 cm左右,小花蕾尚未松開,整個花球保持緊實完好,呈鮮綠色時采收。本次試驗根據西蘭花成熟度分10月19日、11月27日、12月6日3次采收,每株西蘭花只采收1朵主頭菜花計產,10月28日收獲萵苣。
①供試品種 西蘭花品種為早中熟艷秀,浙江神良種業出品;萵苣品種為種頭青,四川種都高科種業出品,均購自南京金盛達種子有限公司。
②供試肥料 復合肥:N+P2O5+K2O≥45%,3種養分等量,由安徽省司爾特肥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有機肥:好漢雞糞有機肥,養分含量5%,有機質≥45%,由南通惠農生物有機肥有限公司生產。
①試驗設計 試驗共設2個處理:T1為西蘭花單作常規施肥,CK;T2為萵苣間作西蘭花常規施肥。每個小區為2.0 m×3.5 m,面積7 m2,種植株行距為40 cm×50 cm,單作每小區定植西蘭花32株;間作采取1行西蘭花、1行萵苣的方法定植,每小區西蘭花和萵苣各16株。每個處理設3次重復,667 m2基肥施用量為普通商品有機肥500 kg+45%復合肥(15-15-15)30 kg,即每個小區施有機肥5.25 kg、45%復合肥0.31 kg;追肥1次,每個小區施45%復合肥0.31 kg,隨機區組排列;田間管理采用常規管理模式,整個生育期不噴施殺蟲藥劑。
②測定項目與方法 定植4周后,即10月28日,每小區選定3株用卷尺、游標卡尺和葉綠素儀(儀器為浙江托普云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TYS-A型葉綠素儀)分別測定西蘭花最大葉長、莖粗、SPAD值指標。采收時測定產量。10月8日、10月13日、10月18日分別統計西蘭花蟲害種類和發生情況,在各小區斜對角線上選取3個點調查西蘭花植株上的害蟲種類和數量,相關計算公式如下:蟲口減退率(%)=(處理前蟲口數-處理后蟲口數)/處理前蟲口數×100;防治效果(%)=(處理蟲口減退率-對照蟲口減退率)/(1-對照蟲口減退率)×100。
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7繪制圖表,使用SPSS 20.0進行方差分析,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分析方法比較顯著性差異。
從表1可以看出,間作處理的最大葉長比對照顯著長2.67 cm,增幅為5.1%;莖粗,間作處理比對照顯著增加1.88 cm,增幅達12.1%;SPAD值,間作處理比對照顯著高2.51,增幅為4.8%。通過以上對比可以看出,間作處理的生長指標顯著好于對照,間作優勢十分明顯。
從表1還可以看出,在產量方面,因為間作種植株數比對照少一半,所以間作處理小區產量和667 m2產量都顯著低于對照,產量降低43.2%,小于50%。西蘭花的單株質量,間作處理顯著大于對照,每株比對照增加0.06 kg,增加量達12.2%,單株增產優勢十分顯著。

表1 2個處理西蘭花生長指標和產量比較
通過3次蟲害田間抽樣統計發現,西蘭花蟲害主要是菜青蟲和小菜蛾,早期主要是菜青蟲,小菜蛾發生較菜青蟲晚10 d左右,本次試驗過程中對照和間作處理都沒有發現蚜蟲。
從表2可以看出,3次田間調查菜青蟲蟲口都呈持續增加趨勢,但是間作處理增長速度明顯低于對照,蟲口減退率在79.66%~96.15%。本試驗中防治效果和蟲口減退率趨勢一致,可以看出間作處理對西蘭花菜青蟲的防控效果十分顯著。

表2 2個處理西蘭花菜青蟲蟲口統計及蟲口減退率
從表3可以看出,本次試驗西蘭花小菜蛾主要發生在生長后期,調查時間作處理小菜蛾蟲口數僅為3頭,蟲口減退率為87.50%,可以看出間作處理對西蘭花小菜蛾的防治效果十分顯著,可以有效防止小菜蛾的發生。

表3 2個處理西蘭花小菜蛾蟲口統計及蟲口減退率
綜上所述,間作萵苣對西蘭花菜青蟲和小菜蛾防控效果十分明顯。
單作西蘭花產量為1 489 kg/667 m2;間作時西蘭花產量為845.5 kg/667 m2,售價4.6元/kg,萵苣產量1 600.08 kg,2.0元/kg;T1處理667 m2收入6 849.40元,T2處理667 m2萵苣收入3 200.16元,西蘭花收入3 889.3元,共計7 089.46元;有機肥售價0.5元/kg,用量500 kg/667 m2,復合肥售價3元/kg,用量60 kg/667 m2(基肥、追肥均為30 kg/667 m2),2個處理肥料成本均為250+180=430元(不計種苗等其他成本)。
從表4可以看出,和T1相比,T2每667 m2新增收益為240.06元。從經濟效益上看,雖然間作西蘭花定植株數只有單作的一半,但產值沒有減少反而增加。因此間作處理在不施用農藥、保證環境安全的情況下,相比單作經濟效益更高。

表4 2個處理667 m2經濟效益分析
農藥化肥的過量使用給農產品質量、生態環境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為此農技人員一直致力于尋找一些無害的種植方法,如利用作物不同習性相互影響改善植物生長環境,提高土地利用率。伏云珍等[4]利用馬鈴薯間作玉米、蠶豆種間相互作用能改變馬鈴薯根際土壤AM真菌群落組成;李怡文等[5]利用辣椒和玉米間作抑制辣椒疫病和玉米小斑病的發生;王源等[6]利用薰衣草的化感作用趨避蘿卜、白菜等十字花科作物的蟲害等,都取得了不錯的效果。本試驗中,萵苣間作西蘭花,利用萵苣的特殊氣味可以有效防止西蘭花菜青蟲和小菜蛾蟲害發生,不施用農藥且同等種植量下,西蘭花單株產量顯著提高,經濟收益也有所提高,值得在農業生產中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