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阿榮
“閱讀教學是一個受感染、受影響、受教育的過程,它有助于陶冶學生的情操,感化學生的心靈,改善并健全學生的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心理品質,給學生以美的熏陶。”對學生的發展而言,閱讀教學兼具教育功能與文化熏染功能,是求知與審美的統一。雖然學校教育有其特定的目的和特點,致使閱讀教學籠罩著功利化的影子——以考為綱、分分必爭,出現了閱讀答題模板背誦默寫、經典文學作品因不考而擱置等重考試輕感受、重技巧輕體驗的問題。當“題海戰”“唯分論”充斥教育的每一寸空間時,閱讀教學已經失去了它真正的價值和意義。
中考“無綱”時代的到來,讓我們重新定位閱讀教學的意義,重啟閱讀教學的探究之路。“閱讀”是運用語言文字獲取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應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在閱讀教學中依標循本,重視學生對文字的感受力、理解力的滋養、培育,發掘文學文本內部豐富的文化、美育資源,探索切實有效、多元多維的教學形式,從根本上喚起學生個性化的閱讀感受和體驗,才能真正實現閱讀教學陶冶情操、培育情感、獲得審美樂趣、發展學生思維的價值。
一、在“讀”中滋養情趣
自主閱讀目的是“用‘法‘得‘魚,實現獨立閱讀、自主閱讀、個性化閱讀等能力的獲得和提升。”個性化閱讀就是在自主閱讀過程中基于學生個體的知識、文化、個性背景,運用所得感受語言文字,獲得個性體驗的過程。沉浸文字的“讀”是調動所有感官和精神觸點理解內容、感受意境、獲得個性感悟。
部編版語文教材八年級上冊散文單元中的《昆明的雨》是一篇自讀課文,作者由畫入文,敘寫了昆明的雨及雨季中具有代表性的景、物、人,回想了自己在雨中的生活經歷,即體現了昆明雨季的自然特點,也表現了昆明極具特色的風土人情,是一篇既有生活氣息,也富于生活情趣與深沉情思的美文。學習這篇文章時,激勵學生在閱讀中回到文學情境原場,借助個人知識積累和生活經歷初步感知文本的內容、感受文字所激活的情感,在情境創設課堂的氛圍中,鼓勵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誦或評述文中自己最有感觸的文字,在聲與文的互相交織中滋養情趣,獲得更進一步的情感體悟。當感受不斷沉淀提煉,情感上所獲得的熏染就會慢慢融入到個人的經驗層面,成為個體精神成長的一部分。
文學、文字對于生命個體在情趣上的滋養是極其豐腴的,暫時放下功利化的教與學才能真正在追索閱讀教學本真的道路上慢慢前行。當原始的、最質樸、最真實的情感被觸發,在情感的土壤中培育閱讀方法的種子、閱讀之花就能枝繁葉茂,獲得恒久的生命。
二、在“思”中促新善辨
閱讀教學還需讓學生在文本與自我的對話、交流中促生新的感悟和思考。文字的多意性、文本范疇的浩瀚廣闊使得不同的文字、文本會把讀者帶入不同的世界。情思細膩的抒情散文、情節曲折跌宕的小說、富含哲理深意的論說文、辭章工整韻味無窮的小品文等不斷地滋養我們的文學趣味,塑造我們的個性,改變著我們對世界萬物的認識和理解。也正是在各式各樣的文學文本中,我們才感受到世界的紛繁復雜、趣意生姿、莫測神秘,也不斷地更新著我們看世界的視角和思維。
部編版語文教材九年級上冊第五單元,選編了四篇以議論為主,極具思辨色彩的文章,以簡明、清晰、嚴謹的語言為學生打開一個獨特的思想世界。魯迅的《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一文邏輯縝密、駁斥有力,把國民黨反動政客及御用文人批斥得體無完膚,理據充分地提出自己的觀點——“中國人沒有失掉自信力”,并例舉中國歷史上各種富于自信力的“中國的脊梁”,語言犀利、邏輯嚴密,極具戰斗性和諷刺性。在學習這篇文章時,學生不僅要穿越時空,回到歷史語境,還要在作者邏輯思維中不斷體味語言表面和內在邏輯間的關系,初步感受駁論文的語言特點和論證方式。這不僅磨礪了學生的理解力和思維力,而且讓學生感受到思辨的力量和魅力。《談創造思維》一文由四個圖形提出一個問題,通過對幾種答案合理性的分析,引出“正確答案不止一個”的觀點,進而提出“不滿足于一個答案,不放棄探求”,這就要依賴創造性思維,最后提出如何成為一個富有創造力的人。這篇看似特別理論性的文章,用形式新穎、豐富多元的生活實例、歷史史實、名人名言等向我們指明“任何人都有創造力”,樹立了每個人想要去實踐創造力的自信心,并明確指出具備汲取知識、留意細小的想法、活用知識的態度、堅持嘗試等因素才能成為一個富有創造性的人。不僅從認識層面打消了創造力的神秘感,而且激發每一個人有意識地發掘、培育、運用自己的創造力。
議論性文章在于培育、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九年級的學生生活積累和身心發展使他們具備了發展思維品質的良好基礎。借助學科資源,讓學生在邏輯嚴密、思辨性強的文本中浸潤語言與思想,逐步培育學生善思善辨、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和良好的思維品質。
三、“讀”“思”并舉,彰顯個性
魯迅先生曾在《文化偏至論》一文中提出了這樣的理念:中國要“生存兩間,角逐列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舉”,要“立人”,必須“尊個性而張精神”“掊物質而張靈明,任個性而排眾數”,只有這樣,才能讓中國“屹然獨立于天下”。1908年民族危亡之際,魯迅先生疾呼“立人”來革新自強。如果思想都被奴役,人已經失去了個體存在的意義,更不用談思想的覺醒和民族自強。
陳平原教授也在《六說文學教育》一書中發出這樣的感慨:“如果連語文課都嚴絲合縫、板上釘釘,絕非好事情”“科技發展了,但傳統教育重‘個體講‘熏陶的宗旨,依然有效。”人是社會的主體,是文化及其發展的根本,竭力發掘個性中良好的傾向和特質,培育并使之成為學生的未來發展的助推因子,是教育,特別是語文教育需要擔負起來的責任。
在“讀”中延拓思想,在“思”中提升思維品質,促生真正的個性化閱讀體悟。從課內精讀到自讀、略讀,延伸至課外推薦閱讀。在豐富、廣闊的文字與思想間采擷、馳騁,拓展精神疆界,磨礪理解力,提升感受力,形成個性鮮明的獨立閱讀能力。
注重閱讀感受、領悟的展示和交流,在思想的碰撞中促生新的見解,激發有創意的表達,鼓勵思辨性、質疑性的閱讀體悟,以此提升學生學科思維品質,使之逐步具備自主閱讀、深度閱讀的思維條件和閱讀能力。
閱讀教學無法逃避閱讀方法的教授和閱讀能力的提升,無法穿過層層疊疊的閱讀習題直奔享受閱讀的純真理想。然而,在目光觸及文字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把目光放得遠一些,讓心更貼近文字本身,在紛繁多元、文辭多樣的文學世界中體味情思、沉悟理趣、陶醉美景、感悟人世……
文字的閱讀關乎素養、審美、精神、情懷……讓每一個個體生命在語言文字匯成的文學世界里感受到樂趣,發現美、享受美,獲得屬于個體生命意義上的價值和意義,是語文閱讀教學要追尋的方向。
參考文獻:
[1]沈韜.閱讀教學論[M].東方出版社,2016:9.
[2]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22.
[3]王本華.統編教材初中語文的閱讀設計和教學實踐[J].內蒙古教育,2018(9):12-13.
[4]魯迅.魯迅全集[M].人民文學出版社,1961.
[5]魯迅.文化偏至論[J].河南,1908,8.
[6]陳平原.六說文學教育[M].東方出版社,2016:166-169.
責任編輯 ?吳華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