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煜鋒
【摘要】《小學美術新課程標準》中提到:“美術是人類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載體之一,運用美術形式傳遞情感和思想是整個人類歷史中的一種重要的文化行為。”美術課程應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面向全體學生,以學生發(fā)展為本,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和審美能力,為促進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進他們全面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素質教育;中國畫;健全人格
一、中國畫教育的概述
美術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中國畫教育又是美術教育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中國畫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自成體系,在世界美術領域里獨樹一幟。中國畫經過數千年的傳承與發(fā)展,已經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它的藝術精神體現在與中國特有的各種藝術門類的相互貫通之中,如書法、陶瓷、戲曲、篆刻等。中國畫是引導學生發(fā)現美、欣賞美、感悟美的一個重要載體。學生透過這個載體,可以更加快速、準確地認識世界,感受生活之美,藝術之美。作為一線的美術教師,要抓住這一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載體,通過讓學生學習中國畫,積極參與文化的傳承,并對文化的發(fā)展作出自己的貢獻。
1.中國畫與西洋畫的區(qū)別
我們看到,現今社會上各類兒童美術教育機構,它們大多數教學的都是各種兒童畫、歐美、日本的卡通動漫、素描、水粉、水彩等。而教學中國畫的卻寥寥無幾。為什么會這樣?那是因為中國畫并不是簡單的涂涂、畫畫,而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的綜合載體。它包含書法、詩詞、篆刻等,蘊含了釋、道、儒等東方獨有哲學思想。它突破了繪畫的單純技巧問題,轉而成為了一種人格素養(yǎng)修煉提升的過程。
2.中國畫的哲學思想
中國畫講“氣”,要去躁氣、火氣、俗氣,要有靜氣、清氣、逸氣,要氣韻生動,以情入畫。在中國美學概念中,佛家推崇“沖淡”和“禪意”,道家主張“道法自然”和“虛明凈一”,儒家注重“中和之美”??偟膩碚f,中國畫主張把人與自然融合在一起,把繪畫與意境視為一個整體,從而抒發(fā)了人超越時空的情懷,傳播著博大宏寬的藝術精神。
二、中國畫教育對小學生健全人格形成的作用
1.有利于小學生良好品德文化素養(yǎng)的提升
中國畫不同于西洋畫,它不是“畫”出來的,而是一筆一筆地“寫”出來的。中國畫一個重要的構成部件就是線條,稱之為“骨”。而這線條是“寫”出來的。讓學生形成不驕不躁,淡定從容的氣質。中國畫包含了書法、詩詞、篆刻等傳統(tǒng)文化,小學生在學習中國畫的過程中,同時,也會受到這些文化知識的熏陶,從而養(yǎng)成良好的文化素養(yǎng)。如,在教學枇杷的畫法時,筆者讓學生以明朝大畫家沈周的《枇杷圖》為范本。筆者先讓學生對范本進行觀察,觀察范本的風格、構圖、筆法、落款、蓋章位置。并讓他們用自己的話描繪所觀察到的,以及對畫面的理解。最后,筆者再進行總結、解說和引導。學生對這些知識有所了解后,才開始下筆對臨。學生通過這樣的學習,既學習了技巧,品德文化素養(yǎng)也得到了培養(yǎng)與提升。
2.有利于小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氣質的提升
中國畫的素材來源于生活,但并不是簡單的依樣畫葫蘆,一成不變地照搬到紙上,而是需要概括、提煉。同時,融入畫者自身的個人情感、理念和道德品格。中國畫是高于生活的一種文化載體。學習中國畫的主要方法是從臨摹經歷了時間的洗禮、古人留存下來的優(yōu)秀作品入手。通過臨摹,學生在體會古代畫家用筆用墨技巧時,也會慢慢感受到原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審美情操,從而潛移默化地受到其影響,自身的審美能力和氣質隨之不斷得到提升。例如,“蘭”,是中國畫的傳統(tǒng)題材,被古人稱之為“君子”,也是數千年來,歷代畫家畫得最多最喜愛的繪畫題材之一。究其原因,是其被附載著“君子之德”。畫家們通過“借物抒情”,使藝術精神和道德要求達到了高度的統(tǒng)一。在讓學生在臨摹學習古人范本時,筆者先在屏幕上展示真實的蘭花照片,要求他們先把兩者進行對比,并思考:生活中的實物與畫出來的區(qū)別在哪里?古代畫家為什么要這樣畫?美在哪里?然后,再讓學生帶著疑惑一筆一筆去對臨。在不斷的臨摹過程中,學生就慢慢地會受到其依附的精神內涵所熏陶和滲透,從而提升了自身審美能力和人格氣質。
3.有利于小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養(yǎng)成
在一次教學菊花的畫法時,筆者拿出一盆鮮活的菊花讓學生們近距離地觀察。學生們都歡呼雀躍地跑過來看,并對菊花邊觀察邊贊美。其中,一個學生想用手去摸菊花時被幾個學生阻止了。學生委屈地說:“我只想摸摸而已。”另外幾個學生異口同聲地說:“不準摸,萬一不小心把這么漂亮的花弄壞了怎么辦?”當你在觀察一朵美麗的花時,如果真的對這朵花產生了由衷的贊美,是絕對不會輕易去折取、破壞這朵花的;當你在認真地描繪一個自己喜歡的小動物時,也絕對不會想到去傷害它的。記得一次在教學畫小貓時,筆者問學生們:“如果你有一只這么可愛的貓,你有沒有想過去傷害它呢?”學生們都不約而同地搖搖頭。其中,有個別學生忍不住地說:“老師,如果我有一只這么可愛的小貓,我肯定會和它做好朋友,照顧好它的。”這就是“善”的行為,是中國畫蘊含的精神力量的感化。這也是佛家所講的“禪”的體驗。筆者也相信,通過對小學生進行中國畫教學,培養(yǎng)其學會欣賞美,并養(yǎng)成審美能力。心中產生美,學生就不會輕易地對生活失去信心。因為有美,他們會變得更加勇敢、堅韌、剛強、自信。
4.有利于小學生“三觀”的正確形成,提升文化自信
中國畫,是用最簡單的形式展示無限深遠的內容,具備極之豐富的人文精神與道德情操。中國畫的魅力就在于它筆精墨妙,變化無窮,構圖靈活自由,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中國畫講究意境,詩畫結合,是畫家通過描繪景物表達思想情感所形成的藝術境界。它能使觀賞者、學習者通過觀察進而聯想產生共鳴,思想感情受到感染。小學生通過臨摹學習,體驗水、墨、筆的聯系與運用,體會傳統(tǒng)文學語言與經典繪畫語言兩種藝術技巧之間的聯系,與畫家產生共鳴,并在前人高尚品格的指引下,逐漸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同時,激發(fā)學生產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提升文化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