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評論員
“嫦娥探月,蛟龍深潛,大國重器世人驚艷。科技強則國家強。”
2021年7月1日,北京,天安門廣場,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共青團員和少先隊員代表集體致獻詞。震撼世界,響徹河山。
百年風雨路,點滴涌心頭。
從石庫門到天安門,從興業路到復興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寫下了怎樣的科技傳奇?從一個只有50多名黨員的組織,發展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執政黨,讓山河破碎的舊中國走向科技事業日新月異的新中國,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對“科技強則國家強”有著清醒的認識。
毛澤東同志指出:“我國從十九世紀四十年代起,到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中期,共計一百零五年時間,全世界幾乎一切大中小帝國主義國家都侵略過我國,都打過我們,除了最后一次,即抗日戰爭,由于國內外各種原因以日本帝國主義投降告終以外,沒有一次戰爭不是以我國失敗、簽署喪權辱國的條約而告終。其原因:一是社會制度腐敗,二是經濟技術落后。”1949年10月31日,新中國誕生不久,毛澤東以中央人民政府主席的身份親自頒發中國科學院銅質印信。錢學森、華羅庚、朱光亞、郭永懷等一大批日后在各領域作出彪炳史冊貢獻的科學家破除艱難險阻,陸續回到祖國,等來了“向科學進軍”的偉大號召。
1978年3月18日,全國科學大會勝利召開。鄧小平同志在大會上鮮明提出“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一部分”等著名論斷。“科學的春天”,蕩漾神州大地。
1995年5月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關于加速科學技術進步的決定》。20天后,在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上,江澤民同志首次提出“科教興國”戰略,把教育和科技一起放到國家發展戰略中考慮,正是著眼于國家的長遠發展大計。在科教興國的洪流中,中國院士制度開始實行,中國工程院建立,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穩步推進。
2006年1月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北京召開全國科學技術大會,并發布《關于實施科技規劃綱要 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決定》。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明確提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大戰略目標。10多天后,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關于實施科技規劃綱要 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決定》。
2012年11月8日,中共十八大召開。中國共產黨鮮明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強調“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2021年5月28日,在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又對近幾年我國科技創新所取得的成就作出全面總結,對當前全球科技創新競爭態勢進行深刻剖析,并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指明了方向。
日出東方,大國崛起。三峽工程、青藏鐵路、京滬高鐵、港珠澳大橋,一系列重大建設項目震撼世界;“北斗”閃耀星空,“天眼”探秘宇宙,“蛟龍”深潛大海,科技創新支撐強國之夢;高鐵出行、線上支付、藍天碧水,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斷成為現實,中華民族正以嶄新的姿態屹立于世界東方。一切的背后,是綜合國力的提升,是科技實力的支撐,是我們黨在各個歷史時期對科技事業的高度重視。
行百里者半九十。為者常成,行者將至。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要居安思危。我國茁壯成長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創新能力依然不強,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改變。一些高端核心技術存在“卡脖子”“掉鏈子”問題,一些產業還處于全球價值鏈中低端。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真正的核心技術買不來、討不來、換不來。我們必須始終保持“征途漫漫、唯有奮斗”的精氣神,百折不撓、奮發圖強,方能強有力地破除發展進程中的艱難險阻;以科技為國之利器,努力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走出一條適合國情的創新發展之路,把更多獨門絕技和大國重器掌握在自己手中,昂首闊步,鏗鏘前行。
旌旗獵獵千帆競,鼓角聲聲催征急。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牢牢把握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戰略目標,以偉大的建黨精神和科技強國之夢托舉起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意氣風發向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