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禮
融合課程是打破學科界限,由多門學科教師針對同一主題進行合作教學的課程。這種課程強調自主性、體驗性和實踐性,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跨學科思維和能力。為推動融合課程的有效落實,學校從課程規劃、教學實施、隊伍建設等方面建立教師參與融合課程的長效推進機制,激活教師課程主體意識,提升教師專業化水平,保障融合課程開發與建設的持續活力。
1.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實現課程“融合”
學校著力培養學生跨學科的通用素養,如人文情懷與審美情趣,國家認同與國際理解,批判質疑與理性精神等。
在主題選取上,不同學科的教師根據自身的教學經驗、學情等因素,選取具有綜合性的主題,確保每個學科教師都能有內容可講。在內容設計上,多學科教師共同研討,反復揣摩,圍繞主題設計不同層次的探究性問題,確保每個問題能從多學科融合的角度設計,體現學科之間的融合與交叉。在課堂落實環節,各學科根據各自教學內容,設計以任務為驅動且能引起學生興趣的小組活動,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參與、合作、探究和創新意識。
融合課程的教學同樣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鼓勵學生敢于實踐、勇于表現,培養學生的動手、表達和成果展示能力。以“多元北京——故宮印象”的學習活動設計為例,教師先讓學生從歷史學科的角度了解紫禁城的由來,通過提取材料信息,培養學生史料實證的能力;接著通過觀察地圖,掌握地理位置的分析方法,學會利用地理知識分析紫禁城的地理位置特點,分析其選址的原因;進而從政治學科角度,了解紫禁城建筑所體現的等級制度,并結合政治所學的知識,體會文化的多樣性。除此之外,通過閱讀材料,分析紫禁城的建筑特點,體會其中所蘊含的“儒釋道”合一的思想意蘊;小組合作查閱資料,表演游歷故宮的情景劇,完成對故宮文創產品的設計等??傊?,通過一堂以學生自主探究為主的融合課程,讓學生切實體會到了故宮之美,感受到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強了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通過語文、政治、歷史、地理四個學科的融會貫通,培養了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
2.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實現課堂“融合”
融合課程給授課教師帶來了極大的挑戰,教師不僅需要對學生學習規律有科學認識,更需要做好學科間的碰撞和交融,否則就會流于形式,變成簡單的學科“大拼盤”。鑒于此,授課教師們充分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嘗試以iPad互動教學的方式開展融合課程,包括以下三個環節:一是內容發布。教師們經過多次研討,將融會貫通的課程資源整合后發布到學習平臺,學生可以通過iPad終端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做好預習。這種方式提高了課堂學習效率,豐富了主題學習的資源支持,彌補了以往“內容精彩卻時間有限”的遺憾。二是問題答疑。在iPad互動教學中,所有學生可以通過及時把問題答案和疑問上傳到iPad終端的方式,讓教師能實時準確把握每個學生對學習內容的了解程度,確保后續課堂教學更有目標和方向。三是課后鞏固。融合課程的目標是培養學生從多學科角度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利用課堂上學習到的思路和方法,學生可充分利用教師上傳到iPad終端的學習內容,通過不斷的重溫和練習,將知識轉化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融合課程在現代信息技術——iPad互動教學的配合下,打破了由一位教師、一臺多媒體主導課堂的局面,課堂形式發生了巨大變化,激發了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與此同時,各學科教師從各自課程需求出發,根據不同學科的特點,對一個問題從不同角度進行深入探索,真正實現了學科之間的融合,幫助學生在課堂學習和真實生活之間建立起聯結。
3.激發教師創新活力,實現團隊“融合”
融合課程的開發對教師的專業能力、時間、精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不僅要有廣博的知識、開闊的視野、精深的學科素養,同時還要具備包括課程開發、課堂教學、評價等多方面的能力,對此,學校賦予教師極大的自主權,讓教師們敢想、敢做、敢突破。
一是組建團隊。圍繞融合課程的領域、方向,不同學科的教師從自身專業背景出發,自愿組成教研團隊。由團隊內的資深教師引領,團隊成員積極配合,最大限度地實現學科與教師間的優勢互補。
二是達成共識。從分科到融合,教師要走出自己的學科“舒適區”,了解不同學科的核心素養、最新動態、教學方法等,培養跨學科意識。從解決真實情境中的問題出發,打破學科壁壘,樹立跨學科課程觀。在此基礎上,共同投身于融合課程的開發與實踐,篤行跨學科教學觀。
融合課程的開發與實施,離不開多學科教師團隊的創新與協作。從起步的艱難和不知所措到思路清晰、游刃有余,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實現了從單一到多元;教學內容實現了從多學科的“大拼盤”到多學科的充分融合;教學主題實現了從碎片化到系列化;學生思維實現了從固化到發散,思考問題的角度實現了從單一到綜合。隨著融合課程實踐的不斷推進和深入,教師與學生的探究、合作、創新和分享意識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教師參與課程開發的熱情和信心得到了極大的激發。
融合課程的開發為培養綜合型人才提供了思路,融合課程的實踐為培養跨學科人才創造了條件。但是,跨學科思維和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打破長久以來形成的分科思維,需要高質量的融合課程和高精專的師資團隊。融合課程需要獨具匠心的精心設計和循序漸進的精準規劃,在團隊建設和師資培訓等方面給予師資團隊更充分的支持與認可,在課程與現實問題之間真正搭建起一座溝通的橋梁。
編輯 _ 張曉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