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梅英
摘 要:本文以《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內對習作教學階段劃分、基本要求為指導,首先簡要分析基于繪本的習作教學概念與內涵,闡釋繪本在小學語文習作教學中的應用價值。重點以統編版小學三年級語文教材內習作訓練為例,從繪本選擇、說為前提、讀寫結合、繪本創編四個方面探究繪本在小學語文習作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關鍵詞:繪本;小學語文;習作教學;應用
一、 引言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將小學生劃分為三大階段,針對不同階段的學生設置了差異化寫作教學內容。其中,針對一、二年級低學段學生為“寫話”教學,針對二、三年級中學段學生為“習作”教學。由此可見,習作教學是寫話教學的延伸與提升,要求教師在寫話教學基礎上對學生習作能力、策略、技巧等進行綜合性訓練。小學三年級是習作教學的初始階段,三年級學生尚沒有接受過系統的習作學習,因此其語言表達、語言組織、語言邏輯思維能力等較為薄弱,加之小學生思維以具象、形象思維為主,無法深入領會習作主題的內涵,因此在習作過程中會出現習作內容空洞、情感匱乏的問題。而繪本被譽為“最適合兒童閱讀的讀物”,其大篇幅的圖片、精簡的文字符合三年級學生認知特征;充滿童真童趣的故事能夠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精彩、富含想象力的語言文字可以激活學生習作熱情。如果將繪本引入到小學習作教學中,既可以創設豐富的習作情境、調動學生生活經驗,使學生的習作內容飽滿充實,又可以引發學生情感共鳴,使學生在習作中主動融入自己的真情實感,對于提高學生習作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基于此,下文將基于繪本的習作教學概念與內涵、繪本在小學語文習作教學中的應用價值出發,結合實際教學經驗闡釋繪本在小學語文習作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二、 基于繪本的習作教學概述
從概念上來看,基于繪本的習作教學是指根據不同學段所對應的習作教學目標及要求,深入挖掘繪本內圖畫、文字、敘事方法、情境創設等方面的價值,圍繞繪本特點進行習作教學的一種新型教學方法。
從小學三年級學生既有語文學習水平、語言知識儲備情況、認知及心理特征、身心發展特點、階段性與個體性差異來看,雖然他們心理及思維能力正處于飛速發展階段,不再滿足一味地接受現有知識或參與枯燥僵化的習作教學活動,而是希望從閱讀、探究、思考等一系列活動中構建屬于自己的習作知識與技能體系,并在生活中用文字表達自己的情感與觀點。
綜合來看,基于繪本的習作教學需要教師圍繞習作教學目標,結合第二學段小學生特點及核心素養培養要求,精心選擇適合學生的繪本,使學生根據所看到的繪本內豐富的圖畫、所讀到的精煉文字、所創設的情境、所選取的敘事角度表達自身個性化思想語言,在由“我口說我心”到“我手寫我口”的習作過程中積累習作素材、習得習作技巧。
三、 繪本在小學語文習作教學中的應用價值
觀察是習作的基礎。繪本需要學生具備較強的觀察能力。當學生初讀繪本時,會對繪本內容形成“印記”,再讀繪本時學生會主動尋找其所忽視的細節來擴大這一“印記”,三讀繪本時學生便會與繪本內的人物進行“對話”,從中找尋與自身生活閱歷、價值觀念相契合的內容。在此過程中,學生觀察、捕捉細節、分析故事發展歷程的能力得到顯著提升,可為學生習作奠定良好基礎。
“說話”是習作的前端環節。中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強調“口頭語言是第一性的,書面語言是第二性的”。在第一學段,學生已經掌握了“寫話”技巧,而三年級作為承上啟下的時期,在習作教學中也需要由“說”逐步過渡到“寫”,以此將語言知識銜接為有機整體,帶給學生系統性的學習體驗。繪本內圖畫精美、蘊含著童真童趣,學生可以對繪本內容進行想象、延伸,加之教學的指導,可以幫助學生勇敢、個性化地說出感悟、心得。
小學三年級學生具有較強的模仿能力,仿寫訓練也是提升學生習作水平的重要手段。繪本內語言精練、表達清晰,并且富含想象力,將繪本語言作為學生仿寫的對象,則可以促成讀寫結合,激發學生寫作興趣。
綜合來看,將繪本應用于小學語文習作教學中,可以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為學生習作奠定基礎。同時,相對于傳統的習作素材來說,繪本具有敘事、情境等方面的優勢,可以培養學生個性化表達能力。此外,以繪本為載體開展仿寫訓練、讀寫訓練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習作習慣,繼而循序漸進地提高學生習作水平。
四、 繪本在小學語文習作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基于繪本習作教學概念、繪本習作教學的價值,下文將以統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教材內習作訓練為例闡釋繪本的應用策略。
(一)恰當選擇繪本,幫助學生積累習作素材
1. 理論依據
接受美學理論認為,個體在閱讀文學作品之前會根據自身生活經驗、審美觀點、已獲得的語言知識及技巧等對文學作品內容、語言表達方式等形成“審美期待”。如果文學作品內容超出這種期待,將會使個體產生畏難心理,認為自己現有水平無法理解文學作品內容;如果文學作品內容明顯低于這種期待,則會導致個體閱讀過程索然無味。
將該理論映射至習作教學內,如果教師所選擇的繪本不符合學生認知、審美觀念,不適應學生現有語文學習水平,則會削弱學生閱讀繪本的興趣,繼而影響到習作教學活動的開展。為此,教師需要在充分掌握本班學生特點、興趣取向、習作學習需求的基礎上恰當選擇繪本,使學生積極投入到繪本閱讀中,以此幫助學生積累習作素材。
2. 實踐策略
以統編版小學三年級(下)語文教材內《我的植物朋友》習作教學為例,請學生選擇一種植物觀察,將所觀察到的內容記錄在“觀察記錄卡”內,再借助記錄卡寫一寫學生的“植物朋友”,讓更多人了解這種植物。
在以往的教學實踐中發現,學生往往會從宏觀上描寫植物,例如寫大片竹林的景象等。這種宏觀寫作難以使學生發揮前期觀察的作用,繼而導致學生所寫的內容雷同、空洞、缺乏真情實感。為此,在教學中選擇了《植物的葉子》這部繪本,該繪本利用逼真的圖片、簡潔準確的語言介紹了植物葉子的形狀、功能、顏色等,從植物葉子中體現大自然的神奇、奧妙與魅力。不僅如此,繪本運用了“有的……,有的……”句式、比喻修辭手法,配合栩栩如生的圖畫,學生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這種從細節入手抓住植物特點的習作內容正是學生所缺失的,為此在教學中筆者請學生一邊觀察繪本,一邊想想生活中哪些植物像繪本中一樣,再結合自己的興趣確定想要寫的植物、選定觀察的角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