旦知才讓
摘 要:我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值得我們傳承和發揚。其中笛子屬于中華民族傳統樂器,一直流傳至今。笛子擁有獨特的音色,并且其演奏技巧也相對較多,在民族音樂中有著較為廣泛的應用。文章針對笛子在民族音樂中的傳承與發展進行深入分析。
關鍵詞:笛子;民族音樂;傳承與發展
笛子是中國廣為流傳的吹奏樂器,因為是用天然竹材制成,所以也稱為“竹笛”。隨著中華民族的不斷發展,笛子在人們生活中的地位也變得越來越重要,逐漸成為演奏家必不可少的樂器。在豐富多彩的中華民族音樂中,笛子得到了廣泛應用。在民族音樂中,笛子具有獨特的藝術形式,其音色圓潤明亮,具有獨特的藝術價值。在現代民族音樂發展過程中,注重笛子的傳承與發展是非常重要的,我們需要對笛子藝術中的優良元素進行保留,并結合時代的發展需求,把傳統笛子藝術和現代流行元素相融合,創新笛子藝術,使更多的人愛上笛子,進而有效促進笛子的傳承與發展。下文針對笛子在民族音樂中的傳承與發展進行深入分析。
一、笛子的基本結構和種類
笛子采用的竹子在陰干以后基本上要經過裁料、上漆、鉆孔、校音、纏線、刻字等工序。笛子呈圓柱形,在管身上開有1個吹孔、1個膜孔、6個音孔、2個基音孔和2個助音孔。此外,笛子還有以下幾個結構,第一,笛塞。用軟木材制成的塞子,裝在吹孔上端管內一定的深度里。第二,吹孔。是笛身左端第一個孔。笛子能發音,就是通過吹孔把氣灌進笛管內,使管內空氣柱受振動而產生的[1]。第三,膜孔。是笛身左端第一個孔。笛子能發音,就是通過吹孔把氣灌進笛管內,使管內空氣柱受振動而產生的。第四,音孔。在笛管身上一共有六個音孔,利用手指對音孔進行開閉操作,在不同開閉情況下,可以發出不同的高低音調。經過數千年的發展,笛子的優美樂聲已經傳遍了我國每個角落,其音色明朗、音域寬廣,廣受人們喜愛。
二、笛子在民族音樂中的發展
笛子有著較為悠久的發展歷史,但是具體起源無法確認。相關史料記載,在黃帝時期便存在竹笛;漢代以后,中國笛的發展,已經脫離了它的早期原始形態,在音律、形制等方面更加合理和更加完善,并與樂隊中其他樂器日益配合與協調;宋笛制多樣,有叉手笛、龍頸笛、十一孔的小橫吹、九孔的大橫笛、七孔玉笛等等,隨著宋詞元曲的崛起,戲曲蓬勃發展,笛子成為很多劇種的伴奏樂器[2]。在笛子成為地方戲曲伴奏的關鍵樂器后,其獲得了迅猛發展,被應用到了各種民族音樂中。
在歷史的長河中,民族器樂始終伴隨著人們的生活,例如在迎神廟會、宮廷和官府禮儀活動以及宗教活動中,都有笛子器樂演奏。與此同時在歌曲、戲曲、說唱等藝術中,笛子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在民族樂器演奏中,笛子可以對人們的思想情感進行烘托,可以反映當時人們的內心世界與行為特點。在我國大部分地區,民族樂器的發展和歌曲發展之間存在緊密的聯系。隨著民族音樂的不斷發展,笛子也逐漸從伴奏樂器轉變成了獨奏樂器。笛子特有的藝術特點得以呈現,這使越來越多的人對笛子的藝術魅力進行感受和體會,開創了笛子發展新的歷史。
三、笛子在民族音樂中的傳承與發展策略
(一)保留笛子中的民族特色
在新時代發展背景下,想要使笛子得到更好的傳承和發展,就要保留笛子中的民族特色。目前,我國提倡對傳統優良文化進行繼承。因此在民族音樂發展過程中不僅需要對笛子進行創新,還需要對笛子中原有的民族特色進行適當保留,進而保證笛子藝術的可持續發展和健康發展。在笛子發展過程中,需要注重民族文化氣息的凸顯,把我國獨特的文化呈現出來,進而使笛子在多元化藝術環境中更好地生存,實現代代相傳[3]。最近幾年,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出現了諸多新興事物。因此在笛子傳承和發展過程中,需要堅持取其精華和去其糟粕的理念,保留笛子藝術中蘊藏的中華民族文化氣息、特質、元素等,拋除其中被社會淘汰的腐朽因素。
由于每個區域的發展存在一定的差異,所以人們對于笛子藝術的理解也存在一定的差異。例如秦嶺淮河一線是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地理分界線。在此線的北面和南面,自然條件、地理風貌、農業生產或是人民的生活習俗,均有明顯不同,笛子藝術同樣也受到這些因素的影響。在南方,人們的生活環境大多依山傍水,藝術風格方面具有委婉、清亮、柔和、清脆的特點,給人一種沁人心脾的感覺;在北方,人們的生活環境大多是平原和高原山地,在這種環境下人們大多養成了爽朗樸實的性格,藝術風格方面也就比較高亢、豪邁。因此,我們需要對這些民族藝術特色進行保留,進而有效促進笛子藝術在民族音樂中的傳承和發展。
(二)把笛子藝術的珍貴文獻資料放進圖書館保存
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我國笛子藝術獲得了迅猛發展,從中可以看出笛子藝術的魅力,這也說明笛子藝術值得永久傳承和發展[4]。因此,在新時代背景下,我們需要采取一些現代化的手段,對笛子藝術進行傳承和發展。我們可以把笛子藝術的珍貴文獻資料放進圖書館保存,使更多人認識和了解笛子藝術,深切感受笛子的藝術形式和發展歷史,進而產生民族自豪感。
例如,可以在圖書館中增加一些曲笛、定調笛、梆笛的相關歷史知識介紹,增進人們對笛子的了解。曲笛在我國南方廣泛流行,適宜獨奏、合奏,是昆曲等戲曲音樂、江南絲竹、蘇南吹打、潮州笛套鑼鼓等地方音樂中富有特色的樂器之一;定調笛適用于樂隊演奏,在笛身的吹孔與音孔之間,裝置銅制插口以調節吹孔與音孔的距離,也適用于民間演奏;梆笛,具有激越高昂的音色,是吹高音用的一種笛子,主要流行在北方,多用于北方的吹歌會、評劇和梆子戲曲(秦腔、河北梆子、蒲劇等)的伴奏,也可用來獨奏,富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地方色彩。把這些笛子相關的珍貴資料保存到圖書館,可以使人們更加深入地了解笛子,進而促進笛子在民族音樂中的傳承和發展。
(三)融合笛子藝術的傳統審美和現代審美
笛子藝術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想要使笛子在民族音樂中得到更好的傳承和永久地發展,需要順應時代的發展步伐,在對民族音樂特色進行保留的基礎上,創新藝術形式,使笛子藝術中的傳統審美與現代審美充分融合,從而使笛子藝術向著國際化方向發展,使更多的外國人深入了解和認識笛子藝術,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藝術魅力[5]。笛子演奏者應對不同風格的笛子藝術形式進行勇敢嘗試,融合各種藝術風格創新演奏形式。例如可以在流行音樂創作中運用笛子藝術,也可以在民俗音樂笛子曲目中融入流行音樂元素,使傳統和現代音樂元素實現完美銜接,使笛子藝術可持續發展。
四、結語
在新時代背景下,民族音樂中笛子藝術的傳承與發展是非常重要的,不僅可以有效促進笛子藝術得到更加廣泛的傳播,還可以更好地突出中華民族音樂內涵。實際上,在眾多民族樂器中,笛子與中華文明的發展步調基本一致,已經融入了人民群眾娛樂和藝術精神中,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藝術。因此,想要使笛子藝術更好地在民族音樂中傳承和發展下去,需要保留其中的優良元素,并結合時代的發展需求,把傳統笛子藝術和現代流行元素相融合,創新笛子藝術,進而使更多人對笛子藝術有一個深刻的印象,有效促進笛子的傳承與發展。
參考文獻:
[1]羅鈞鑫.笛子在民族音樂中的發展和傳承方法[J].北方音樂,2018(22):51-52.
[2]陳朕.笛子在民族音樂中的傳承與發展[J].北方音樂,2017(8):28.
[3]王宇安.笛子在民族音樂中的傳承與發展[J].黃河之聲,2016(15):69.
[4]胡帥.當代中國民族音樂的創作與演奏:中國笛子的創作與演奏[J].樂器,2015(12):42-45.
[5]杜鵑.竹笛在中國民樂中的主要地位與突出特點[J].藝術科技,2016(8):190.
作者單位:
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藏族歌舞劇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