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輝
事 件
不久前,教育部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生睡眠管理工作的通知》,對學生睡眠時間、學校作息時間、校外培訓機構培訓結束時間、學生就寢時間都進行明確要求。一時間引發輿論關注。
評析
教育部頒布的“睡眠令”,直面當下我國青少年睡眠不足日趨嚴重的現象,直指睡眠不足背后的課內作業多、校外培訓班多、整體學業負擔繁重的教育問題,這些教育問題直接影響了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與國家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培養目標背道而馳。落實“睡眠令”,有利于倒逼教育減負,有助于引導教育回歸到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正確軌道上來。
睡眠問題事關青少年健康成長。然而,當下我國青少年睡眠卻普遍不達標,讓人擔憂。據《中國國民心理健康報告(2019—2020年)》顯示:我國有95.5%的小學生、90.8%的初中生和84.1%的高中生睡眠不達標。長期睡眠不達標對學生的認知能力、行為管理、身心健康等產生了負面影響。
中小學生睡眠普遍不達標,與他們過重的課內外負擔密切相關,與當下不少學校過于偏重智育密切相關,與當下不少家長長期忽視孩子身心健康密切相關,長此以往,不僅孩子的身心大受影響,就連教育也偏離了正常的軌道,背離了育人的初心使命。
教育部“睡眠令”指向的目標十分明確,即減負提質。最近,國家教育部門從中央到地方,反復強調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雙減”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強調“雙減”事關中小學生健康成長,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北京要帶頭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把“雙減”作為一項重要政治任務抓緊抓好,堅持素質教育,深化教育改革,多措并舉提升校內教育教學質量,豐富課后服務供給,加強校外培訓機構規范管理,辦好讓人民滿意的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睡眠令”的落地,雖然離不開政府部門的監管,但關鍵還是要靠學校內部認識到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尊重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教育教學規律,轉變育人觀念,提升教學效率,課業布置適量適度,確保學生有充足的睡眠時間和玩耍的時間。
從家長的角度說,家長不能“課內損失課外補”,讓孩子剛出學校門又進培訓門,整日疲憊不堪,焦慮不已,如此這般,孩子的睡眠又怎能保證?理智的做法是:孩子應在家長的幫助下,合理安排閱讀、鍛煉、勞動等時間,減少電子產品的使用,學會管理時間和情緒管控,從而使睡眠時間和身心健康都得到有效保障。
欄目編輯 _ 張曉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