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紅影
學校按照“在學校做個好學生,在家里做個好孩子,在社會做個好公民”的標準,多方發力,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
1.依托課堂進行滲透
學科教學是學生養成教育的重要抓手。學校借助學科教學對學生進行學習習慣、做人做事習慣的培養。一方面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如在坐姿、站姿、讀寫姿勢、回答提問、專心聽講、積極思考等方面嚴格要求;另一方面,把培養學生良好習慣納入課堂常規管理,把對學生習慣的培養作為評課的標準之一。
2.主動爭取家長的配合
學校非常重視學生在家庭中良好習慣的培養,主動爭取家長的配合。
一是注重調查研究,確保家校合作目標一致。學校進行了家長問卷調查,按照調查結果,家校委員會制訂了《家長學校工作計劃》,體現家長的意愿和要求,把“家校聯手,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作為工作的重點。
二是編寫培訓教材,確保家校教育方法一致。學校精心編寫了《為了孩子,請做成功父母》的家長學校培訓教材。教材以家庭習慣培養為重點,以身教重于言教為切入點,以提供具體的習慣培養方法為核心,明確提出了做成功父母的10條要求,明確了文明禮貌、孝敬長輩、勤奮好學、講究效率等習慣,并利用家長會開展統一學習活動,如學一學,家庭成員一起學習手冊內容;比一比,相互比較教育方法并改進;談一談,全家人坐在一起,敞開心扉交流。以此為基礎,制訂出《家庭成長計劃》《親子協定》等。
三是創新家長會模式,確保有效溝通。學校積極探索家長會模式,確立“了解、理解、溝通、感恩”的家長會原則,營造了民主、平等的溝通氛圍。在家長會上,孩子和家長是發言的主體,孩子描述家長身上的良好習慣,表達了對父母的尊敬,使家長更加堅定了“要做孩子的榜樣、做成功父母”的決心;家長夸獎孩子身上的良好習慣,讓孩子意識到養成良好習慣的重要性。這樣一種平等、互相激勵的家長會達到了育人的目的,家長和孩子都覺得收獲很大。
3.攜手社區,創造社會實踐的機會
青少年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要求學校、社會、家庭統一步調、分工合作、密切配合。學校攜手社區,為學生創造社會實踐活動的機會,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強化好習慣,把良好的習慣真正落實在日常活動中。比如,在“小鏡頭、大行動DV拍攝”活動中,學生發現了社區中有的地方有白色垃圾,與美麗的小區整體環境形成了強烈的對比,于是再一次意識到環保習慣養成的重要性,并自發組織了“愛護我身邊的環境、保護我們家園”的活動。學校也通過各種表彰,如表彰優秀班集體、表彰“五養少年”和“書香家庭”等活動,鞏固實踐效果。
編輯 _ 張曉震